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中秋佳节

杨雨春

<p class="ql-block"> 一九九二年九月十日至十二日,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馆在三楼教室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培训。全县中小学校的实验员、电教员及主管领导共五十多人齐聚一堂。 </p><p class="ql-block"> 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蓄力赋能。彼时,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全面推行,而这次培训却如一粒火种,点燃了教育普及的希望。学员们食宿均在教师进修学校,封闭式的学习让这场集训更显庄重而紧凑,仿佛一场静默却热烈的教育誓师。</p><p class="ql-block"> 九年义务教育,涵盖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是国家依法实施的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国民教育制度。</p><p class="ql-block"> 1994年9月1日起,中国正式全面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而此次培训恰在政策落地前夕,意义尤为深远。它不仅是一次业务培训,更是一次教育使命的集体唤醒——让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走进课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庄严承诺。</p><p class="ql-block"> 培训班进行到第二天,有学员轻声叹息:“今天是中秋,回不了家了。”话语中透着一丝乡愁。</p><p class="ql-block"> 我心头一动,立即向陈连城馆长汇报。陈馆长听后沉吟片刻,随即请示赵新山校长。</p><p class="ql-block"> 不久,决定传来:八月十五当晚,食堂设五桌宴席,为留守的老师们过一个团圆中秋佳节。那一刻,节日的温情悄然浸润了严肃的培训日程,教育的温度,在这一刻格外清晰。</p><p class="ql-block"> 我与陈砚青专程前往超市,精心采办了枣仁、豆沙、青丝红丝馅的月饼,还有苹果、桔子、香蕉、西瓜等时令水果,摆满桌案,琳琅满目,节日的气息扑面而来。范师傅掌勺,烹制出五桌丰盛佳肴:金黄酥脆的炸鸡、鲜嫩可口的清蒸鱼、油亮诱人的红烧肘子,香气四溢,暖意融融。这不仅是一顿饭,更是一场心灵的慰藉。</p><p class="ql-block"> 中秋佳节,是丰收的庆典,是农耕文明中最温情的节日。在稻谷归仓的时节,人们以月为媒,以食为礼,感恩天地,祈愿团圆。</p><p class="ql-block"> 而“嫦娥奔月”的传说,更为这轮明月添上一抹浪漫的色彩。后羿射日,功成而骄,嫦娥窃药飞升,独居广寒,她的身影成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思念与孤独的诗意寄托。每逢中秋拜月,人们遥望清辉,仿佛也在向那寂寞的仙子致以温柔问候。</p><p class="ql-block"> 晚宴开始,五桌饭菜热气腾腾,赵校长、陈馆长与来自十八个乡镇的学员、领导及进修学校的老师们围坐一起,笑语盈盈。赵校长起身致辞,声音温和而有力:“祝各位老师中秋快乐,阖家安康!”我们举杯相庆,挨桌祝福,话语中满是敬意与温情。桌上月饼圆润,果香四溢,月光虽未至,人心已团圆。</p><p class="ql-block"> 席散后,我们踏着夜色走向嫩江江畔。夜风轻拂,江水微澜,抬头望去,天空中飘荡着点点灯火——那是人们放飞的孔明灯。</p><p class="ql-block"> 学员们告诉我,每一盏灯都载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我心有所动,也买了一盏。点燃蜡烛,热气渐升,孔明灯缓缓鼓起,随风飘向夜空。越来越多的灯升腾而起,宛如星辰倒映天际。</p><p class="ql-block"> 那晚,月亮仿佛也倦了,悄然隐入云层,像是“回家吃月饼”去了。可天空并不寂寞——那一盏盏孔明灯,如一个个小小的月亮,照亮了思念的路径。江面上,莲花灯随波轻荡,烛光摇曳,五彩斑斓,仿佛把银河搬到了人间。灯火映水,水映天光,天地之间,皆是温柔。</p><p class="ql-block"> 虽是集体过节,无家人在侧,却因同道相伴、情谊相系,成了最难忘、最快乐的中秋。那一夜,我们不仅为教育理想而聚,也为人间温情而醉。</p><p class="ql-block"> 月可缺,灯常明;人可远,心相近。多年后回首,那晚的灯火,仍在我心中熠熠生辉——那是属于教育者的一次团圆,也是我生命中最温暖的中秋佳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