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三步:具体表扬,强化正向行为。别泛泛说“你真棒”,具体指出孩子的努力和进步。</p><p class="ql-block">案例:孩子这次数学考了85分,比上次进步10分。别说“你真聪明”,要说“你这段时间每天都认真做数学练习题,遇到不会的还主动问我,这次进步这么大,都是你努力的结果,妈妈为你骄傲”,孩子会明白“努力就有收获”。</p><p class="ql-block">3. 青春期(13-18岁):用“共情+尊重+边界”引导</p><p class="ql-block">第一步:停3秒,先倾听再回应。青春期孩子渴望被当作“大人”,别打断他的话,别急于否定。</p><p class="ql-block">案例:孩子说“我觉得上学没意思,想退学打工”。别暴怒“你敢!我白养你了”,先冷静说:“你能把心里的想法告诉妈妈,我很开心。你觉得上学没意思,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是学习压力大,还是和同学、老师相处得不好?” 听孩子说完(比如是觉得学习跟不上没成就感),再引导“妈妈理解你想证明自己的心情,但打工需要学历和能力,咱们可以先找到学习的小目标,比如先把数学基础补上来,慢慢找回自信”。</p><p class="ql-block">第二步:尊重独立空间,不随意干涉。别偷看孩子日记、手机,别追问他的隐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p><p class="ql-block">案例:孩子放学回家后关起房门,别强行推门“你在里面干什么?是不是在玩手机?”,可以说:“妈妈知道你需要自己的空间,如果你想聊点什么,或者需要妈妈帮忙,随时可以叫我”,孩子会觉得被尊重,反而会主动和家长分享学校的趣事或烦恼。</p><p class="ql-block">第三步:明确底线,共同制定规则。别用权威压制,和孩子一起商量规则,让他参与决策。</p><p class="ql-block">案例:孩子想玩手机游戏,别直接禁止“不许玩!”,可以说:“我知道这款游戏很有趣,你想玩多久呀?咱们约定好,每天写完作业后可以玩30分钟,周末可以玩1小时,超过时间就下次再玩,好不好?” 孩子参与制定的规则,会更愿意遵守;如果违反,按约定减少下次游戏时间,而非打骂。</p><p class="ql-block">(二)给教育工作者:分年龄段“三个细节”,走进学生心里</p><p class="ql-block">1. 幼儿阶段:用“陪伴+鼓励+引导”建立信任</p><p class="ql-block">细节1:多肢体互动,传递安全感。幼儿对肢体接触更敏感,拥抱、摸头能让他感受到关爱。</p><p class="ql-block">案例:新入园的孩子一直哭闹,不肯离开家长。别强行把他拉开“别哭了,勇敢点!”,可以蹲下来抱抱他:“老师知道你想妈妈,老师会像妈妈一样陪着你,咱们一起玩积木、听故事,等妈妈放学就来接你”,孩子会慢慢信任老师,主动加入集体活动。</p><p class="ql-block">细节2:包容“小错误”,用正向语言引导。幼儿认知有限,别指责错误,用“怎么做更好”引导。</p><p class="ql-block">案例:孩子把颜料涂到桌子上,别批评“你怎么这么调皮,把桌子弄脏了!”,可以说:“颜料涂在桌子上不好看,咱们把颜料涂在画纸上,画一幅漂亮的画,好不好?老师和你一起把桌子擦干净”,孩子会明白“哪里错了”“该怎么做”,下次会主动注意。</p><p class="ql-block">细节3:给每个孩子表达的机会,不忽视沉默的孩子。</p><p class="ql-block">案例:课堂上提问“这是什么颜色”,别只叫举手的孩子,也问问沉默的孩子:“你是不是知道答案,只是有点害羞?没关系,老师相信你,大胆说出来”,即使孩子说错了,也鼓励“你敢于尝试,真勇敢,再想想是不是别的颜色”,慢慢培养孩子的表达欲。</p><p class="ql-block">2. 小学阶段:用“理解+支持+赋能”激发动力</p><p class="ql-block">细节1:犯错时先问原因,再谈责任。别先批评,了解背后的故事,再引导孩子承担责任。</p><p class="ql-block">案例:学生故意把同学的文具藏起来,别直接罚站“你怎么这么坏!”,先私下问:“你为什么要把同学的文具藏起来呀?是不是和他有什么误会,或者想引起大家的注意?” 如果是因为同学嘲笑他“笨”,先安抚情绪“被嘲笑确实不好受,老师会和那位同学沟通”,再引导他“藏文具解决不了问题,咱们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和同学好好沟通,现在咱们把文具还给同学,真诚说声对不起好不好?”,让他主动承担责任。</p><p class="ql-block">细节2: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兴趣和能力不同,别用统一标准要求。</p><p class="ql-block">案例:有的学生数学好但语文差,别批评“你怎么偏科这么严重!”,可以说:“你数学学得特别好,说明你很聪明,逻辑思维很强。语文其实也可以很有趣,咱们先从你喜欢的科幻故事书读起,积累好词好句,遇到不会的字随时问我,慢慢就能进步”,帮孩子找到兴趣切入点,而非否定他的能力。</p><p class="ql-block">细节3:用“具体反馈”代替“空泛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p><p class="ql-block">案例:学生写的作文,别只写“很好”或“差”,可以说:“你的作文开头写得很生动,把小鸟的样子描写得很形象,如果中间能再写一写小鸟做了什么(比如‘小鸟衔着树枝筑巢,还喂给幼鸟虫子’),结尾再表达一下你的感受(比如‘小鸟真勤劳,我也要向它学习’),这篇作文会更完整、更感人”,学生能明确改进方向,更有动力修改。</p><p class="ql-block">3. 青春期阶段:用“尊重+平等+引导”建立联结</p><p class="ql-block">细节1:把“命令”改成“建议”,给学生选择权。别用“你必须做”,而是“你可以试试”,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p><p class="ql-block">案例:想让学生参加校园辩论赛,别命令“你必须参加,锻炼口才”,可以说:“校园辩论赛能锻炼表达和思维能力,还能认识志同道合的同学,你有没有兴趣试试?如果你想参加,老师可以帮你一起分析辩题、准备素材”,学生觉得是自主选择,而非被动任务,会更投入地准备。</p><p class="ql-block">细节2:接纳学生的“叛逆”,把它当成成长的信号。别对抗叛逆,而是引导合理表达情绪和观点。</p><p class="ql-block">案例:学生在课堂上反驳老师的历史观点,别生气“你怎么敢顶撞老师!”,可以说:“你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特别难得,敢于表达不同观点很勇敢。咱们可以课后一起查史料,看看你的观点有哪些依据,老师的观点背后又有什么历史背景,互相学习补充”,既保护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引导他理性看待问题。</p><p class="ql-block">细节3:做学生的“倾听者”而非“评判者”,用支持代替说教。青春期孩子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多重困惑,需要的是倾诉对象,而非说教者。</p><p class="ql-block">案例:男生向老师倾诉“我和最好的朋友吵架了,他再也不理我了”,别直接说“肯定是你哪里做错了,快去道歉”,可以说:“失去好朋友的陪伴,心里肯定又孤单又难过吧?能和老师说说你们为什么吵架吗?” 听学生说完(比如是因为朋友借了他的游戏机却弄坏了),再引导“好朋友之间难免有矛盾,你可以先和他说说你的感受,也听听他的想法,说不定能解开误会;如果是原则问题,也可以聊聊怎么妥善处理,既不委屈自己,也不伤害彼此”,帮学生学会沟通解决矛盾。</p><p class="ql-block">四、最后想和大家说:不同阶段,相同初心——用联结滋养一生成长</p><p class="ql-block">各位家长、各位教育同仁,今天我们从“赢了孩子”和“赢得孩子”的本质区别说起,用心理学、脑科学、教育学的专业视角,结合幼儿、小学、青春期的真实场景,分享了很多可落地的方法。其实大家不难发现:</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谁说了算”,而是“谁能走进孩子心里”。“赢了孩子”是一时的“控制胜利”,换来的可能是孩子长期的叛逆、自卑或讨好;而“赢得孩子”是一生的“心灵联结”,滋养的是孩子的自信、独立和合作能力——幼儿时期的安全感,小学阶段的自信心,青春期的自主感,都会成为他们未来人生的底气。</p><p class="ql-block">作为家长,我们不必做“完美的权威者”,只需做“用心的陪伴者”:对幼儿多一份耐心,用游戏和共情化解哭闹;对小学生多一份支持,用合作和鼓励激发动力;对青春期孩子多一份尊重,用倾听和边界守护成长。</p><p class="ql-block">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必做“严厉的管理者”,只需做“温暖的引导者”:对幼儿多一份包容,用陪伴建立信任;对小学生多一份赋能,用支持点燃兴趣;对青春期孩子多一份平等,用尊重联结心灵。</p><p class="ql-block">教育从来不是一场“赢与输”的博弈,而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当我们放下“控制欲”,拾起“同理心”,放下“权威感”,拾起“尊重心”,就会发现:孩子从来不是“需要被驯服的对手”,而是“需要被理解的伙伴”。</p><p class="ql-block">愿我们都能带着初心,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用恰当的方式“赢得”他们的信任与认同,让教育成为照亮孩子一生的光,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被看见、被尊重、被支持的环境中,成长为自信、勇敢、有温度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