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教勤思①‖思融教之道 静待花满枝

慧彩班主任工作坊

笃教勤思①‖思融教之道 静待花满枝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特教工作者,深知融合教育,不仅是将特殊需要学生安置在普通班级,更是要通过科学的支持,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学有所得、感受归属。这不仅是教育公平的体现,更是对所有学生学会理解、尊重与共情的“生命教育”。以下便是我在日常工作中的所思所想,希望为大家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们更好地支持每一个孩子的成长。</p> 一、 角色定位:从“修复缺陷”到“搭建阶梯” <p class="ql-block">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核心思路应该发生根本转变:从紧盯学生的“不能”,转向发现并搭建他们“能够”的阶梯。</p><p class="ql-block"> 作为学生的支持者,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矫正”孩子,而是通过专业评估,精准分析其学习特点与优劣势,为他们量身定制个别化教育计划。这好比为他们配备一副“学习眼镜”,让模糊的世界变得清晰。融合教育的主阵地是普通班级。班主任,才是与学生朝夕相处、影响最深的关键人物。</p> 二、 教学调整:于细微处见真章 <p class="ql-block">  1.环境营造:建议在班级内设立一个“安静角”或“情绪驿站”,为情绪容易波动或需要短暂放松的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港湾。清晰的视觉提示、固定的作息流程表,都能为有需要的学生带来巨大的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  2.课程调整:</p><p class="ql-block">(1)目标分层:在同一教学内容下,设定核心基础目标与拓展挑战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p><p class="ql-block">(2)方式多元:增加视觉支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环节,让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都能找到入口。</p><p class="ql-block"> (3)评价灵活:除了纸笔测试,更注重观察记录、作品评价、口头表达等过程性评价,看见每一位学生的进步。</p> 三、行为干预:读懂行为背后的“密码” <p class="ql-block">  学生的问题行为,是其内心需求的一种沟通方式。我们的重点是“解码”,而非“镇压”。</p><p class="ql-block"> 预防优于干预:通过提前预告、明确规则、正向激励等方式,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概率。</p><p class="ql-block"> 功能大于形式:当问题行为出现时,我们首先要冷静地问:“他/她想通过这个行为表达什么?”是逃避任务?是寻求关注?还是感官刺激?找到根源,才能给出替代性的、恰当的沟通方式。</p><p class="ql-block"> 情绪联结先于行为纠正:当学生情绪崩溃时,讲道理往往是无效的。此时,一句“我看到你很生气/难过,我在这里陪着你”所建立的情感联结,比任何训斥都更有力量。</p> 四、合作共生:构建“班主任-资源教师-家长”铁三角 <p class="ql-block">  融合教育的成功,绝非一人之功,它依赖于稳固的合作体系。特教老师与班主任的协作,建立定期、简短的沟通机制。班主任提供学生在班级中的真实表现,特教老师提供专业策略与资源支持。共同商议,分工协作,形成教育合力。同时, 与家长的携手,家长是孩子最重要的专家和盟友。我们应与他们建立信任、共情的伙伴关系,统一教育步调,让他们成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p><p class="ql-block"> 融合教育是一场关于爱与专业的漫长修行。它要求我们既有菩萨心肠,去包容和等待;也要有金刚手段,去坚持和专业。我们或许无法让每一朵花都在春天绽放,但我们可以竭尽全力,为每一颗种子提供它所需要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  于佳鑫,中小学二级教师(暂聘),白云区驻点校(京溪小学)专职资源教师,曾获得广州市白云区校园心理情景剧一等奖,永平片心理案例征集三等奖,永平片融合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三等奖,第二届“京溪杯”一等奖等荣誉。</p> <p class="ql-block">  教育理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发潜能,融爱于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供稿:于佳鑫</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夏爱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审核:慧彩班主任工作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