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阳登紫金山参观天文台,既是一次亲近自然的秋日之旅,更是一场穿越古今的文化探索。登上紫金山上可以感受“会当凌绝顶”的壮阔,体验天文奥秘与历史沉淀的交融。</p><p class="ql-block"> 紫金山位于南京市,是江南四大名山之一。紫金山集自然风光、历史底蕴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是南京市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发源地。紫金山天文台前身为1928年2月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34年8月建成,1950年5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国首个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现代天文研究机构。</p> <p class="ql-block">上紫金山有几条登山道。我们从白马公园南门右侧的上坡路开始今天的登山。</p> <p class="ql-block">然后沿着太平门路北侧的步行栈道往上走。</p> <p class="ql-block">在步行栈道的尽头,游人可选择乘坐索道前往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索道的左侧是一条宽阔且平缓的上坡道路,多数游客从这里继续步行上山。今天是重阳节来此登山的人特别多,有本地的市民,有外地的游客;有老年人,有年轻人,还有学生和小朋友。</p> <p class="ql-block">经过第一个大弯道~</p> <p class="ql-block">一条通往翠竹音乐台的岔道。</p> <p class="ql-block">我们还在上山途中,不少清早登山者,已陆续开始下山了。一路上众多的登山者非常热闹。</p> <p class="ql-block">随着海拔的升高,我们来已到了第三个大弯道,周围的景色也变得开阔起来,远处的城市在阳光下若隐若现,游人也会停下脚步赏景、拍摄。</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1号大门,是紫金山天文台的主入口。</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门后,在观景平台上拍下了玄武湖及周边的城市景色。</p> <p class="ql-block">田家炳天文科学交流中心位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内,是用于天文科学交流与普及的重要建筑。该中心是紫金山天文台上最大的一座建筑,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摄影爱好者戏称为南京版“霍格沃茨魔法学院”。</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为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观测与研究的开端,开创了中国天文科学体系 。 1950年更名后,成为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持续推动天文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p> <p class="ql-block">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以紫金山天文台旧址为基础空间,通过科普展览、科研成果展示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形式,系统呈现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历程。</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陨石博物馆是我国专注于陨石研究与展示的专业场馆,也是国内最早的现代天文台之一。该馆于2015年8月27日正式开放,为常设展馆,馆内陈列近30块不同类型的陨石,包括珍稀的月球陨石和火星陨石,以及具有极高科研价值的新疆铁陨石(1898年发现)和获得国际永久命名的罗布泊陨石。</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放在展厅中心的乌拉苏陨石— IAB铁陨石,于1992年发现于巴西戈亚斯。</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保存了多件珍贵的古天文仪器,这些仪器不仅是我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实物见证,也是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国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球仪— 古代称浑天仪,又名浑象。东汉张衡、三国王蕃、刘宋时期钱乐之都曾造过这种仪器。它用以表现恒星和星座位置,并能演示天体的周日运动。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古观象台被劫殆尽,清政府于1903年复制此仪。</p><p class="ql-block">此仪直径三尺,嵌有1449颗恒星,沿用了中国古代的星名和星座划分,南极圈内的星座是明末由西方传入的。</p> <p class="ql-block">浑仪— 中国古代用以测量天体位置的主要仪器。西汉洛下闳曾制作过浑仪。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由三重环圈组成,可测量天体的赤道、黄道和地平坐标。环上刻有周天365 1/4度及百刻刻度,这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所特有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此仪被掠至德国柏林,1920年归还我国。</p> <p class="ql-block">简仪— 元朝郭守敬(公元1231-1316年)创制。它是在浑仪的基础上简化改进而成。可用以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互不干扰。南侧日晷,白天可按日影测定时刻。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法军掠至法国驻华公使馆,1905年归还我国。</p> <p class="ql-block">圭表是古老的天文仪器。大约三千年以前,我国殷周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南北平放的叫做“圭”,南端直立的叫做“表”。正午表影投射在圭的中央,一年中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因此测量日影长短就可以定出冬至、夏至等二十四节气,测量日影长度变化的周期,就可定出一个回归年的天数(365 1/4天)。此仪铸造于明朝正统年间,清朝重修。</p> <p class="ql-block">子午仪室</p> <p class="ql-block">室内有我国古代四大天文学家张衡、祖冲之、郭守敬和张遂的塑像。他们在天文观测、仪器发明和历法制定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奠定了中国天文学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这里一件件珍贵的仪器,记录着中国天文学家们为探索宇宙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和智慧。</p> <p class="ql-block">天文图石碑</p> <p class="ql-block">天堡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天堡城位于紫金山西峰,是太平天国时期重要军事堡垒之一,以青石依山垒筑,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现存部分遗址,登临此处,可瞭望全城,1982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堡城是由紫金山特有的虎皮石构筑。</p> <p class="ql-block">登上天堡城观景平台,今天第一次见到放置天文仪器的活窗打开了,游客们争相观赏拍照。</p> <p class="ql-block">游客在观景平台上,可以东眺明孝陵、中山陵、灵谷塔.南瞰明城墙、前湖、月牙湖,西观南京城、玄武湖,北望幕府山风光带。</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参观的学生们开始休息用午餐了。</p> <p class="ql-block">紫金山天文台旧址始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由建筑师杨廷宝设计,1934年底正式建成。它是中国近代天文学研究的起点,解放前我国唯一的天文台,标志着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开端。该旧址由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创建,最初用于科研观测,2017年后主体科研功能迁至南京仙林园区,但旧址作为历史遗产保留。</p> <p class="ql-block">天文台旧址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0, 0, 0);">牌楼采用毛石作三间四柱式,覆盖琉璃瓦,跨于高竣的石阶之上,建筑间以梯道和栈道通连,各层平台均采用民族形式的钩阑,建筑台基与外墙用毛石砌筑,朴实厚重,与山石浑然一体。</span> 建设群按轴线对称布置,融合中西合壁风格。</p> <p class="ql-block">圆顶内安置的是当年远东最大的60厘米反射式天文望远镜。</p> <p class="ql-block">60厘米反光望远镜—这架望远镜是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建成时向德国蔡司公司订制的大型天文仪器,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天文望远镜。望远镜主镜口径60厘米,反光镜焦距3米,加卡塞格林副镜后系统焦距为10米;旁设口径20厘米、焦距3米的折射式导星镜。观测圆顶的直径为8米,内设可升降的观测平台,全部实现电动操作。</p><p class="ql-block">1937年,在日军侵占南京之前,该望远镜主要部分被装箱转移至昆明凤凰山保存,战后再运回紫金山。1950年代望远镜本体修复,增设了摄谱仪和CCD等终端设备,之后主要用于观测恒星和太阳系天体,可进行照相、光电测光和光谱观测。在中国现代天文学史上,这架望远镜曾作出过重要贡献。1928年,中国现代天文学奠基人张钰哲先生留美期间,在叶凯士天文台发现中国人的第一颗小行星,立即命名为“中华星”,但不久就失去了踪迹,仅留下了她的“灵魂”。张钰哲回到祖国后一直想把中华星找回来。1957年10月30日,张钰哲和他的助手张家祥用该望远镜发现了我国本土第一颗获永久编号的(1125)号小行星,其轨道与“中华星”十分相似,国际天文学会(IAU)破例以“中华”为其命名,成了“中华星”的“躯体”。至此,(1125)中华星的“灵魂”和“躯体”在新中国的天文事业中统一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展厅的墙上挂着我国多位领导人,当年视察紫金山天文台的照片和介绍。</p>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毛泽东视察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1985年2月,邓小平视察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1992年1月,江泽民视票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胡锦涛视察紫金山天文台。</p> <p class="ql-block">我国著名天文学家张钰哲先生曾经的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墙上展示了他在不同时期的工作图片与介绍。</p> <p class="ql-block">变星仪室是专门用于观测和研究变星(亮度会周期性或非周期性变化的恒星)的设施。</p> <p class="ql-block">学生们开始陆续上车返程了。我们也要离开天文台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 这座历经岁月沧桑的天文台,如同一位睿智的老者,向所有到访的人诉说着人类探索宇宙的漫长历程,让我们对宇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这也是我们在重阳节的一次有意义旅行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谢谢你的关注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手机拍摄于2025年10月29日(重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