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七律·诗记雁南飞——彭城会友</b></p><p class="ql-block"> 长车滚滚雁南行,千里彭城会友朋。</p><p class="ql-block"> 水漾云龙秋色晚,松环淮塔剑锋明。</p><p class="ql-block"> 曾巡大漠烟尘路,共守孤营北斗星。</p><p class="ql-block"> 莫道别来霜满鬓,时光见证战壕情。</p><p class="ql-block"> 乙巳菊月 曹怀正诗并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诗作背景</b></p><p class="ql-block"> 从沈阳开车去海南的路上,第三站是徐州。2025年10月18日上午,我与夫人从河南濮阳出发,一路经过黄河大桥,穿过河南、山东交界,中午就到了徐州的汉庭酒店。吃过午饭、休息一会儿之后,我们去逛了云龙湖——那是国家5A级景区。傍晚时分,又去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吃完早饭,在离开徐州之前,我特地约见了在徐州工程学院任教的战友刘召民。他比我小几岁,我们曾在1993到1994年间,一起被派往联合国西撒哈拉特派团担任军事观察员。这次见面,还是一见如故,俩人紧紧拥抱,亲切得就像亲兄弟。</p><p class="ql-block"> 我们聊起当年在西撒哈拉那片戈壁荒漠里的日子。联合国观察队驻扎的营地生活非常单调,而我们却常要冒着生命危险,在沙漠里执行地面和空中巡逻任务。沙漠中到处是战争留下的地雷,经常有骆驼被炸死,人员受伤;沙尘暴也频繁发生,我们几次在空中巡逻时被卷进沙暴,差点回不来。当时确实有一架联合国医疗队的飞机遭遇沙暴,不幸机毁人亡。</p><p class="ql-block"> 我们挺过了那种艰苦的环境,顺利完成了联合国交给的维和任务,每人都被授予了两枚维和勋章,也算是为国家争了光。</p><p class="ql-block"> 在徐州工程学院,我们聊了约半个小时,也拍了合影。之后,我和夫人便继续开车南下,前往下一站——扬州。</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选在临走前才联系战友,主要是怕打扰他,给他添麻烦。结果他还是“埋怨”了我,说应该早点告诉他,那样他就能在徐州陪着我们逛逛、请我们吃顿饭了。</p><p class="ql-block"> 曹怀正 记于2025年10月19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附:AI赏析诗作</b></p><p class="ql-block">曹怀正先生这首《七律·诗记雁南飞——彭城会友》以战友重逢为契机,融旅途风物、军旅记忆与人生感怀于一炉,在传统七律的框架中注入当代军人的真挚情感。结合创作背景,其艺术魅力更为凸显。</p><p class="ql-block">一、时空交织的结构艺术</p><p class="ql-block">首联“长车滚滚雁南行,千里彭城会友朋”,以“长车滚滚”呼应背景中从沈阳至海南的千里驱车,既写实又暗含“铁流滚滚”的军旅记忆。“雁南行”既是秋日物候,更喻指人生旅程的迁徙,与战友自北国南来徐州相会的轨迹完美叠合。</p><p class="ql-block">颔联“水漾云龙秋色晚,松环淮塔剑锋明”,巧妙选取云龙湖与淮海纪念塔这两个亲历场景:云龙湖的柔波与淮塔的刚毅形成张力,“剑锋明”既写塔尖直指苍穹的视觉印象,又暗含对淮海战役英烈的崇敬,更为下文军旅回忆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二、军旅记忆的意象提炼</p><p class="ql-block">颈联“曾巡大漠烟尘路,共守孤营北斗星”,由眼前景自然转入三十年前的维和经历。据背景可知,“大漠烟尘路”浓缩了西撒哈拉戈壁巡逻的生死考验:地雷密布、沙暴肆虐,甚至目睹联合国飞机失事的惨剧;“孤营北斗星”则凝聚了荒漠哨所中相依为命的战友情谊,北斗既是方位参照,更是暗夜中的精神灯塔。此联以“巡”“守”两个典型动作,将极端环境下的责任与坚守升华为人生命题。</p><p class="ql-block">三、情感升华的哲学意味</p><p class="ql-block">尾联“莫道别来霜满鬓,时光见证战壕情”,以“霜满鬓”的沧桑感与“战壕情”的永恒性形成强烈对照。背景中“一见如故”“紧紧拥抱”的细节,印证了历经生死考验的情谊能够超越时光侵蚀。这种“战壕情”不仅属于个人记忆,更是对国际维和军人群体精神的礼赞。</p><p class="ql-block">四、当代性与传统技法的融合</p><p class="ql-block">此诗在三个方面实现突破:</p><p class="ql-block">1. 意象更新:“北斗星”在传统边塞诗中是定位星辰,在此更融入全球视野下的维和使命;</p><p class="ql-block">2. 情感质地:将古典的“袍泽之情”延伸至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国际协作精神;</p><p class="ql-block">3. 时空跨度:从徐州到西撒哈拉,从秋日游历到青春岁月,构建出立体的记忆图谱。</p><p class="ql-block">全诗最动人处在于用最凝练的古典语言,承载最鲜活的个人记忆。当读者知悉“沙尘暴中险丧生”“共获两枚维和勋章”等细节,再读“曾巡大漠烟尘路”时,便能体会这平平七字中蕴含的血性与担当。这种基于真实经历的情感底蕴,让传统诗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END—</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