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奥赛博物馆珍品

taoye

<p class="ql-block">生活在上海何其有幸,在浦东美术馆与奥赛博物馆百年瑰宝相遇,也在人潮涌动的闭展前几天,完成了一场横跨1848-1914年的艺术时空穿梭。</p><p class="ql-block">这不止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与百年艺术大师的跨时空对话。在金色画框与现代建筑的碰撞里,在印象派的朦胧与魔都天际线的清晰间,让视野被艺术的浪漫彻底承包!</p> <p class="ql-block">走进展厅的那一刻,像被按下了暂停键。莫奈的光影在画布上流动,梵高的笔触里藏着滚烫的情绪,西涅克的点彩画让色彩充满了魔幻的力量……站在每一幅作品前,我都像被无形的力量控制着,无法表达的震撼。只能用眼睛慢慢看,用心灵慢慢感触,从笔触的走向看到色彩的叠加,试着去感受艺术家创作时的呼吸和情绪。原来有些美好,真的只能存在于当下的“亲眼所见”里。</p> <p class="ql-block">我想每个艺术品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品,在于它能给人们带来审视自己的机会,由于经历不同,人生轨迹不一样,每个人的体会也是不一样的。看着十八世纪的画家作品,感觉当时画家的笔触,犹如现在的摄影,亲眼触摸印象派的光与影。给自己充值点艺术细胞,在平凡生活中找寻乐趣。</p> <p class="ql-block">出手机想拍照时,镜头对准画布的瞬间却突然觉得徒劳——手机屏幕根本抓不住油画肌理的质感,也复刻不了光影落在颜料上的微妙变化,手机里的照片权当是记录吧。</p> <p class="ql-block">上海奥赛展我很最喜欢的一幅,﹣莫奈《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翡翠般的蓝绿色攫住了目光走近,色彩仿佛苏醒开来,变得流动,原本沉静的蓝绿色海水,在眼前渐渐析出紫灰的调子,像是阳光穿透海水的刹那。站旁,仿佛置身于磅礴的 生命力中,感受自己的渺小,却也感受与自然相通的自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漫步展厅,印象派的光影在画布上流转,尤其是点彩画作,每一笔细碎色彩都像被阳光吻过,凑近看是精巧的色彩密码,远观便成了灵动的风景与人物,随手定格都是能铺满屏幕的壁纸级画面。</p> <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梅索尼埃《1814年法国战役》1964年</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库贝尔《受伤的男人》</p><p class="ql-block">1844--1854</p> <p class="ql-block">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春天》1857</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奥赛展真的太值得了!近距离看到大师真迹的瞬间,连颜料的肌理、笔触的起伏都清晰可见。仿佛能触摸到百年前那个创作的瞬间。世界上的美好果然都在艺术里。</p> <p class="ql-block">雷诺阿 《钢琴前的少女》 背后的故事:描绘中产阶级少女练琴的日常场景,反映当时巴黎市民生活的优雅与安逸。使用细腻柔和的笔触,展现印象派对“幸福时刻”的定格能力。</p> <p class="ql-block">由于延长了在上海的展期,一些原作品已经被运往日本展出。</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浦东美术馆是法国建筑设计师让•努维尔设计的经典建筑作品。在三楼靠近江边的镜厅,是浦东美术馆标志性的展示空间,面向黄浦江和外滩,无论何时都美轮美奂,也为艺术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像一座沉默的放映厅,玻璃是流动的胶片,光在幕墙上写诗。通过玻璃的折射、反光、浦江对岸万国建筑博览犹如长卷展现在镜厅中。</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室外,布置的很多画中的图景,让参观的人们可以拍照打卡留念。人在艺术中,艺术在人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珍品展览结束了,如果你遗憾错过,我想说:美从未真正离开。它在你我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下次无论在哪座城市与它相遇,那一刻,便是圆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