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多校联合教研讨论会

石子

<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报告厅,我提着笔记本穿过走廊,脚步不自觉地放轻。会场已布置妥当,横幅上“第十五中学校集体备课展示”几个大字庄重醒目,电子屏则滚动着“2025年11月多校联合教研讨论会”的标题。我找了个靠前的位置坐下,四周陆续走进熟悉的面孔——来自不同学校的物理老师,有人低声寒暄,有人翻看资料。这场跨校的教研活动,像一场久违的学术重逢,带着几分期待,也带着几分紧张。</p> <p class="ql-block">会议进入第四阶段,主题是“理论升华”,聚焦欧姆定律的教学深化。屏幕上列出清晰的实施路径与教学目标,主讲人正娓娓道来如何将抽象定律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思维路径。我一边听,一边在本子上勾画知识脉络:从实验现象到公式推导,再到生活应用,层层递进。这不仅是对一节课的打磨,更是对教学逻辑的重新梳理。我忽然意识到,所谓“升华”,不是拔高难度,而是让知识真正落地生根。</p> <p class="ql-block">轮到时老师分享他的备课设计。他站在白板前,手指轻点屏幕上的表格,那是一组精心设计的电压、电流、电阻与功率数据。他没有急于讲解公式,而是先抛出问题:“如果电压不变,电阻增大,电流会怎么变?”台下有人轻声回应,有人低头计算。他笑着点头,引导大家从数据中“看见”规律。这种从现象出发的讲法,让我想起自己初登讲台时总急于灌输结论,反倒忽略了学生眼中的光。</p> <p class="ql-block">接着马老师,用一组电路图拆解欧姆定律的应用场景。串联、并联、混联,每一种连接方式都被她用简洁的图示和提问串联起来。他指着其中一幅图说:“这里的学生常误以为电流会‘用完’,其实它只是分配了。”这句话引得不少人会心一笑。我记下她的类比——把电流比作水流,电阻像窄管,电压像水压——这些生活化的比喻,正是学生理解物理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站在黑板前,手指着手绘的图表,语气温和却有力。她没有依赖PPT,而是用粉笔一步步推导,边写边问:“我们为什么需要控制变量?”台下几位年轻老师频频点头。她的板书工整,逻辑清晰,像在写一篇微型论文。我望着她专注的侧脸,忽然觉得这样的课堂,本身就是一种美——不是炫技式的热闹,而是思维的沉静流动。</p> <p class="ql-block">讨论环节,我们几人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散落着教案草稿和速记笔记。窗外天色微阴,吊扇缓缓转动,送来一丝凉意。有人提出:“学生总记不住公式变形,怎么办?”话题一开,大家纷纷接话。一位老教师说:“别让他们背,要让他们‘造’。”他举例让学生自己从I=U/R推导出U=IR,再反过来验证实验数据。这种“倒推式”教学让我眼前一亮。我们争论、补充、记录,像一群重新回到课堂的学生,只为把一节课打磨得更贴近真实的学习过程。</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场讨论在自然光中进行,长桌铺着红布,像某种仪式的象征。一位女教师起身发言,声音不高却清晰:“我们备的不只是课,更是学生的思维路径。”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水面,激起层层涟漪。我低头翻看今天的笔记,密密麻麻,却不再只是知识点的罗列,而是关于“如何教”的思考。走出教室时,天已渐暗,城市灯火次第亮起。我走在回程的路上,脑中仍回响着那些朴素而深刻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次教研活动,更是一群教育者在平凡日子里,对教学本质的执着追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