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范和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配图:自 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配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词:林 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曲:王万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演唱:唐 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早在 1980年,我就神交了这个原籍白堂人民公社的高中毕业生,牵线的是一份铅印的、由县文化馆编辑的《平鲁群众文艺》。因为在那个年代,人们接受本县新人新事的主要来源便是县有线广播,其次就是《平鲁群众文艺》。一天,我在第11期上看到了一篇署名王万有的新编历史剧《吉凶关》,如获至宝地反复读了好几次,方悟作者的高深,产生了结交的冲动,也为我尝试小戏创作按下了启动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平鲁区音协主席《王万有音乐作品集》发布分享会于2025年11月7日在平鲁文化馆举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81年的平鲁纪念“5.23”活动,让我梦想成真,我们一起参加了座谈会,一起在招待所大院合影。那天,我与王万有初次谋面,交谈间得知他已从公社广播员、民办教师转到县社队局(后改称乡镇局),他那睿智的面孔,侃侃的谈吐使我顿感相见恨晚。日月蹉跎,我俩借《平鲁群众文艺》以及平鲁广播站《平鲁新闻》的平台,时不时便交流一会(多的时候是拜读其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96年,王万有当选为区首届作协主席,同时担任了文联刊物《平鲁文艺》和《长城》主编。自然因为意气相投,我俩多次交集,一块商讨小说、戏剧,同时知道了他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特别是无意中看到他作曲的歌曲《尉迟敬德》,方知是时任区宣传部长董晋生作词,王万有作曲,“狼烟起,战马嘶,铁鞭挑残阳……啊……尉迟敬德……”--这首歌形象准确地定性了中华门神尉迟恭的历史功绩,提高了门神故里的宣传效果与知名度。特别是全歌激情澎湃、气势恢宏,加上乐队、演唱者赵峰的发挥,以及电视画面的推送,更使人入脑入心,广场大屏幕以及舞台无数次的传唱,不胫而走。其实我后来才知道,那首早已听过的的《平鲁美》也是其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9年,是建国七十周年,在平鲁区举办的庆祝晚会中,王万有又一次推出领唱合唱《风光无限》等,将他的词曲创作再次推向新阶段。</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图一左一为范和平老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山中蓝叶径,城外李桃园。大约从进入新世纪起,王万有便在文艺创作中以音乐作品为主,连续两届担任区音协主席,主持举办了第一至五届歌手大赛,平鲁区第一、二届道德模范颁奖盛典,第一至四届戏曲大赛等全区性赛事。更为可喜的是2023年朔州市文联和音协征集出版的《唱朔》(全市音乐作品集),其中收录他的原创作品24首,数量位居六区县作者之首,全市(含市直单位)排名第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翻看王万有音乐作品集,近170首歌曲里充满了儿女对母亲的挚爱与深情,充满了对艺术的真知与灼见。为了配合门神故里宣传以及推动平鲁“一区两城”建设,王万有写出了《尉迟敬德》、《红山荞麦》、《庆丰年梦圆圆》等30多首赞颂平鲁本土的歌曲,不仅丰富填充了平鲁的音乐宝库,而且以欢快、向上、励志的词曲激起平鲁儿女的豪情壮志,用那行云流水、珠落玉盘的旋律把人们带入了新时代,唱开了千山万水的野花,唱熟了十万亩农田的丰收。毫不夸张地说,他无愧平鲁音乐界(音乐作品数量、演出的数量)第一人的称号;而这170首歌曲的集子也填补了平鲁个人音乐作品书籍的空白。他的作品必将在平鲁历史上留下重彩浓墨的一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五十多年的文艺创作,他不仅能写,还能“导”,为此他在年过半百时报考了成人音乐学本科,系统学习了音乐专业知识和“文艺晚会导演艺术研究”等课程,使得他在舞台艺术中的导演编排、设计撰稿等方面也有了扎实的功底和造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歌曲是一种文学和音乐结合的艺术形式,它比其它文学创作要更难、更于严谨。因为它要结合音乐和歌词,通过二次创作即配乐、演唱的演出,才能表达出其思想和文化价值,才能成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试想,我们熟悉的《东方红》、《歌唱祖国》、《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不就是彪炳千秋之作吗?音乐是战斗的号角,歌曲是幸福的抒发。翻看王万有音乐作品集,我汲取了歌词的文学精彩,揣摩着作者写词时的凝聚苦想,体会了其文学道路的每个节点,深为其“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精神所感动。说真话,本人虽然喜好音乐但始终未能涉足此行,只能凭演唱者的歌声来感受美妙音符的躁动,当然从中有股清泉涌动、战马奔驰、情感升华的享受,领略了“余音绕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与王万有的近半个世纪的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到,他的音乐创作之恋,绝对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把一种真情深融其中,不计名利,以苦为乐,矢志创作。他表示还要在“夕阳无限”之年为平鲁、为朔州“春蚕到死丝方尽”。作为交好45年的、淡如清水的挚友,在此书面世前能随其附登大雅之堂,亦感“桃花潭水深千尺”。赘絮千言,实属自由发挥,不足之处,烦请君赐教。</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音频:唐荣演唱</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