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红沙河的秦腔戏剧源远流长,在明嘉靖年间就有一个用眉户、秦腔演唱“泥头戏”的戏班。之后,由于村民中爱好戏剧的人渐多,“泥头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渐为以人扮演角色的秦腔大戏所代替。</p> <p class="ql-block"> 清同治三年(1864年),坐家道台陈洪章组建戏班,定名为“三义堂”。戏班有了组织,规范了其正常活动,从而也招来了许多串班演唱的票友和“把式”。各路“把式”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使演出人员的水平得到提高。戏班有了名,就可到外乡外堡演出,实践和交流的机会多了,戏班的实力和声望也日渐显现。</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武举人陈洪翔将“三义堂”更名为“忠义堂”,在他的主持下,戏班得到了充实和发展。陈洪翔非常热心红沙河的秦腔戏剧发展,在他组建“忠义堂”的同时,就想更新戏箱,但苦于山高路远,无法实现。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闯西安、跑兰州的巨商,便托他用骆驼从西安捎回了一副戏箱。购买戏箱所用的260两白银由陈洪翔、张应甲、陈洪义、陈辅廷等几家大户分担。戏箱的购置,更加增强了陈洪翔扶持戏班的信心,他又到处招艺人、请把式、找导演。当时,在高台、酒泉一带较有名气的秦腔票友和“把式”,几乎都到红沙河串过班,教过戏,有的还长达数年。如大寨子戏班早期演员徐麻子(名发昌),擅长大净,常在酒泉搭班唱戏,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陈洪翔请来红沙河教戏,到光绪三十四年才离去。甘肃天水艺人马大汉(名承德),文武场面精熟,且有较好的武功,民国元年(1911年)才离去。他排演的《烙碗记》、《蝴蝶梦》、《闯宫抱斗》等剧目,直到现在演出还承继他的老戏路。</p> <p class="ql-block"> 因忠义堂戏班有了较好的基础,在外面也稍有名气。常有外地艺人来做导演或搭班唱戏。如著名丑角演员杨三保、酒泉艺人大生生(李正福)、金塔艺人小生生(王福元)、高台艺人武兴昌(罗城沙湾人)等在民国时期经常到红沙河教戏、搭班唱戏。直到1960年,还请老艺人盛振魁(艺名天福子)做戏班教练。从而使红沙河秦腔戏剧不断发展,演唱艺人层出不穷,代代都有使群众拍手称快、赞不绝口的名演员。如陈庆廷,从师于马大汉,扮演大净、老生很受观众喜爱;陈安廷跟杨三保学的丑角滑稽可笑,做念唱打风趣幽默,他在《七人贤》中扮演的刘叫花子和独角表演的《十八扯》场场引得观众捧腹大笑;陈岱廷人称“赛二旦”(二旦娃,名殷正绪,出名旦角演员)他唱旦角很走红,常到酒泉、高台搭班唱戏,颇受欢迎。陈洪翔视他如掌上明珠,若要唱戏,一定要让其在他家里包好头,化好妆,然后用自己的轿车子送往戏台前。一路上青年男女成群结队,能有机会揭起轿车帘子,看看陈岱廷的模样,觉得是一种眼福。陈兰畴聪明伶俐,身板魁梧,扮演二花脸,把其威武勇猛的性格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很多名演员都羡慕不已。</p> <p class="ql-block"> 陈大祯不仅是一位出色的须生演员,还是一名制作戏剧头帽、须发的专家。他之所以具备这种手艺,还得从一桩外地演出的事故说起。1937年夏,陈大祯充作“忠义堂”箱主,邀约大生生、小生生、武兴昌等知名演员到酒泉、玉门等地演出。路过酒泉毛庵河时,拉头帽箱和“把杖”(演出用的刀、枪、剑、戟)的车被大水冲倒翻入河中,在场的人慌乱中将车救起时,大部分“把杖”不见了,头帽箱内已经灌满水,头盔帽靴已难恢复原状。庆幸的是大衣箱、小衣箱免遭劫难。虽一路租借拼凑,勉强完成了演出任务,但作为箱主的陈大祯却不敢回家。他将剧团安排返程后,自己到各地拜师学艺,西到安西、敦煌,东去张掖、兰州,后来又巧遇来张掖的西安制装名手张保顺,投靠在他的门下。三年未曾回家,终于学得一手精湛的制盔造靴技艺返乡,为剧团制作出一套崭新的头盔靴帽、刀鞘剑套,甚至胡须头套、软硬道具都增加了不少。村上的头领会首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推举他当了正式箱主。</p> <p class="ql-block"> 土地改革时,从高台城迁来的移民中,有范进喜、张熊、许惠等艺人。他们的迁入,不但使红沙河戏班的演员和器乐得到补充,还带领出不少徒弟,为红沙河的文化戏剧培养了人才。</p> <p class="ql-block"> 范进喜,西安人,绰号范驴头,艺名野鹅子。他是个唱杂角的。生、净、丑、旦都能扮演,缺谁扮谁,扮谁像谁。到红沙河时虽已年迈,满肚子戏文还记得滚瓜烂熟,能背出八十多本戏来,只要他在场,台词不断线,角色不缺人。60年代初,红沙河剧团新排演的三十多个历史剧目,大部分是范进喜提供的。</p> <p class="ql-block"> 张熊,是一位出色的须生演员,嗓音洪亮,吐字清晰,唱腔圆熟。1948年他随孙成群蒲剧团到红沙河唱戏演出《铁公鸡》等戏。1950—1951年又随武兴昌、马花义等到红沙河唱戏。他知道红沙河有他显身手的戏台,土改时就报名迁来。</p> <p class="ql-block"> 许惠是后台的台柱子,板胡、二胡、三弦子样样拿手,敲打乐器件件在行。许惠迁来后,人才薄弱的器乐队有了台柱子,还培养出了一批人才,如拉板胡、二胡的陈天畴、陈大观等,敲锣打鼓的王洪儒、王玉才等。</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红沙河的戏剧文化又得到进一步发展。1958年成立业余剧团,把演员集中到祥云寺,半天劳动半天排练,遇到节日或庆祝活动,就唱一两天或一两场戏。1960年修成了封闭式剧院,用了几百年的三叉油灯换成了汽灯。1963年收成较好,群众信心更高,筹资3000元,添置了服装道具,排演出《五风楼》、《下河东》、《双罗衫》、《雁塔寺》等三十多本历史剧,并在春节时唱了七天戏,周围公社各大队的群众都赶来观看。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好演员也不少,如陈舜廷,从师于其堂兄陈庆廷,又受乐善著名演员冯大净(冯良基)的指点,大净唱得很走红,扮演《铡美案》中的包公、《二进宫》中的徐延昭等角色都博得观众的称赞。1951—1963年他为戏班班主。陈大千,从小跟其堂叔陈兰畴学戏,后来高台名演员武兴昌、盛正魁等人都为他传过艺,最擅长唱花脸,扮演王朝、马汉、韩昌、白天佐等人物都是他的拿手好戏,扮演丑角也很成功。陈澍畴,从小就爱唱戏,和小伙伴们玩耍时,最感兴趣的就是唱戏。被唱旦角的陈岱廷发现后,稍加指点培养,就能登台表演,他嗓音清亮,动作娴熟,表情真切,花旦、青衣旦非常走红,受到十里八乡远近观众的好评,一直唱到年逾古稀才离开舞台。陈大成,自幼爱唱爱跳,又虚心好学,很早就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员,花脸、文武须生、老生都扮演得很成功。为了唱好戏,他年轻时投过好多师傅,他的很多戏是请高人指点,经过专人教练的,如出演《伍员逃国》、《拆书》中的伍员,《金沙滩》中的杨继业,《芦花荡》、《古城会》中的张飞,《火焰驹》中的艾等唱得非常成功,使观众百看不厌。1979年,县文化馆组织各业余剧团的演员排演大型历史剧《铡美案》,陈大成扮演陈世美,很受领导和群众的赏识。陈大杰,在五六十年代也是红沙河剧团的主要演员之一,能拉会唱,擅长须生,如扮演《游龟山》中的田云山,《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等角色都很出色。陈淑珍,1958年就在新坝公社“曙光剧团”当演员,到红沙河后,成为业余剧团的第一个女演员。她的花旦、青衣旦都唱得很出色,扮演现代剧《红灯记》中的李奶奶、《沙家浜》中的沙奶奶都是她的拿手好戏。</p> <p class="ql-block"> 最值得记述的还有张鑑道,他虽不是红沙河业余剧团的演员,但对业余剧团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张鑑道多才多艺,能拉会唱,新戏老戏,唱歌跳舞,文武场面都很在行,小生、须生、老生都唱,在历史剧《双罗衫》中扮演的徐继祖,《烙碗记》中的丁生,《辕门斩子》中的杨六郎,现代剧《白毛女》中的杨白老,《三世仇》中的王老五等角色至今让一些老年人津津乐道。他在县文工团、文化馆工作期间,经常抽空到红沙河进行辅导,培养年轻演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的1972年,因县上在本村抓点,应村上要求,抽他来专门辅导红沙河业余剧团。他利用一个冬天的时间,集中排练了《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样板戏,从唱腔、音乐以及道具、舞美等诸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移植和尝试。他一面辅导排练,一面因陋就简地绘制了很多布景,又配置了灯光,进一步渲染了剧情气氛,烘托了英雄人物。即使一本戏重演几场,十里八乡的群众也把戏台子挤得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破四旧,历史剧停演,戏箱也被划进四旧范围,红卫兵造反派要翻出来毁了,但是,村上上了年纪的几位领导懂得戏箱的价值,几经巧妙周旋,据理力争,终将戏箱保存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1966年,以红沙河业余剧团为基础,吸收一些有演唱基础的青年成立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陈天畴任宣传队长,宣传队以宣传毛泽东思想为主,排演舞蹈、相声、快板等小型节目,还演出了《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杜鹃山》等样板戏。不但在本村演唱,还经常到红崖子、新坝公社的其他大队和水库工地慰问演出,深受群众欢迎。1972年到1976年之间,红沙河文艺宣传队两次代表红崖子公社参加全县群众文艺汇演,表演节目《十学大寨》被评为二等奖,自编表演唱《政治夜校亮堂堂》评为一等奖。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以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坚持自编自演、小型多样的现代节目,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还为后来演唱历史剧打下了基础,培养了一批人才,如在样板戏中扮演小炉匠的张天道,扮演李玉和、杨子荣的陈大仓,扮演李勇奇、郭建光等角色的陈会畴。</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停演了十多年的历史剧又重上舞台,陈澍畴、陈大成等老艺人与这些年轻演员一起排演的历史剧《火焰驹》、《金沙滩》、《铡美案》、《宝莲灯》等很快和群众见面了。这些剧目一上演,观众观看兴趣很高。每次演唱,观众都将戏园子挤得水泄不通。除为本村、本乡群众演唱,还应邀多次到酒泉、肃南、金塔演出。</p> <p class="ql-block"> 旧时的戏台在青云宫对面(今校址),建于清代光绪三年(1877年)。戏台为坐南向北的三大间砖木建筑,飞檐拱斗的楼式顶盖。戏台下面是放戏箱道具用的空巷道。戏台上用木质屏风隔出前、后台,前为舞台,后为化妆室。舞台设备很简陋,唱戏时只挂“出将人相”的左右两块布帘,中间摆一桌二椅。夜晚唱戏时,在前台口点两盏三叉清油灯照明。每到唱戏时,大户人家都要在两边高高支起木床,如女孩子坐到上面看。一般人家把大木车停在戏台两侧,支起车辕就是看台。中间空地是男人们站着看戏,卖油糕、卖糖果的人活动的地方。那时,戏把式(演员)的报酬由“庙会”上开支,每天两场戏,约支付五至八斗粮食,演员每人五升到一斗不等(请来的把式例外)。唱主角的演员还有地方上富户、绅士、头领门给赏钱。“打加官”是他们索要赏钱的一种手段。戏唱到高潮处便停下,由一位唱配角的戴着和尚面具出来“打加官”。比如他高声唱“给×<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保长加官”“给××先生加官”等,只要打了“加官”,至少得出价值一斗小麦的赏钱。1952年废止了此举。(摘自《红沙河村志》)</p> <p class="ql-block"> 1960年,红沙河建起了全县农村最气派、最像样子的戏园子。在红沙河,人们把看戏的大礼堂叫戏园子。戏园子坐落在村委会所在的大院子里,这里曾是旧时大户人家的庄子,四周的庄墙有六七米高,三四米厚,使人不禁会产生庄严厚重的感觉。戏园子高大雄伟,据说是依照当时县影剧院的样式修建的。舞台就靠南庄墙而建,面北背南。进入戏园子门约莫两米,置一内照壁,两面都绘制着精美图案,内容已记不清了,但印象中十分好看,连同舞台上的油画背景,都是张鑑道老师的作品。宽敞明亮的戏园子东、西、北三面依墙建有两米多高的看台。看台是木制的,有两米宽,用四五公分厚的松木板子搭建而成,三面连通,每隔5米用一30公分粗的大圆柱子做支柱,其他部分用1米高的栅栏护住,红柱绿栅栏,煞是好看。中国人讲究风水,刚进门那面照壁,既做了北面看台的墙基,又避免煞气冲了对面的戏台。村民们都把看台叫楼,孩子们喜欢在楼上追逐、嬉戏、打闹,咚咚咚的奔跑声响成一片,乐翻了天。</p> <p class="ql-block"> 戏台经过几层不同颜色的幕布的装饰,经过各种灯的照射,那种特别的氛围就被烘托出来了。开戏之前,戏园子里人声鼎沸,欢叫声,吵闹声连成一片,不绝于耳。随着戏台上最前面的一层幕布被拉严,人们就知道要开戏了,乱跑的、推搡的都停了下来。家什、鼓、锣、梆子、板胡、二胡等乐器的声音终于有节奏的地响了起来,进而一阵紧锣密鼓的敲击声,前面的幕布徐徐地开启了,戏场中沸腾的声音渐渐变小,要唱的戏就正式开始了。打着各种脸子、穿着五颜六色戏衣的生、末、净、旦、丑角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依次出现,演绎戏中各种人物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戏台上的各种角色表演得热火朝天,一曲曲悠扬悦耳的秦腔的旋律让人欢欣鼓舞、心醉神迷。锣鼓声、家什声、梆子声、胡琴声此起彼伏,悠扬婉转。戏里人物的唱腔或宏亮,或高亢,或低回,或得意,或哀怨,或惆怅……戏中的情节时而悬念迭出,时而高潮不断,时而是一人长长的唱段,时而是多人的对唱,时而马鞭摔得很紧,时而大刀银光闪闪,时而是多人的打打杀杀……</p> <p class="ql-block"> 2006年,村委会决定对使用近半个世纪已成危房的戏园子拆除进行重建。这一举措,得到了县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村民将其视为兴村利民之大业,踊跃集资,在外工作人员尽其所能,慷慨解囊,鼎力相助。重建的影剧院于当年顺利竣工。砖混钢架结构,建筑面积638平方米,总投资65万元。高标准的村影剧院,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气派,成了红沙河村的标志性建筑,为推动红沙河人民的文化事业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p> <p class="ql-block"> 红沙河戏班所用的戏本大都是用高昂的代价由请来的“把式”口授抄录的,也有个别的一些是当地文人改编的。在旧社会,一个草台班子要得到一个剧本,比觅金寻宝还难。清代康熙年间的佛教“经主”赵树廷会唱戏,也善写,他收藏了很多民间流传的宝卷,并把其中戏剧性较强的改编成剧本,如《女中孝》、《严查散》、《良玉祭梅》等。有些剧目至今还保留着。民国30年(1941年),陈选廷根据《聊斋志异》的故事、明代历史等题材,编写了《庚娘杀仇》、《爱国名将袁崇焕》等剧本。旧时,红沙河戏班保存的戏本有一百多本。据说在外堡外乡唱戏,若封场演出或绅士包场,仅《三国》、《封神》就各连唱十数天。1949年后部分剧目或因编撰粗糙、情节散乱,或因封建迷信,趣味低下而废演。戏本有的被烧毁,有的丢失,有的残缺不全。目前,剧本完好且能经常演出的保留传统剧目有六十多本。现列名如下:金沙滩、昊天塔、宝莲灯、四进士、反徐州、铡美案、双罗衫、鄱阳湖、玉虎坠、枫洛池、五凤楼、严查散、五典坡(上、下)、天鹅宴、乾坤带、斩黄袍、升官图、拜寿图、八义图、财神图、万金图、锦绣图、八仙图、鸡鸣山、回荆州、烙碗计、抱灵牌、下河东、火焰驹、大报仇、出汤邑、出五关、破机山、太湖城、烈火扬州、王佐断臂、石削舍子、丫环断案、闯宫抱斗、玉堂春、辕门斩子、白鹿缘、双锁山(上,下)、雁塔寺、破洪州、白玉楼挂画、葫芦峪、金玉奴、风波亭、荔枝换姜桃、香山卷、破宁国、铡八王子、卧薪尝胆、出五关、游龟山、游西湖、女忠孝、蝴蝶梦、二度梅、玉月瓶、七人贤。另存折子戏二十多折。</p> <p class="ql-block"> 在电视还没有普及的时代,红沙河村秦剧团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本村乃至县内外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我万氏家族也有好几位族人为红沙河秦腔的继承和发展做出过努力。九世万生泉年轻时唱过戏,扮演过《烙碗记》中的丁生。十世万更仁跑过龙套,刚培养成主角,就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剧团。九世万生喜、万生兴曾是红沙河业余秦剧团骨干演员。万生喜主攻生角,以唱功见长,尤以坐班乱弹出彩,饰演过《闯宫抱斗》中的殷纣王、《斩秦英》中的唐太宗,在《金沙滩》《劈山救母》《朱仙镇》等剧目中担任等剧目中担任过角色,还擅长板胡、二胡演奏,曾参与过剧团伴奏。万生兴工净角,主攻铜锤花脸,《铡美案》饰包拯、《升官图》饰徐彦昭、《游龟山》饰卢林、《斩秦英》饰詹太师,在《金沙滩》《劈山救母》等剧目中担任过角色,台风严谨,气架端正。1983年两人搬迁碱泉子农场后还连续几年被邀请到红沙河参加戏曲排练和演出。十世万耕俊曾在剧团管理过大衣箱。</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电影艺术的时兴、广播电视的普及、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手机的广泛使用,人们的思维形式和生活理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的老艺人大都退出了舞台,年轻人大都选择了进城,秦腔艺术无人继承,红沙河秦腔也逐渐由台前幕内走进了人们的记忆。倒是戏箱还静静的沉睡在舞台后边的化妆间里,尚不知还要沉睡多久?听说前些年也惨遭盗窃,遗失了几件老戏服,实为可惜。</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备注:</span>部分内容和照片摘自《红沙河村志》、《红沙河万氏家谱》等史志资料,部分照片引用网络资料。</p> 红沙河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