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东昌府区柳园街道聚源社区党委书记孙博:以“聚心、聚力、聚智”绘就基层治理新图景</b></p><p class="ql-block"><b> 孙博作为东昌府区柳园街道聚源社区党委书记,始终以“服务群众、创新治理”为使命,扎根基层一线,通过“聚心、聚力、聚智”三大工程,将老旧社区转变为和谐宜居的幸福家园。他以“小事办实”的务实作风和“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成为基层干部的典范,其事迹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的治理理念。</b></p><p class="ql-block"><b> 一、扎根基层:以“微行动”传递民生温度</b></p><p class="ql-block"><b> 孙博坚持“群众需求无小事”,将日常巡查作为工作常态。他每天步行上万步,穿梭于社区街巷,随手捡拾垃圾、扶正倒下的电动车、宣传消防知识,用点滴行动拉近与居民的距离。面对民生难题,他更是冲锋在前:</b></p><p class="ql-block"><b> -:老旧小区暖气改造:腰椎间盘突出发作时,他仍坚持与施工方反复协调,最终解决居民冬季取暖难题。居民展女士送上一盘煮花生,这份质朴的感谢成为党群情深的见证。</b></p><p class="ql-block"><b> -:承重墙纠纷调解:突发纠纷时,他48小时连续作战,集结多方力量现场办公,用专业与耐心化解矛盾,维护社区安全稳定。</b></p><p class="ql-block"><b> -:车牌识别系统故障:居民反映问题后,他当场记录诉求并承诺解决,次日即推动系统修复,展现高效执行力。</b></p><p class="ql-block"><b> 孙博的“脚底板工作法”不仅解决了具体问题,更让居民感受到“社区书记就在身边”的温暖。</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创新治理:“三大工程”激活社区活力</b></p><p class="ql-block"><b> 针对聚源社区老旧小区多、商户集中、老党员多的特点,孙博提出“聚心、聚力、聚智”三大工程,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b></p><p class="ql-block"><b> 聚心工程:搭建党群连心桥</b></p><p class="ql-block"><b> 设立“书记面对面 党群心连心”摊位,常态化入户走访,将居民“吐槽会”转化为共治“诸葛会”。通过倾听民声,他推动解决了停车难、充电桩不足等20余项民生痛点,居民满意度显著提升。</b></p><p class="ql-block"> 聚力工程:整合资源惠民生 </p><p class="ql-block"><b> -:环境焕新:联合高校设计网红艺术墙,将老旧街巷变身“打卡地”,激发社区活力; </b></p><p class="ql-block"><b> -:儿童关爱:开设“周末小课堂”,邀请志愿者为双职工家庭子女提供课业辅导和兴趣培养; </b></p><p class="ql-block"><b> -:适老化改造:推动安装“爱心椅”、无障碍设施,方便老人休息出行,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b></p><p class="ql-block"><b> 聚智工程:引入“居民议事”模式</b></p><p class="ql-block"><b> 借鉴《聊城晚报》报道的“居民议事”经验,搭建线上线下沟通平台,实现从“社区单方面推进”到“群众需求导向”的转变。例如,在老旧小区安装快递柜项目中,他组织居民代表、专家、施工方多方协商,最终达成共识,项目顺利落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破解难题:以“担当精神”化解民生痛点</b></p><p class="ql-block"><b> 孙博敢于直面复杂问题,用创新思维破解治理难题:</b></p><p class="ql-block"><b> -:商户经营困境:主动走访商铺,了解资金周转需求,协调银行提供低息贷款,并组织直播带货培训,帮助商户渡过难关。 </b></p><p class="ql-block"><b> -:迷路老人救助:三年内三次帮助迷路市民回家,甚至为外地求助者提供食物和路费,其善举被居民称为“社区守护者”。 </b></p><p class="ql-block"><b> -:银龄项目创新:受《聊城晚报》启发,推行“校社融合”银龄项目,组织老年人参与文艺会演、手工艺展览等活动,推动“老有所学”向“老有所为”升级。82岁志愿者汤润芝等人的红色故事宣讲经报道后,吸引大学生志愿者加入,形成代际互动新模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引领风尚:以“榜样力量”凝聚党群共识</b></p><p class="ql-block"><b> 孙博的事迹多次被《聊城晚报》等媒体报道,形成示范效应:</b></p><p class="ql-block"><b> -:公益课堂推广:晚报报道全市公益托管班经验后,他将报纸张贴在社区公告栏,并邀请优秀教师授课,打消家长顾虑,课程参与率提升至90%。 </b></p><p class="ql-block"><b> -:红色基因传承:成立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团,老党员汤润芝、牛东华、曹在斌、倪西群及张红霞宣和大学生等人讲红色故事经报道后,他组织“红色故事会”,吸引青年志愿者参与,形成“老带新、传帮带”的生动局面。 </b></p><p class="ql-block"><b> -:党群温情互动:居民送花生、递糖水的暖心瞬间被报道后,更多居民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荣誉与影响:基层治理的“聚源样本”</b></p><p class="ql-block"><b> 孙博的付出得到广泛认可:</b></p><p class="ql-block"><b> -:个人荣誉:获评东昌府区道德模范,入选“聊城好人榜”,其治理经验被纳入全市基层干部培训教材。 </b></p><p class="ql-block"><b> -:社会影响:受邀到聊城大学作专题讲座,以自身经历激励青年学生投身基层治理;参与“村社组织联建 乡村好品进城”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b></p><p class="ql-block"><b> -:模式推广:其治理模式被《人民日报》《山东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成为聊城基层治理的“聚源样本”,彰显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担当与智慧。</b></p><p class="ql-block"><b> 评价:以“初心”践“使命”,用“创新”谋“长远”</b></p><p class="ql-block"><b> 孙博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政策落地与群众需求紧密结合,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换取信任。他的事迹证明,基层干部的担当不仅体现在解当下之忧,更在于谋长远之利。通过“聚心、聚力、聚智”三大工程,他让老旧社区焕发新生,让党群关系更加紧密,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正如居民所言:“有孙书记在,我们心里踏实!”这份信任,正是对他工作最高的褒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央媒省媒聚焦牛东华:“红邻书记”与“五老”志愿者的基层治理典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在山东聊城东昌府区柳园街道聚源社区亚大小区,有一位被居民亲切唤作“闲不住的老牛”的基层带头人——牛东华。作为退休党员干部,他身兼亚大小区居民网格党支部书记、“红邻书记”与“五老”志愿者数职,八年扎根社区一线,以实干践行初心,以为民情怀破解治理难题,成为央媒省媒争相报道的基层治理标杆,书写了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答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一、央媒聚焦:“老黄牛”精神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8月7日,《人民日报》以《“有事来聊” 化解困扰》为题,深度解读聊城“民事民管、民事民议、民事民办”的民主议事模式,将牛东华的实践作为核心案例重点呈现。亚大小区东大门年久失修、门轴松动,给居民出行带来安全隐患。身为“红邻书记”的牛东华,每日巡访时敏锐捕捉这一诉求,当即牵头协调:联系专业电焊工制定加固方案,召集社区党员、退伍军人志愿者组建攻坚队,从材料采购到现场施工全程跟进,最终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报道盛赞其“以实打实的行动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尽显基层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b></p><p class="ql-block"><b>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转载报道时补充了暖心细节:维修大门过程中,牛东华并未满足于“就事论事”,而是主动扩大排查范围,对小区楼道扶手、公共设施等逐一检查登记,同步协调社区公益岗、退伍军人等力量,建立“周巡查、月维护”的长效机制,从根源上防范安全风险。这种“把居民事当自家事”的较真态度,被《人民日报》誉为“基层治理的鲜活样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二、省媒深耕:“五老”志愿者搭建文化凝聚“暖心港”</b></p><p class="ql-block"><b> 山东省内媒体聚焦牛东华作为“五老”志愿者的文化传承担当,挖掘其在社区文化治理中的创新实践。2025年9月,美篇网推出专题报道《牛东华:聊城红旗驿站的“当家人”》,记录下温情一幕:社区书法爱好者挥毫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亲手赠予牛东华,既是对他八年奉献的由衷赞誉,更是居民心声的真切表达。</b></p><p class="ql-block"><b> 为凝聚邻里情感,牛东华牵头组建文化传播志愿者队伍,邀请牛氏文化奠基人牛亚丽等社会贤达参与社区活动,通过颁发荣誉证书、举办邻里节、组织百家宴等形式,让居民从“陌生人”变成“一家人”。2025年6月,他在前许街7号红旗驿站发起成立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团,组织老党员、退伍军人定期为居民尤其是青少年讲述革命历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同时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进社区,邀请剪纸、面塑艺人开展技艺体验活动,让居民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这些举措被《大众日报》评价为“基层文化治理的创新探索”,而红旗驿站也在他的打理下,成为集议事协商、文化活动、便民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暖心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三、典型案例:“民心工程”绘就干群鱼水情</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的治理成效,藏在一件件关乎民生的“小事”里,映照着深厚的干群情谊。小区规划安装快递柜时,低层居民担忧噪音干扰,高层居民希望选址便捷,双方各执一词。牛东华没有简单“拍板”,而是挨家挨户走访32户相关居民,逐一记录诉求;随后组织居民代表、物业、快递企业召开“有事来聊”议事会,最终通过民主投票确定最优选址,赢得全体居民认可。</b></p><p class="ql-block"><b> 居民姜玉平为表谢意,硬塞给牛东华一袋新鲜橘子,他推辞不过便带回红旗驿站,与在场老人、志愿者分享。这一温情细节被多家媒体报道,成为“干群鱼水情”的生动写照。疫情防控期间,牛东华化身“防疫大队长”,带领党员志愿者连续奋战:制作简易防疫手册逐户宣传,为隔离居民代购生活用品,自掏腰包购置口罩、消毒液免费发放,针对老年群体组建“一对一”帮扶队。聊城新闻网以《“党需要我,我就来了”》为题报道其事迹,称赞他“用行动诠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从协调供暖改造、清理楼道堆积物,到增设休息凳、规范电动车停放,他始终聚焦居民“急难愁盼”,把每件“小事”都办得暖人心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四、荣誉加身:八年坚守铸就基层标杆</b></p><p class="ql-block"><b> 八年如一日的坚守,让牛东华收获了广泛认可: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志愿服务先进个人”“学雷锋优秀志愿者”等称号,2024年12月被中共东昌府区委、区政府授予“关心下一代工作优秀‘五老’志愿者”称号。荣誉背后,是他始终不变的为民初心:每周组织学雷锋公益大集,提供义诊、义剪等便民服务;公开志愿者联系方式,为老弱病残群体提供上门帮扶;牵头梳理涵盖政策咨询、矛盾调解等在内的服务清单,事事亲力亲为、全程督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从社区到央媒:牛东华与红色宣讲团的“破圈”之路》</b></p><p class="ql-block"><b> 红邻书记、五老志愿者及亚大支部书记牛东华在东昌府区柳园街道聚源社区亚大支部红旗驿站发起成立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团,通过整合社区内老干部、老战士、志愿者等资源,🈶团长孙博带领牛东华、汤润芝、曹在斌、倪西群、张红霞、王珂婷等成员,以“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面向党员、居民、志愿者、聊大学子及“智惠星空”特殊儿童群体开展10余场主题宣讲活动,具体事迹如下:</b></p><p class="ql-block"><b>1、核心发起者:牛东华的基层治理实践</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作为亚大小区居民网格党支部书记,扎根社区8年,以“服务群众无小事”为准则,牵头梳理政策咨询、矛盾调解、便民代办等服务清单,定期走访高龄老人、困难家庭,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他创新“红旗驿站”模式,将其打造为服务群众“办事点”与凝聚邻里情感“暖心港”,通过组织邻里节、技能培训等活动丰富居民精神生活。其务实作风与群众基础为宣讲团成立奠定信任基础。</b></p><p class="ql-block"><b>2、宣讲团成员构成:多元力量汇聚</b></p><p class="ql-block"><b> 老干部与老战士:牛东华、汤润芝、曹在斌、倪西群等志愿者,结合自身经历讲述革命历史。例如,牛东华在纪念毛主席逝世49周年活动中,通过荣誉证书颁发仪式传递社区文化传播价值;倪西群作为退役军人,长期参与公益服务,其“雷锋车”故事成为红色教育鲜活案例。</b></p><p class="ql-block"><b> 社区工作者与青年代表:孙博(社区书记)红色革命故事宣讲团团长提供组织支持,王珂婷等青年志愿者参与策划,形成“老带新”传承模式。</b></p><p class="ql-block"><b> 特殊群体关怀:针对“智惠星空”特殊儿童,宣讲团设计互动环节,用简单语言讲述英雄故事,传递坚韧精神。</b></p><p class="ql-block"><b>3、宣讲内容与形式:创新传承红色基因</b></p><p class="ql-block"><b> 主题设计:以赵建民鲁西冠县抗日队伍,赵一曼的粗瓷大碗,董存瑞,雷锋等经典故事为核心,结合本地革命历史,突出“家国情怀”与“奉献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互动模式:</b></p><p class="ql-block"><b> 代际对话:老战士与青少年结对,通过微视频拍摄、剪纸、泥塑、陶艺、中医、中华武术演绎等方式,让历史更易理解。沉浸体验:在红旗驿站设置“红色角”,展出老照片、军功章等实物,组织“老少同绘党史画面”“同唱红色歌曲”等活动,增强参与感。</b></p><p class="ql-block"><b> 特殊群体适配:针对特殊儿童,采用“故事+手工”形式,如制作红色主题手工艺品,帮助理解抽象概念。</b></p><p class="ql-block"><b>四、社会影响与成果</b></p><p class="ql-block"><b> 覆盖广泛:宣讲团累计开展10余场活动,服务党员、居民、聊大学子等超500人次,特殊儿童参与率达100%。</b></p><p class="ql-block"><b> 媒体关注:其模式被《人民日报》等央媒报道,成为基层治理与红色教育融合的典范。</b></p><p class="ql-block"><b> 长效机制:宣讲内容纳入社区教育资源库,供学校、社区长期使用;牛东华获评东昌府区道德模范,其事迹激励更多离退休干部投身社区服务。</b></p><p class="ql-block"><b>五、评价:基层红色教育的生动实践</b></p><p class="ql-block"><b> 牛东华领衔的宣讲团以“红旗驿站”为阵地,通过“五老”志愿者的亲身讲述与青年志愿者的创新传播,构建了“老有所为、青有所承”的红色教育生态。其成功在于:</b></p><p class="ql-block"><b> 贴近群众: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将宏大历史转化为身边故事;</b></p><p class="ql-block"><b>形式创新:融合艺术、科技手段,突破传统宣讲模式;</b></p><p class="ql-block"><b>代际联动: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让红色传承“活”起来。</b></p><p class="ql-block"><b>这一实践不仅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文化赋能样本,更彰显了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生命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媒体盛赞:“聊城样本”提供可复制治理经验</b></p><p class="ql-block"><b> 央媒省媒纷纷点赞牛东华的实践,认为其为全国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八年来,他依托“有事来聊”议事机制,将党组织核心作用与群众自治深度融合,累计解决群众诉求230余件,满意度高达98.6%。其独创的“五步议事法”——收集诉求、现场调研、方案协商、跟踪督办、结果反馈,形成闭环治理链条,被山东省委组织部推广,入选《全省城市基层治理创新案例汇编》。</b></p><p class="ql-block"> <b>《人民日报》评论指出:“牛东华们用脚步丈量责任,用实干诠释初心,以平凡岗位上的坚守,书写着基层工作者的不凡担当。”如今,牛东华的故事已成为聊城基层治理的亮丽名片,正激励着更多党员干部、志愿者投身社区服务,让“为民办实事”的种子在基层沃土中生根结果。</b></p><p class="ql-block"><b> 东昌府区柳园街道聚源社区亚大小区居民网格支部委员会</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11月7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