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7日下午,我们陕西九三合唱团部分团员,前往西安雁塔区图书馆参加陕师大于赓哲教授的秋日读书会。</p>
<p class="ql-block">到会的有西安市文旅局、雁塔区委、雁塔区政府相关领导,西安文理学院、西安培华学院学生代表,以及应邀参加的社会文学、诗歌爱好者。</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大厅早已被秋意浸染。大屏幕上,“去有枫的地方”几个字在枫叶红橙渐变的背景中静静燃烧,像一片被风托起的落叶,轻轻落在这个城市的深秋里。灯光从上方洒下,不刺眼,却足够温暖,仿佛为这场与诗的约会提前点燃了炉火。人们陆续入座,低语声如叶落轻响,空气中浮动着一种久违的、属于文字与季节共谋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讲台朴素而庄重,木质的纹理里藏着时光的呼吸。“雁塔区图书馆”几个字白净地立在台上,像一句无需修饰的开场白。上方横幅写着“2025第三届幸福雁塔枫叶季 去有风的地方”,风与枫,一字之差,却让整个空间有了流动的诗意——原来我们不只是来看枫叶的,更是来听风吟诗的。</p> <p class="ql-block">讲台前的红桌布上,麦克风安静地立着,于赓哲教授的名牌在光下泛着微光。那一刻,它不只是一个名字,更像是一把钥匙,即将打开长安城千年前的门扉。窗外的光线斜斜地照进来,落在桌角,仿佛时间也屏住了呼吸,等他开口。</p> <p class="ql-block">我们几个团员忍不住先自拍了几张。笑容在镜头前自然绽放,没有刻意的摆拍,只有秋日午后那种慵懒又雀跃的情绪。这一刻的我们,既是听众,也是这诗意现场的一部分——一群爱唱歌的人,坐在一群爱诗的人中间,仿佛音符与诗句本就该在这样的季节里相遇。</p> <p class="ql-block">五个人并肩坐着,有人穿了花纹上衣,有人围了绿巾,有人披着绿外套,颜色撞得热闹,却一点也不喧闹。我们像五片不同形状的叶子,被同一阵秋风带到这儿。没人说话,但彼此的眼神里都写着:真好,我们来了。</p> <p class="ql-block">讲座开始前,前排的几位女士已笑意盈盈,后排的观众陆续落座,有人戴着口罩,却挡不住眼神里的专注。这不是一场热闹的演出,而是一次安静的奔赴——奔赴李白与杜甫曾走过的长安街巷,奔赴他们笔下那场从未停歇的秋雨。</p> <p class="ql-block">屏幕亮起,于教授的照片与简介浮现,背景是暖色调的渐变,像极了此刻窗外的天光。他还没开口,故事已在光影中悄然铺展。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不仅是一场读书会,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邀约:去有枫的地方,其实是去有诗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换上了“诗都长安:李白与杜甫”的主题,火焰般的红背景上,两位诗人手持书卷的插画静静伫立。灯光打在舞台上,仿佛为他们重新点燃了千年前的烛火。那一刻,长安不再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而是从诗句里站起身来,向我们走来。</p> <p class="ql-block">于教授站在讲台前,黑衣如墨,手持麦克风,声音沉稳而有力。他讲李白,讲杜甫,讲他们如何在盛世与乱世之间写下不朽的诗行。台下,听众屏息凝神,仿佛怕惊扰了那些正在纸上苏醒的字句。</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缓缓浮现关于两位诗人的文字,背景是柔和的渐变色,像秋日黄昏的天际。每一行字都像一片落叶,轻轻飘进我们心里。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在这一刻不再是课本里的知识点,而是能触摸到的温度与呼吸。</p> <p class="ql-block">当屏幕上出现“蒋兆和绘制杜甫像”时,全场安静了几秒。那幅画像里的杜甫,眉宇间尽是忧思,却又透着一种不可摧折的尊严。我们忽然明白,诗人不是被供奉在庙堂里的名字,而是曾在风雨中跋涉、在饥饿中写诗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他们的长安”,屏幕上的字如钟声回荡。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们眼中的长安,从来不是单一的繁华,而是光与影交织的真相。我们坐在图书馆里,却仿佛听见了千年前的马蹄声、市井声、诗人的叹息声。</p> <p class="ql-block">关于李白的坎坷人生在屏幕上缓缓展开,粉紫色的背景如晚霞般温柔,却掩不住文字里的苍凉。他一生抱负难展,与时代格格不入,却用诗为自己劈出一条路。我们不禁想,或许每个不合时宜的灵魂,都该在诗里找到自己的长安。</p> <p class="ql-block">魏颢与李白的诗句在屏幕上浮现,粉红色的背景像一片未落的晚霞。那些“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气,那些“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狂放,原来不只是诗,更是一种活法——在命运的逆流中,依然选择逆风而行。</p> <p class="ql-block">李白的出生地之争被投影出来,陈寅恪的观点与《太白家谱》并列呈现。我们忽然觉得,考据与传说之间的缝隙,正是诗意生长的地方。不必非得知道他生于何处,重要的是,他的诗,早已生在我们心里。</p> <p class="ql-block">剑法、《侠客行》、《庄子》——李白不只是诗人,还是剑客、是游侠、是道家。屏幕上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一个更立体的李白:他饮酒,也舞剑;他狂放,也孤独;他写诗,也在寻找自己。</p> <p class="ql-block">于教授站在讲台前,手握麦克风,目光沉静。他讲的不只是历史,更是如何在动荡中守住内心的光。那一刻,他不仅是学者,更像一位引路人,带我们穿过千年的风尘,去见那两个在长安街头相遇的灵魂。</p> <p class="ql-block">《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诗句浮现,粉红色的背景如一片未褪的晚霞。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现在屏幕上时,有人轻声念出,有人眼眶微热。这不只是李白的豪情,也是每个不甘平庸之人心中的呐喊。</p> <p class="ql-block">李杜相会的讨论开始了。暖色调的背景上,抽象的图案如思绪般流动。他们只见过三次,却用诗为彼此照亮了一生。我们忽然觉得,真正的知己,不必朝夕相处,只需在某个秋日,共读一首诗,便已足够。</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文字缓缓展开,他的诗不再是“诗史”的冰冷标签,而是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普通人。他写孩子饿死,写妻子流泪,写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原来最深的诗,都来自最痛的现实。</p> <p class="ql-block">屏幕讲述杜甫的童年,红色背景如记忆的底色。他出身书香门第,少年登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那时的他,还不知命运将如何将他一次次推入深渊。可正是这些深渊,让他的诗有了大地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秦州的日子被娓娓道来。那时的杜甫,住在破屋,食不果腹,却仍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我们忽然明白,诗人的伟大,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在失去一切时,依然为他人祈求。</p> <p class="ql-block">杜甫的诗风、他对元稹的影响,被一条条列出。红色背景如热血未冷。他的诗像一把犁,深耕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他的字里行间,听见良知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互动环节,一位培华学院的汉语言文学新生站起来提问,声音清亮。她问于教授:“李白的浪漫主义,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全场安静。于教授微笑回答:“当你在地铁里抬头看月亮,那一刻,李白就活了。”掌声响起,像秋风吹过枫林。</p> <p class="ql-block">一幅色彩鲜艳的古代人物插画出现在屏幕上,仿佛从壁画中走出。他们手持书卷,衣袂飘飘,像是李白与杜甫在某个平行时空里继续对饮、继续写诗。我们笑了,仿佛看见了他们穿越千年,来赴这场枫叶之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于教授最新出版的书</p> <p class="ql-block">讲座结束后,我们簇拥着于教授合影。背景是“幸福雁塔·枫叶季”的大屏幕,枫叶在光下如火焰跳动。我们笑得灿烂,像五片被秋风染红的叶子,</p> <p class="ql-block">会后,我们又来到隔壁文化馆,考察下一步排练场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排练室宽敞明亮,采光很好。</p> <p class="ql-block">这台钢琴也是合唱排练必不可少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站在小舞台上合个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向窗外遥望便是雁南公园</p> <p class="ql-block">在外面拍到的雁塔区图书馆、文化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这条小路是通往雁南公园的</p> <p class="ql-block">下次定要和姐妹们约起,在雁南公园留下倩影,带走秋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