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教师的心理健康,谁来关注与呵护?》</p><p class="ql-block">文/高羽</p><p class="ql-block">从1992年师范毕业至今,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从教33年后的今天,去思考“教师心理健康”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工资虽然低,生活简朴,但是单纯,快乐。教育就像一片沃土,我们这些年轻人扎根其中,不断地发芽、抽枝、长叶,一边成长,一边教书育人。而那一届届的孩子们,则成了我们头上盛开的骄傲花朵。</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日子虽然苦,但我们似乎从未感受到教育的压力,反之,却个个青春洋溢,充满了激情。</p><p class="ql-block">在33年的教学生涯中,让我引以为豪的事不少,记忆较深刻的有四届毕业生。第一届,是1994年我从中心小学调到银塘小学。那一届,我从三年级开始接,当年的期末考语文综合比从学区第八名,一下进到了学区第一名。那应该算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得意的一场“考试”了。第二届,是1998年我从玉兰调到碧溪小学。那一届(妻从一年级教至三年级,我从四教到六)碧溪的学生特别优秀,尖子生多(后来,据一位考入编的学生告诉我,那一届学生当年的高考,打破了他们村的历史,共5人上本一线,985、211各1个)综合比总在学区前三名。第三届,是2006年,那是我在碧溪教的最后一届学生。那年初考,12个学生,2个总分进入学区年段前十名,我还因此获得了县政府优秀教师表彰。第四届,是2016在老家龙径小学。那一届,我从三年级教起,刚开始全班38人,语文综合比学区第一名,其中总分年段排名得过前二十的有十几人之多。可惜,那时私立学校兴起,很多优生为了“占位”,都转走了。到毕业会考时,全班只剩下13个,期末统考综合比虽然不理想,但依然有2人总分进入年段前二十,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p><p class="ql-block">时间似乎有点久远了,我无法具体说清楚,教育的这潭水,到底是什么时候被搅“浑”的。只依稀记得,那年,忽然一下子,电视、报纸、网络纷纷都在曝光教师的各种体罚学生现象,教育部铁拳出击,迅速制定并出台了一堆严禁教师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文件。教师一下被推到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学生、家长似乎一夜之间全“清醒”了,他(她)们拿起法律或文件,以此为“武器”与教师“对峙”“较量”。小学还好,年纪小,相对会守纪律。中学就不得了了,许多不爱读书、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敢直接跟老师叫板了。老师们,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陷入了空前的焦虑中。不过还好的是,那时候,并没有像现在这么“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场拉锯式的“战役”,应该持续有十几年以上了吧。说实在的,我一直对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教学能力还是相当有自信的。我不知道,这种教学能力是什么时候被悄悄打上“问号”的。想来,应该是最近这几年吧。我所在的村小,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像自然界中的果树,今年生的果子(优质生源)多,明年肯定就少。做为学校校长,为了平衡工作,为了顾全大局,更为了年轻教师们的评优、评先和职称评聘,我总会勇于去承担,挑那些比较薄弱的班级任教。连续三轮下来,每个接手班级的面貌虽说有所改变,优生的培养也有见效,但综合比,每每总是不能尽如人意。对于这些个结果,学生和家长们,还算是满意的吧。因为,他(她)们清楚自己孩子的基础和能力。但上面的领导们不知内情,觉得我方式方法有问题,教学能力有问题。一次,两次,搞得我自己都有些怀疑自己了(还好,经过一年,学区领导最后总算体会到了,也理解了我)。</p><p class="ql-block">三人成虎。试想,一个从教了33年的老教师尚且如此。一个年轻的教师,心里又当如何?怎能承受得了?</p><p class="ql-block">听说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县城二小与一小是竞争关系,二小的校长总想赢过一小,所以管理非常严格。有一次,该校某个年段的数学败给了一小,校长很生气,想好好批评一下该年段的数学老师。他左看看,右看看。这个老师有个性,没法批;那个老师,资格老,没法批……一番审视与思考后,他最后将矛头对准了一个年轻的女老师,开始批评起来。批着批着,那位年轻的女老师当场哭了,她教的班级的数学可是该校年段第一名的呀!怎么能不委屈呢?后来,校长应该也意识到了,担心出事,派人悄悄地跟在那位女教师后面。还好,最后没有发生什么大事。</p><p class="ql-block">这几年,也不知道怎么了,整个社会,学生、家长、学校,都在暗地里使劲,拼命地“卷”。老师们除了教书,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责任也越来越大,越来越重。</p><p class="ql-block">“这年头,教差班,也要有强大的心理抗压力!”有位教师朋友这么感叹道。他的话,不禁让我想起最近网络上沸沸扬扬的浙江金华25岁女教师徐萍萍事件:该年轻女教师因为被强制安排教授非专业学科(历史)并兼任班主任,无法胜任工作引发严重焦虑和抑郁,而后经医院开具病假条校方未及时批准,于今年的10月11日轻生身亡。</p> <p class="ql-block">像徐萍萍这类事件,在教师队伍中绝不是个例。据《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24》显示:近60%教师存在心理问题,15%患有重度抑郁或焦虑症。年轻教师(25-35岁)因职业适应期压力,已成为高风险群体。</p><p class="ql-block">多么触目惊心的一组数据!联系到近日教育部印发出台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我再次陷入了沉思: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什么时候能被重视呀?难道,因为教师是成人,就可以被忽略吗?不!教师也是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七情六欲,也有父母妻(夫)儿。他(她)们和生活中的每个人一样,同样需要这个社会的关注,需要家长的理解与支持,需要领导的鼓励、关心、包容与呵护。</p><p class="ql-block">只有教师们的身心健康了,眼里才能有光;只有教师们的眼里有光了,才能更好地引领和培育好祖国的下一代!</p><p class="ql-block">难道不是这样的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11.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