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北京一名47岁的流浪者因未办理暂时住证被送收容所,填写籍贯信息的瞬间,接待民警猛然怔住,…

大元

<p class="ql-block">一九九二年,一名47岁的流浪者因未暂住证被送入收容所,填写籍贯信息的瞬间,接待警民猛然怔,满脸愕地反问:“ 竟然是您?这怎么可能?” 男子轻轻点心回应:“ 没错,我是河南杞县人。”</p> <p class="ql-block">这一幕在随日悄然扩散,这位被路人称作“墙上诗人”的流浪者,也由此再度回到公众的视线。</p> <p class="ql-block">那天北京的风还带着初春的凉意,收容所的铁门吱呀作响,他裹紧那件旧毛领外套,长发被风吹得微微扬起。登记台前,民警低头写着,头也不抬地问:“姓名,籍贯。”他顿了顿,声音不高却清晰:“河南杞县。”笔尖猛地一顿,民警抬起头,目光在看清他面容的一瞬凝固了。</p> <p class="ql-block">“您……您是……?”</p> <p class="ql-block">他没多言,只轻轻点头。那眼神里没有惊讶,也没有委屈,像是一片落叶落回了故土的泥土,平静得让人心颤。</p> <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才想起,九十年代初的北京街头,常有个长发披肩的男子,在桥洞下、在胡同墙边,用粉笔写诗。字迹遒劲,诗句却柔软,写冬夜的风,写流浪的猫,写母亲灶台上的粥香。有人拍照,有人围观,更多人匆匆走过,只当是个疯子。可那些诗,一首首被抄录、传诵,不知何时起,他被称作“墙上诗人”。</p> <p class="ql-block">没人知道他为何流落街头,有人说他曾是大学教师,有人说他因言获罪,也有人说他只是不愿再活在框框里。可那天在收容所,一个最普通的籍贯填写,揭开了尘封的谜底。</p> <p class="ql-block">他来自杞县,那个出过“杞人忧天”的小城。如今,这个忧天的人,真的走到了人间的角落。</p> <p class="ql-block">风穿过窗缝,吹动墙角一张旧报纸,上面印着“市场经济”“下海潮”几个大字。而他站在那里,像一段被时代列车甩下的铁轨,安静,却刻着过往的重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