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南下——第二站广州

灯火阑珊

<p class="ql-block">又是一年寒冬将至,我们如候鸟般启程南下,追寻温暖的南方气息。原计划直抵海南,却因第十五号台风“海鸥”席卷琼岛,只得临时改道,绕行北海、广州,再择机返琼。这一转折,反倒让我们得以驻足花城,在喧嚣与静谧交织的岭南风物中,邂逅一段意料之外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上一次踏足广州,还是疫情前的旧时光。如今重访这座被誉为“花城”的都市,街巷更迭、楼宇新生,熟悉的轮廓里藏着无数崭新的细节。城市在悄然蜕变,而那份广府独有的温润与包容,却如老茶回甘,历久弥新。</p> <p class="ql-block">暮色初临,广州塔在珠江畔巍然矗立,通体流光溢彩,宛如一支直指苍穹的玉簪,将夜空轻轻挽起。它不仅是现代广州的地标,更是我们南下途中一眼便能认出的温暖坐标——候鸟归途中的灯塔,照亮了异乡人的归心。</p> <p class="ql-block">步入广东省博物馆,仿佛踏入岭南文明的时光长廊。馆藏文物静默陈列,从南越王的金印到海上丝路的瓷器,每一件都诉说着这片土地与海洋千年的对话。我们在此驻足,不仅为看展,更为聆听这片热土如何以开放之姿,迎纳四方风云。</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曾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咽喉之地。清康熙年间,海禁初开,广州率先设立洋货行,十三行由此应运而生。这个半官半商的外贸垄断组织,汇聚了“身家殷实、赀财素裕”的商贾巨擘,成为清代唯一合法通商的窗口。它不只是贸易机构,更是中国与世界连接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的辉煌,凝结在一把把精巧绝伦的象牙折扇上。其中一把扇面展开,竟在寸寸牙片上雕刻出数十张栩栩如生的人脸,眉目传神,毫发毕现。这不仅是工艺的极致,更是当年广府匠人面向世界的精致表达——以匠心为笔,书写东方之美。</p> <p class="ql-block">再次漫步沙面,欧陆风情的老建筑静静伫立,梧桐掩映,仿佛时光在此停驻。这里是近代广州的缩影,曾是外侨聚居地,如今却成了我们这些“候鸟”旅人心中最宁静的栖息之所。一砖一瓦,皆有故事;一步一景,皆是乡愁。</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榻于沙面的广东胜利宾馆,这座始建于1853年的老建筑,原名“维多利亚大酒店”,是广州现存唯一保留西欧古典风格的星级酒店。步入大堂,雕花穹顶、复古吊灯、厚重木门,无不散发着岁月沉淀的艺术气息。夜宿于此,如同住进一部活的历史书。</p> <p class="ql-block">沿江西路江畔,沙基惨案纪念碑静静矗立。方锥形石碑上,“毋忘此日”四字苍劲有力,直指1925年那场血染珠江的悲壮事件。风过处,江水低吟,仿佛在诉说一段不容忘却的记忆。我们驻足默然,为历史,也为和平。</p> <p class="ql-block">来广州,怎能不去陶陶居?第十甫路总店,是无数食客心中的朝圣之地。始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这家百年茶楼承载着“食在广州”的精髓。一盅两件,茶香袅袅,点心精致如艺术品,舌尖上的广府文化,在此缓缓铺展。</p> <p class="ql-block">陶陶居的门楼古色古香,雕梁画栋间透出浓厚的岭南韵味。步入其中,仿佛穿越百年市井烟火。老式茶具、竹编点心笼、堂倌悠长的吆喝声,交织成一幅生动的饮茶图景。这里不止是吃饭的地方,更是广府生活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广州酒家,始创于1935年,素有“食在广州第一家”之美誉。作为粤菜烹饪技艺与广府饮茶习俗的非遗保护单位,这里孕育了七代技艺传承人。一道白切鸡、一笼虾饺皇,皆是匠心凝聚的味觉诗篇,让人在舌尖上读懂广州。</p> <p class="ql-block">永庆坊,坐落于西关核心区,是广州老城更新的典范之作。这片占地76万平方米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既保留了骑楼、西关大屋等历史建筑,又融入了文创、咖啡、手作等现代元素。我们穿行其间,仿佛在传统与潮流的交汇处,听见了广州跳动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粤剧名伶红线女</p> <p class="ql-block">感受花城的历史与现代,留下深刻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