立冬陪伴近九旬父亲漫游金牛宾馆《蜀.易.芙蓉园》

巴山红旗渠

<p class="ql-block">  立冬这天,我陪着父亲走进金牛宾馆的《蜀·易·芙蓉园》。天空阴云轻拢,湖面如镜,倒映着远处城市的轮廓与近处斑驳的秋色。他穿着深色夹克,头戴黑帽,坐在湖边长椅上,嘴角含笑,目光缓缓扫过水面。我坐在他身旁,没有太多言语,只是静静感受这份属于深秋的宁静。风掠过树梢,几片黄叶悄然飘落,像是季节递来的信笺,提醒我们慢下来,看一看身边的光景。</p> <p class="ql-block">沿着湖边缓步前行,父亲走得稳健,偶尔停下来看看水中的倒影。一座拱桥横跨湖面,桥身与树影在水中相接,仿佛连通了两个世界。他站在桥头,望着那头的亭台楼阁,忽然说:“这桥,像不像小时候老家村口那座?”我笑着点头,虽不知他记忆里的桥是什么模样,却能感受到那份久远的亲切。白云在天边缓缓游走,湖水轻漾,仿佛时间也放慢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转过一处垂柳掩映的角落,一座传统风格的建筑静静伫立,深色屋顶在灰云下显得格外沉静。石阶两侧的栏杆已被岁月磨出温润的光泽,父亲伸手轻抚了一下,像是在与老友打招呼。柳枝低垂,随风轻摆,拂过他的肩头。他站在门前,面带微笑,那一刻,我忽然觉得他不是在看景,而是在与时光对话。</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是一条铺着石板的小路,两旁是高大的银杏树,金黄的叶子落满路面,踩上去沙沙作响。父亲背着手走在前头,黑色外套与帽子衬得他的身影格外清晰。我跟在他身后,看他的影子被斜洒的微光拉长,投在石板与落叶之间。秋天的气息浓得化不开,而这条路,仿佛通向某个被遗忘却始终温暖的旧梦。</p> <p class="ql-block">园中有一处幽静的竹林,小溪潺潺流过,水声清越。父亲在溪边站了一会儿,听那细碎的水响,忽然说:“这声音,比空调好听。”我忍不住笑出声。他回头也笑了,眼角的皱纹像被风吹开的涟漪。竹影婆娑,阳光透过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们坐在长椅上,谁也没急着走。这一刻,不需要言语,自然已替我们说尽了所有。</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片树林,眼前豁然开朗——一座飞檐翘角的中式建筑倒映在湖心,水波不兴,宛如一幅水墨画。父亲望着那倒影,轻声说:“这园子,修得有心。”我明白他的意思。这里没有喧嚣,没有刻意的雕琢,只有草木与建筑的自然共生,像是一种对生活的温柔回应。远处的城市高楼隐约可见,却并未打破这份宁静,反而让这片园林更显珍贵。</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一处池塘边,水面上浮着几片落叶,像小小的舟。池畔的中式建筑飞檐轻扬,前方一池碧水,倒映着绿树与天空。父亲说:“这样的地方,适合坐一整天。”我点头,心想,若能年年立冬都陪他来此走一遭,看叶落、听风起、数云流,便是最朴素的孝顺了。</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座石桥,桥上建有亭台,我们停下歇脚。桥下流水如镜,映出桥身与我们的身影。父亲望着水中倒影,忽然说:“老了,影子也轻了。”我心头一颤,却不敢深想。只轻轻应了一句:“影子轻,心才自在。”他笑了笑,拍了拍我的肩。那一刻,风正好,云未散,而陪伴,是最深的懂得。</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程,我们回到主园入口附近。他站在石桥前,回望整个园林,绿树成荫,水面如绸,亭台错落,仿佛一幅缓缓收卷的长卷。天空依旧阴云密布,却并不压抑,反倒衬得园中色彩更加温润。我站在他身旁,没有催促,只是陪他静静看着。九旬之龄,步履依然坚定,眼神依旧清亮。这一园秋色,不只是景,更是他生命年轮里的一段静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离开前,我们在一座白墙灰瓦的建筑前驻足。门楣上挂着“天韵斋”的牌匾,窗内绿意盎然,一盆造型独特的盆景静立一旁,枝干虬曲,却生机勃勃。父亲望着那盆景,久久未语。我忽然明白,那不只是树,更像是某种生命的隐喻——历经修剪、风霜,依然挺立,依然从容。就像他,就像这个园子,就像我们今天走过的每一步。</p> <p class="ql-block">立冬的风有些凉,但心是暖的。陪父亲走完这一程,仿佛也走过了他一生的静水流深。《蜀·易园》不张扬,却处处藏情;父亲不言语,却句句入心。这一天,我们没有赶路,只是慢慢地,把时光走了一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