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忠实于内心的召唤</p><p class="ql-block"> ——说说石子诗集《风中的蓝》</p><p class="ql-block"> 大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石子的诗歌创作生命力顽强长久,他充满激情的书写,对生活饱满的深情,他自在逍遥地在大自然中穿梭,作为诗人,我非常羡慕石子作诗与日常生活的好状态。他的作诗为人一如他序诗所说:真实。朴实。诚实。坚实。石子是个安静的人,无论身处何种地位,他都不事张扬,他坦然的在自己的世界里,热爱,追逐。</p><p class="ql-block"> 读了《风中的蓝》这本诗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他的乡间(土)诗歌。这些诗歌贴近泥土,聚焦植物的茎叶,叙说农历节气,别有风味。但很明显,石子热衷乡村诗歌的写作,不是因为城市带给他迷惘,不是想要逃避什么,而是因为家乡离他很近,他本身带着乡野的质朴品质,也与他从小在乡间成长的经历有关,农村的一切事物,与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愫契合。在他的诗歌中,一片野地、一丛野蒿、革命草、荒草岩缝中的蕨草、笋衣、樱桃花、油菜花、金银花、一丛黄菊花、家禽、飞鸟、落叶、蚂蚁、蝌蚪、路边的鸟巢等等,大多生意盎然。他的乡间诗歌系列,是在司空见惯的乡村生活中,舒展自己深沉而从容的生命体验。倾注了所有生命意识,使生命回归本色与尊严,仿佛童话世界,仿佛乡村寓言,朴素舒缓而博大。石子的诗歌,不刻意表达反思不做作传达悲悯,总是带着乐观和幸福的口吻,在他的诗歌中,你读不到过分的悲哀,能读出的多是父老乡亲的勤劳、善良、平凡,从中获取美和善的力量。读他的《拔起萝卜》,仿佛和他的父母一道亲历劳动场面,享受劳动过程和果实成长之美,亲情的浓郁和生命感的自然融入也是动人的缘由。</p><p class="ql-block"> 在石子诗歌中,少有抑郁苦难的字眼,在地里劳作,和植物和谐相处,和阳光雨水共沐浴,父母深爱土地,他们的岁月生动精彩,大地包容和承载他们的一切梦想。石子诗意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或者居住在乡村甜美的心脏里。因此,他多用拟人拟物手法,与自然界平等对话。他关注小草树木,虫鸣鸟唱,他的诗歌大多从小处着笔,对一朵桃花的摹写,呈现的却是自然的雄奇和细微美好。他亦俯瞰田间杂物,不忽略任何一种生命的存在。即便是写苦楝树,也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温情。可以这样说,有没有悲悯情怀,是衡量一个艺术家境界高低的标准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首《清明》,有场景,有细节,活着的晚辈和逝去的长辈絮叨对话,浓浓的情感惹人动容。关于祭奠的冰冷的话题,有不舍,有哀思,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恨,石子写出来却透着亲情的温暖。</p><p class="ql-block"> 在石子的诗歌中,你体会到乡村大地上自有深厚底蕴,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大地之上拥有文学创作的完整的文化资源,有奔涌而来的天然灵感。能够如此沉潜和自然,在故乡土地上找到创作的素材,是一件难得的事,我们分明感受到石子的踏实,有根基,不轻飘,有的诗人明明在乡间生活,但是写出来的乡土诗却远得看不见。如此说来,石子提供的创作经验和诗歌文本是非常宝贵的。记不清是哪位诗人说过:“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的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读石子的诗歌,你会发现,他这么多年来其实一直都守在有老父母,有童年踪影的乡间,无论身体还是心灵。今天人们常常感觉居住在别人的城市里流浪,幸好石子有诗歌可以倚靠,在这个特别的乡村里过得底气充足,在自己的桃源里往来种作,并怡然自乐。</p><p class="ql-block"> 和白连春的诗歌《复活》里忍受疼痛相较,石子的创作不是孤独艰苦的,他的每一首诗歌不是表面丰收的喜悦,却有把握生活的自觉。相对当前不知所云的狂欢和神经质写作的诗人而言,这条创作之路难能可贵,他企图倾诉那份乡村良知的温馨归属。我非常偏爱《我们村叫石安》,诗歌有点长,我引用前面小部分:</p><p class="ql-block">这一个词语,就像一棵青松</p><p class="ql-block">长在我的骨缝中,它手指一般的根须</p><p class="ql-block">在我每一根神经的弦上,弹拨动人的乐曲</p><p class="ql-block">每当炊烟升起,皓月行空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我就会想起家乡石安村</p><p class="ql-block"> 接着,诗人按照时空变换回忆故乡的人事,一系列长长细细的梳理,读着读着,也随之回到久违的乡村旧事里。在石子眼里,石安村的一切都是值得书写与赞美的,他深爱着的故乡,是他的精神支撑和大后方,他怎不深深眷恋呢!有这种感觉的诗人无疑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石子诗歌的语言运用、意象选择平淡无奇,好像首先经过他内心的过滤,铅华洗尽,几乎读不到一个诡异怪诞的词语,他这么多年来一直坚持质朴低调的叙述,无论写乡间物事,还是状写城市生活,无论是个人感悟,还是对村庄历史的诠释故事的演绎,他都善于选取较为平静的意象或方式,他有相对稳定的属于个人的节奏;他注意处理个体与对应物的关系。比如他的《不惑之年》《阳光漫过来》《立秋》等等。</p><p class="ql-block"> 文人情怀的相通,是构筑整个中国文化流传的通道。多数情况是这样的,今天的诗人到达任何一个古代文人的故乡,或者卜居之所,一定比到其他地方有更深的感慨,有更多倾述的欲望。怀着崇敬之心找到文化心灵的契合点。真正认识一个诗人,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是阅读其作品,他的境界品格都在这些文字当中。读他的诗歌,就像随他走走看看,濯洗自己。</p><p class="ql-block"> 一个匍匐在大地之上,一个时时忠实于内心召唤的诗人,有着满怀诗意满腔激情的石子,他的诗歌前景将非常美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5/16 璧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