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风最是懂人心,拂过发梢时带着草木的干爽,裹着桂树的甜香,连阳光都变得格外慷慨,把天地晒得暖融融、亮堂堂。 <div> 我们六姐妹今天相约合肥徽园,循着这秋日的邀约,一步步走进合肥徽园的秋意里。 青瓦白墙映着秋日的澄澈蓝天,亭台水榭边,已经有不少树木的枝叶染上了些许的黄色,人们感受到秋意的来临,三三两两的游人在景区漫步。</div> 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徽园占地300余亩,始建于 1999 年,原为 “安徽纪念园”,旨在通过微缩景观展示安徽的历史、文化和经济成就。2001 年 9 月正式更名为 “徽园” 并对外开放,成为合肥市首个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br> 2021 年 9 月,徽园启动为期三年的闭园改造,秉持 “拆墙透绿,还绿于民” 理念,拆除 1870 米围墙,新增 9 个入口,实现与城市街区的无界融合。新建六安馆、蚌埠馆、阜阳馆,“集齐” 全省 16 个地市级场馆,各具特色。<br> 2024 年 5 月 1 日,改造后的徽园以 24 小时免费开放的姿态重新亮相,成为合肥首个免门票的 4A 级景区。园区拆除物理边界后,绿地与城市公共空间无缝衔接,市民可随时入园休闲、健身,实现 “园在城中,城在园中” 的融合场景。 六姐妹相聚徽园,瞬间留下美丽的倩影! 人最美好的时刻是童年,天真而浪漫! 黄山的 “大好河山” 摩崖石刻位于温泉景区入口处,是黄山最具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这四个大字每字直径约 1.9 米,苍劲雄浑,镌刻于抗战时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而这处景观应该就是世界名山黄山的摩崖石刻“大好河山”山的微缩景观了。 <div> “徽” 作为地域名称,始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 年),当时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休宁、黟县、祁门、绩溪、婺源(今属江西)一府六县。清康熙六年,取 “安庆(府)” 的 “安” 和 “徽州(府)” 的 “徽” 组合,确立 “安徽” 省名。</div> 所以“徽园”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徽派文化,而是放言之今天的安徽。徽园的建筑大都传承了典型的徽派风格,白墙黛瓦、马头墙翘角飞檐,搭配池塘园林,尽显皖南水口园林的雅致。园内不仅有徽派四合院、牌坊等传统建筑,还融合了皇家园林(皖北园区)与现代建筑(世纪桥、世纪广场)风格,是安徽历史文化与建筑艺术的 “大观园”,也是了解徽文化的重要窗口。 合肥徽园的 “徽商馆” 位于园区内的黄山园(又称徽州园),是浓缩徽商文化的标志性场馆。馆内以传统徽派民居为原型,正厅摆放古式桌椅,中央设座钟,东侧置花瓶,西侧立镜子,寓意 “终(钟)生平静” 的徽商处世哲学。建筑细节融入木雕、砖雕元素,重现明清徽商宅院的雅致与庄重。 徽园黄山园牌坊是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其设计与文化内涵深度融合了徽州传统建筑智慧与地域特色。<br><div><br></div> 黄山园牌坊的原型取自歙县棠樾牌坊群中年代最早的慈孝里坊(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棠樾牌坊群以 “忠孝节义” 为主题,是明清时期徽商文化与封建礼教的实物见证。黄山园牌坊虽为现代复建,却完整保留了明代牌坊的形制特征 —— 四柱三间三楼式布局,花岗岩材质,额枋雕刻双狮戏球图案,寓意风调雨顺、喜庆吉祥。对历史原型的精准复刻延续了徽州牌坊的建筑基因,更通过空间移位将国家级文物的文化价值植入城市公共空间。 这是老师带着一群幼儿园里孩子在公园里进行秋游,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享受集体活动的欢乐时光。 充满童真与欢乐的小女孩,真的很可爱啊! 建筑整体仿自青铜鼎,呈椭圆形,外墙装饰有青铜纹饰,顶部的铜环与兽面纹构件,还原了商周青铜器的庄重与精美。馆体四周镶嵌九只龙头,既呼应 “龙王生九子” 的传说,又暗合 “一言九鼎” 的诚信内涵,体现铜陵铜文化的深厚底蕴。<div> 作为徽园 16 地市馆的代表之一,铜陵馆以 “铜鼎” 为载体,将铜陵的矿业历史、非遗技艺与精神符号浓缩于建筑之中,成为安徽工业文明与传统文化交融的生动缩影。</div> 源于铜陵出土的晚清民俗文物 “四喜铜娃”,原件仅寸许,却构思精妙 —— 两个孩童头脚相逆、一俯一仰,经巧妙组合可呈现四个娃娃嬉戏的视觉效果。在传统婚嫁礼俗中,“四喜娃娃” 被奉为 “喜神”,象征多子多福、喜事临门;其造型也暗合 “福、禄、寿、喜” 人间四喜,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合肥徽园安庆园内的仿建景观,主体是振风塔和皖江文化博物馆。振风塔是按照安庆迎江寺振风塔 1/2 的比例仿建的,它是七层八角楼阁式建筑,原名万佛塔,后取 “以振文风” 之意改名。皖江文化博物馆则采用徽派皖南水口园林建筑风格,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集自然、历史、社教为一体的民办综合类博物馆,馆藏文物涉及石器、玉器、铜器、陶器以及古代精美的生活用品等众多领域,展现了皖江流域的文化特色。 雕塑以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形象为原型,纪念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她在《天仙配》等剧目中的精彩演绎,将黄梅戏艺术推向高峰,此雕塑是对她艺术成就的致敬。 徽园的马鞍山园里有一处陋室铭碑亭,它是为纪念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经典散文《陋室铭》而仿建的景观。<br> 《陋室铭》为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作,他因参与政治革新被贬和州,当地县令故意刁难,让他多次迁居,最后住在一间极为简陋的小屋,他遂写下《陋室铭》以明志。<br> 《陋室铭》全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徽南集” 是徽园以皖南文化为灵感,创新打造的现代文旅体验板块,通过场景化、沉浸式的方式,让游客一站式感受皖南的人文与自然魅力。 徽园里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馆,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饮食需求。 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五年(1045 年)秋至六年冬,由琅琊寺僧智仙为谪居(被贬谪到边远地方居住)滁州的欧阳修所建。欧阳修以 “醉翁” 自号命名,并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文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的哲思,将个人贬谪之愁升华为与民同乐的旷达,使亭文相互成就,声名远播。<div> 《醉翁亭记》全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div><div>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br>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br> 己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br><div> </div></div> 世纪广场“再现华章”的五根32米高的花冠状球柱,象征着建国五十周年来安徽各项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柱顶盛开状的圆球则寓意 “硕果累累”。 世纪广场 合肥徽园内宿州园的 “伏羊村”,是展现安徽萧县 “伏羊文化” 的特色景观。伏羊文化源于安徽萧县的 “伏羊节”,当地有 “伏天吃伏羊,不用医生开药方” 的民俗。萧县羊肉享有 300 多年盛名,伏羊宴习俗更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br> “伏羊村” 不仅是餐饮或休闲空间,更是安徽饮食文化的缩影。它将萧县羊肉的药膳价值、“以热制热” 的养生智慧,通过景观与互动体验传递给游客。 亳州园牌坊为三开间仿古建筑,采用亳州传统的彩绘木雕工艺,斗拱层叠、色彩绚丽,复刻了亳州花戏楼的 “五彩琉璃” 装饰风格。柱脚的石雕瑞兽与顶部的宝瓶式构件,既体现中原建筑的庄重,又融入徽派工艺的细腻。<div> 亳州园作为皖北文化的代表,选择花戏楼作为核心景观,并非亳州花戏楼的原物,而是按照其建筑形制和文化内涵进行的缩微复刻,浓缩了亳州花戏楼的精华,成为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div> 仿建的亳州大关帝庙(又称花戏楼),是明清时期山陕药商在亳州营建的会馆建筑群,因戏楼雕刻、彩绘精美而闻名。 原亳州花戏楼建筑图片:花戏楼其“三绝”——铁旗杆、山门砖雕、戏楼木雕被誉为“中原宝藏”,只要有机会到亳州,一定要到亳州花戏楼游一游的,不去就是你的遗憾! 合肥徽园内亳州园的古井亭,是展现亳州 “酒文化” 与历史底蕴的特色景观。复刻自亳州的 “古井贡酒” 古井,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传说魏将独孤信将金锏(古人的兵器)掷入井中,使水质突变,用此井水酿出的酒甘冽爽口,后曹操献 “九酿春酒法” 于汉献帝,奠定了古井贡酒的历史地位。 亭子为典型的皖北风格,飞檐翘角、彩绘木雕工艺精湛,亭中 “古井” 石碑与仿古建筑呼应,还原了亳州古井的历史场景。 合肥徽园内的“徽商夜宴” 景观 ,是展现徽商文化与饮食民俗的特色空间。<div> 建筑采用典型的徽派园林风格,灰砖黛瓦、飞檐翘角,搭配彩绘木雕与扇形砖雕,复刻了明清徽商宅院的雅致与庄重。墙面的戏曲人物砖雕(如《三英战吕布》题材),既体现徽商对传统戏曲的喜爱,也呼应了 “徽班进京” 的文化渊源。以 “徽商夜宴” 为名,还原了明清徽商的宴饮文化 —— 彼时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宴客时讲究 “山珍海味、戏班助兴”,这种场景在徽园里被浓缩为兼具观赏性与体验感的文化节点。</div> 别出心裁的亭式景区出口,大方而雅致。 漫步一上午,肚子咕咕叫了,该给“五脏庙”上供了。我们选择了“众鑫皖北家宴”餐馆就餐。 餐馆的内外装修的格调还是很高雅的。 我们选择了一个窗明几净的落地窗包厢,户外景色宜人,就餐环境舒适大方,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菜点了不少,看起来色香味都是不错的。选了一些看起来有点赏心悦目的菜品拍了一些照片。 阳光透过大幅落地窗,在木质圆桌上洒下暖黄的光斑。六姐妹围坐其间,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菜肴,红亮的辣子菜、翠绿的时蔬、咕嘟作响的砂锅,还有晶莹的酒杯与精致餐具相映成趣。大家含笑举杯,或低头轻语,窗外柳枝随风轻摆,室内的笑声与饭菜的香气缠绵交织。每一个扬起的笑容里都藏着经年的情谊,每一次碰杯都盛满了久别重逢的欢喜,时光在此刻慢了下来,将这相聚的温馨酿成岁月里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