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李家山村

老骏

<p class="ql-block">艺术殿堂 世外桃园—李家山村</p><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位于碛口西南3公里处,是碛口繁盛时带动发展起来的周边村庄之一。明成化年间,碛口经商的李氏按不允许携带家誉的商业行规规定,将家属住地选择在了四面环山、西眺黄河的李家山,旨在保护家属和家族产业。李氏宗谱记载“此屯系艮龙庚向,东山月出中格穴也,毋透者恐丑寅气入也,富而且责龙之应…”。当时村名叫陈家湾,李姓大量搬迁至此后改名李家山。一代代李氏族人在碛口经商富裕起来的同时,对李家山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在这块风水宝地上建成了以窑洞四合院为主的立体村落,被民间誉为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2007年被评为“中国景观村落”,2008年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p><p class="ql-block">李家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村北凤凰山为“凤首”,中间向南突出部分为“凤身”,“凤身”两侧两道沟为“两翼”,整个村落分布在“凤身”和“两翼”地带。从山底到山顶,依七十度山势层叠建造的院落,呈阶梯式分布,最多叠置十一层,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犹如一幅凝固的立体画卷。最著名的西财主李德峰宅院群、东财主李登祥窑院群,以“明柱厦檐高圪台四合院”为主,每一座院落房、厅、堂、厦、窑、照壁等应有尽有,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雕、木雕、石雕、匾额散布其中。</p><p class="ql-block">李家山村建筑与山体结合完美,人居环境与自然相连。之字型村道条石砌棱、块石铺面,连结穿插、绕拐伸延,如带系结、如脉通络。道旁均建石质排水沟,纵向跌落,沟心卷洞,整体严密,汇流村南沟底。整个村落背靠艮山、两翼相护,四周黄土山体环绕,藏风纳气、对外封闭,成为护佑李氏家族的避世桃源。著名画家吴冠中将该村比作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也正是他的画作,让世人了解到黄河边上这个不为人知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碛口</p> <p class="ql-block">李伯生故居</p><p class="ql-block">李伯生(1905年-1995年),原名树贤,学名德厚,化名树芬,原山西省吕梁地区贺昌中学校长,是应俊之独男。是我县最早的地下党人之一,也是家乡教育界的杰出人才。</p> <p class="ql-block">  9月14日早上,我们再次来到湫河与黄河的汇合口。观赏早晨的碛口风光。</p><p class="ql-block"> 大同碛又叫黄河二碛,是湫河带来的大量泥石堆积而成的天然险滩。此处河道由400米骤缩至百米,形成十米落差的倾斜式石槽河道,激流倾泻于暗礁石壁,呈现“龙腾虎啸”之势,汛期水流冲击暗礁激起十米高水雾,声响可达两公里外,成为仅次于壶口瀑布的黄河第二大急流景观。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了改善航运条件,炸掉了部分礁石。但随着公路和铁路的发展,河运的价值降低,最终停运。现在虽然大同碛还在,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壮观了。但水势小的时候可以进行漂流。</p><p class="ql-block"> 从碛口回来,驱车过湫水河大桥,沿河滨行走几公里上山到达李家山村。</p><p class="ql-block"> 李家山村原名陈家湾,后来经商的李氏家族大量迁入成为主体,遂改名李家山。这是典型的鹊巢鸠占。李家山村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最多达十一层。以窑洞四合院为主,最大坡度达七十度。从下往上看,有天上人间的感觉。至于民间有人把它叫作黄土高原上的布达拉宫。这就过了。这种说法大大贬低了布达拉宫。它们之间是不可类比的。</p><p class="ql-block"> 刚到村口,就有当地的大爷大妈过来自荐当导游。我们婉拒了。到任何地方我都喜欢自己慢慢看,不喜欢跟着别人的节奏走。</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山顶上由西向东再往下又绕到西边。观看了大部分的民居。这些民居只有少部分保留比较完整,很多都没人住破败了。现在正在进行整修。不然,用不了多久,就不存在了。在东边的一个平台上,一个头缠白毛巾,身穿蓝大褂的老头,胸前吊着一块较大的二维码牌子,手牵一条毛驴在拉客。一边走一边唱民歌,有陕北民歌信天游,有山西民歌走西口。这里与陕北一河之隔,习俗都差不多。这个老头成了明星,游客们都围着他拍照。在那儿站了一会儿,观看他的表演。还别说,这个骑毛驴,听唱歌的节目还很受欢迎。不一会儿有好几个人去骑毛驴。</p><p class="ql-block"> 东西两头的山顶上各有一家财主大院。进去要收费。钱不多,就两元。但没人进去。我从西边山头下到半山腰,从下面往上仰拍几张这些民居。然后回到山上。总的说来,李家村可以一看,但不如网上吹的那么好。那些窑洞式的四合院在黄土高原比比皆是。只是李家山村是集中分布在山沟两翼,观赏性更强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