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韶山,逐梦青春

王佳妮

<p class="ql-block">  2417班的巴士,是从醴陵第二中学驶出的。窗外,是再熟悉不过的田园画卷:连绵的稻田在夏末的微风中漾开碧绿的波纹,远处的山峦在薄雾中勾勒出柔和的曲线,一如我们每次上学路上所见的风景。然而,当“韶山”这两个字成为目的地的坐标时,这段从乡村到乡村的旅程,便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意义。我们2417班的同学怀着的,不是游山玩水的闲情,而是一颗颗探寻本源、渴望铸魂的虔敬之心。</p> <p class="ql-block">  抵达韶山,第一站便是毛泽东铜像广场。午后的阳光如同熔化的金子,泼洒在广场的每一块地砖上。那尊高大的铜像,在澄澈的蓝天下巍然屹立,身躯伟岸,面容慈祥而坚毅,手执书卷,目光如炬,仿佛正穿透历史的风云,凝视着他所深爱的土地与人民。我们迅速整队,肃立在铜像前。</p> <p class="ql-block">  献花、鞠躬。当我的腰身弯下,目光触及那大理石基座时,心中涌起的是一种难以名状的肃穆。这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伟人的敬仰,更是对一种磅礴精神力量的致敬。紧接着,我们举起右拳,进行宣誓。青春的声浪汇聚在一起,冲破云霄:“……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三声呐喊,一声比一声坚定,一声比一声嘹亮。那声音里,有我们年少的赤诚,更有一种突然被唤醒的、沉甸甸的责任。随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旋律响起,我们放声高唱,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带着重量,砸在心上,激荡起滚滚热流。那一刻,抽象的“国家”、“政党”与“信仰”,化作了胸腔里最真实的共振与眼眶里微微的湿热。铜像背后的远山如黛,沉默地见证着这场跨越时空的青春誓言。</p> <p class="ql-block">  带着尚未平息的激动,我们走进了韶山学校。在这里,我们聆听了一堂题为“恰是风华正茂”的思政大课。老师从毛泽东少年时代“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壮志讲起,讲到他在湘江边“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当那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课堂里回响时,我仿佛看到了一群与我们年纪相仿的青年,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激扬文字,指点江山。这堂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何为“初心”,何为“使命”。我们与百年前的“同学少年”,在此刻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p> <p class="ql-block">  从学校出来,我们走向毛泽东同志故居。路是乡间常见的土路,两旁树木葱茏。那栋黄泥墙、青瓦顶的农舍,就那样静静地卧在青山绿水的环抱之中,朴素得让我有些恍惚。它与我老家那座祖屋何其相似!逼仄的堂屋、简陋的厨房、毛泽东母亲操劳过的灶台、他父亲打理生意的横屋……我们依次走过,脚步放得极轻。</p> <p class="ql-block">  站在毛泽东少年时代睡过的木床前,我凝视着那扇朝向田野的小窗。窗外,天光云影,荷塘潋滟。辅导员动情地说:“同学们,就是在这扇窗前,就是在这盏桐油灯下,少年毛泽东阅读了大量书籍,他的心,从这小小的山冲飞了出去,飞向了全中国,飞向了劳苦大众的命运。”我忽然想起他后来的名言:“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与困难作斗争。” 眼前的这间斗室,何尝不是他人生面临的第一个“困难”?而他,正是从这里,开始了与个人命运、进而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宏大斗争。这平凡的物事,因注入了不平凡的精神而显得无比厚重。故居不语,却诠释了一切伟大都源于最朴素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  第一天行程的最后一站是韶山毛泽东纪念馆。如果说故居给予我们的是感性的冲击,那么纪念馆则为我们提供了理性的梳理。丰富的文物、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场景复原,系统展现了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从“秋收起义”的梭镖到长征路上的马灯,从延安窑洞的文稿到开国大典的礼炮……历史的长卷在这里徐徐展开。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被神化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考有探索、有成功也有挫折的巨人。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他“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信念,通过一件件实物,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上午,我们探访了滴水洞。这里与昨日广场的开阔、故居的熙攘截然不同,山谷幽深,林木蓊郁,清风拂过,带来沁人心脾的凉意。走在蜿蜒的小径上,泉水叮咚,更显山色空灵。据说主席晚年曾回韶山,在此居住思考。行走其间,我不禁想象,当年那位运筹帷幄、改变了中国命运的巨人,在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时,面对这熟悉的山水,心中会泛起怎样的波澜?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欣慰,还是对江山社稷、未来道路更深沉的思索?滴水洞的幽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沉淀思绪、与历史默默对话的空间。</p> <p class="ql-block">  回到研学大本营,我们开启了此次旅程的最后一课——“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思政班会。2417版的同学们踊跃发言,分享着这两日来的见闻与感悟。有的为少年毛泽东的志向所折服,有的被革命先辈的艰辛所震撼,更多的,则是对“强国一代”使命的深刻认同。我们再次齐诵“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这一次,口号中少了几分最初的激动,多了几分内化于心的坚定。我们知道,红色的基因并非虚无缥缈的概念,它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魄力,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用新的方式去书写、去实践的精神谱系。</p> <p class="ql-block">  午后,我们登上了返程的巴士。车窗外,韶山的山水渐渐远去,最终融于天际线。车厢里安静了许多,同学们或凝神窗外,或低头记录,或闭目沉思。我的心中,不再是来时的好奇与模糊的期待,而是被一种充盈的、沉静的力量所充满。</p> <p class="ql-block">  这次韶山研学,于我们而言,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一次跨越百年的青春对话。我们从醴陵第二中学出发,抵达了一个精神的圣地,它同样根植于乡村,却孕育了照亮整个中国的光芒。我们致敬于铜像的庄严,宣誓于广场的豪迈,受教于课堂的深邃,寻根于故居的朴素,明理于纪念馆的厚重,沉思于幽谷的宁静,最终将所有的感动与思考,汇聚于2417班的班会的誓言之中。</p> <p class="ql-block">  韶山之行,让我们真正理解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深刻内涵。那火种,就诞生于这样一间普通的农舍,它由一位青年擎起,终成席卷神州的烈焰。如今,这火炬传递到了我们手中。我们这一代,生于乡村的巨变,长于国家的盛世,更应懂得今日一切的来之不易。“韶风铸魂,山石砺志”,这趟旅程的意义,正在于此。它为我们标定了精神的坐标,铸就了信仰的基石。我们将带着从这片红色热土汲取的力量,回到我们的学校,回到我们的课堂,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化为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无愧于先辈的青春华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