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地铁站,总有人在闸机闭合的最后一秒躬身冲闯,磨白牛仔裤兜里的工牌滑落,在光洁瓷砖上弹起清脆回响,人却已顺着扶梯惯性,融进早高峰攒动的人潮里,连回头捡的工夫都没有。街角的小吃铺,上个月刚换上“网红炸鸡”霓虹招牌,灯管在夜色里闪着廉价的光,这个月就贴出褪色的“转让”红纸,灰尘在斑驳字缝间积了薄薄一层,风一吹便簌簌往下掉,连招牌都透着仓促退场的狼狈。家长群里,有人刚晒完“AI编程班”缴费凭证,对话框还飘着“为孩子未来投资”的骄傲,转头就焦虑刷屏:“要不要再加个马术课?隔壁娃都报了,可不能输在起跑线。”</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在追逐“轻”的捷径——想快点成功,想少走弯路,想把别人有的都攥在手里,仿佛慢一步就会被世界抛弃;也总在奔赴“躁”的热闹——跟风换赛道,忙着赶风口,怕错过任何一个“机会”,却忘了问自己“能不能接住”。可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里,早已将日子的真谛凝练成八字箴言:“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这一章没有玄虚空谈,没有晦涩术语,字字句句都浸着人间烟火的温度——就像种子要先在土里扎稳根须,才能破土长叶、扛住风雨;行人要先把双脚踩实地面,才能稳步前行、不摔跟头。若失了“重”的根基、“静”的定力,再快的脚步也会踉跄,再美的梦想也会像断线风筝,飘着飘着就没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重”非笨拙,而是生命的压舱石:没有沉潜的积累,何来轻盈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从容</b></p><p class="ql-block"> 很多人觉得“重”是笨拙、是迟缓,跟不上如今“倍速生活”的节奏。可老子说“重为轻根”,恰恰道破一个朴素真相:真正的“轻盈”从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厚重”一点一点托举起来的,就像船要装了压舱石,才能在风浪里稳行,不然早被浪掀翻了。</p><p class="ql-block"> 就像家里蒸馒头,面团要在温凉处醒够两个小时,让酵母慢慢发酵出细密气孔;碱面要揉得均匀,揉到面团光滑不粘手,连指缝里都没了面疙瘩;蒸的时候要等水开足了再上汽,耐心等二十分钟,听着锅里“咕嘟”的声响,才敢开盖。这样蒸出的馒头,咬一口松软香甜,麦香在嘴里散开。要是急着出锅,要么咬开是夹生的,嚼着硌牙;要么端出来就塌成一滩糊,连形状都保不住,根本没法吃。</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区楼下的张叔,开了家修鞋铺,一干就是二十年。他的铺子没什么显眼招牌,就靠墙角摆着一张黑铁砧,砧子上的锤子磨得发亮,木纹里嵌着几十年的鞋油,摸上去温乎乎的,像藏着无数个修鞋的故事。有次我去修运动鞋,鞋跟掉了一小块,正好看见邻摊青年拿着新修鞋机凑过来:“叔,你这太慢了,用这个钉鞋跟,十分钟搞定,一天能多接二十单!”张叔没抬头,手里捏着细砂纸,正一点一点打磨鞋边的毛茬,动作轻得像在呵护一件宝贝:“我这老客,来修的不是鞋,是念想——有姑娘来补结婚时穿的红皮鞋,说要留着给女儿当纪念;有老人来修穿了十年的布鞋,鞋底都磨平了,还说‘这鞋软和,穿着不硌脚’。机器是快,可针脚歪歪扭扭,鞋底粘不牢,人家下次就不来了,我不能砸自己的招牌。”</p><p class="ql-block"> 反观街对面那家“网红修鞋店”,开业时搞“9.9元修鞋”活动,门口排了老长的队,老板拿着大喇叭喊得嗓子都哑了:“走过路过别错过,9.9元修鞋,便宜又快!”可才过三个月,店里就门可罗雀——有人修了凉鞋,没穿一周鞋带就断了;有人修了皮鞋,鞋底粘了没几天就掉下来,露出里面的硬纸板。客人去找老板理论,老板还不耐烦挥手:“9.9块钱,你还想怎样?”上个月我再路过,铺子已经改成了奶茶店,残破的“修鞋”招牌还挂在奶茶灯箱旁边,风一吹就撞得铁皮哐当响,像一声无奈的叹息,连退场都透着潦草。</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老子说的“重为轻根”:张叔的“重”,是二十年淬炼的手艺,是对客人的真心,是不贪快、只求好的坚持,所以他不用吆喝,每天都有老客寻着来,生意稳得很;网红店的“轻”,是投机取巧的浮躁,是只图快、不图好的短视,终会被时间和人心抛弃。就像村里的农人春耕,要把地深翻一遍,把土块敲碎,再撒上厚厚的肥料,种子才能扎下深根,扛住夏天的暴雨、秋天的大风;要是偷懒,只浅浅扒一层土,把种子随便撒进去,夏天一场大雨就把种子冲跑了,秋天只能看着别人地里金黄一片,自己地里长满野草——生活从没有捷径,所谓的“轻盈从容”,都是“厚重积累”攒出来的底气,是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安稳。</p><p class="ql-block"> 我表哥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份“重”的力量。他在一家建筑公司做设计,同事们都忙着“接私活”——今天帮人画个家装图,明天帮人改个商铺设计,总想着“多赚点快钱”;要么就是“跳大厂”,今年在这家公司,明年就去那家,觉得“换个地方就能涨工资”,像没扎根的树,风一吹就动。可表哥不慌,他沉下心考注册建筑师证,每天下班回家,还对着教材学到半夜,笔记记了厚厚三大本,连案例里的细节都标得清清楚楚;周末不休息,跟着老师傅跑工地,夏天揣着藿香正气水,在滚烫的钢筋堆里记尺寸,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冬天裹着军大衣,站在寒风里看混凝土浇筑,手上冻得裂了口子,贴个创可贴继续记,从没喊过苦。</p><p class="ql-block"> 有次公司接了个大项目,需要有人驻场盯进度,工期紧、条件苦,没人愿意去,表哥却主动举手:“我去。”他在工地住了三个月,每天跟着工人一起上工,知道每根钢筋的位置,清楚每道工序的要求,连经验丰富的施工队老师傅都佩服他:“这小伙子,懂行,靠谱!”去年公司升职,表哥直接被提为设计总监,工资翻了一倍;而那些当初“灵活变通”的同事,有的还在到处跳槽,没个安稳;有的接私活出了差错,图纸画错了尺寸,赔了钱不说,连工作都丢了。</p><p class="ql-block"> 表哥跟我说:“我没什么聪明本事,就是肯‘沉’下来——就像盖老房子,地基要挖得深、夯得实,上面盖多少层都稳;要是地基虚浮,风一吹就晃,早晚要塌。”这话,不就是老子“轻则失根”的当代注脚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静”非懈怠,而是心神的定盘星:没有宁定的思考,何来稳健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远行</b></p><p class="ql-block"> 老子还说“静为躁君”——“宁静”是“躁动”的主宰,就像船舵是船的主宰。没有舵的船,在水里只会随波打转,遇到一点风浪就翻;有了舵,哪怕浪再大、风再急,也能稳住方向,朝着目标前行,不偏不倚。</p><p class="ql-block"> 我邻居李阿姨,在儿子高考那年,就展现出了这份“静”的定力。别的家长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逼孩子熬夜刷题,凌晨还在家长群里晒“孩子学习打卡”;每天查成绩排名,排名掉一名就焦虑得睡不着;给孩子买一堆补品,把书桌堆得像小山,生怕孩子“落后”。可李阿姨不这样,她不逼孩子熬夜,规定晚上十一点必须睡觉;反而每天晚上陪孩子在小区里散散步,听孩子说学校的趣事,说做题的烦恼,不打断、不指责,只是安静听着,偶尔递瓶水、擦把汗。</p><p class="ql-block"> 有次我妈跟她聊天,说:“你心真大,孩子都要高考了,你还这么淡定。”李阿姨笑着说:“我也急过,一开始天天给孩子灌牛奶、塞补品,逼他背单词到半夜,结果孩子晚上失眠,上课走神,期中考试还掉了十多名。有天晚上,我看见他坐在书桌前,对着卷子发呆,眼睛里全是红血丝,笔拿在手里半天没动,我突然就醒悟了:高考就像跑马拉松,不是越急跑得越快,要是心乱了,脚步就会乱,反而跑不动。现在我每天做好他爱吃的菜,他放学回来,跟他聊聊天,他说‘今天题难’,我就说‘没关系,慢慢来,妈信你’;他说‘想歇会儿’,我就说‘歇会儿吧,劳逸结合才好’。”</p><p class="ql-block"> 最后,李阿姨的儿子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师范大学,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孩子抱着李阿姨哭:“妈,谢谢你没逼我,要是你像别的妈妈那样,我可能早就撑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而小区里另一位妈妈,为了让孩子“冲刺”高考,辞了工作专门陪读,把孩子关在房间里做题,连窗户都不让开,怕孩子“分心”;孩子一出错就骂:“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是不是笨?是不是没好好学?”家里的气氛压抑得像块石头,连吃饭都没人说话。结果孩子高考前一周,跟妈妈大吵一架,把卷子撕得粉碎,哭着说“我不考了,我太累了”,连门都锁上不肯出来。后来成绩出来,比平时少了几十分,孩子红着眼眶说:“我一看见她的脸,就慌得写不下去题,手都在抖,脑子里一片空白。”</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静为躁君”:李阿姨的“静”,不是不管不问,是给孩子定心的力量,是“你慢慢来,我陪着你”的信任,让孩子知道“有人支持你,不用慌”;而那位焦虑妈妈的“躁”,不是关心,是把自己的恐慌变成枷锁,牢牢套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喘不过气,连前行的力气都没了。就像开车遇到堵车,越急越容易追尾,盯着前面的车屁股看,手心里全是汗,反而更慢;要是沉下心来,慢慢跟着走,听听歌、放松放松,反而没多久就通了,心情也没那么糟。</p><p class="ql-block"> 生活里的“躁”,大多是因为“慌”——慌自己不如别人,看别人买了新车,就急着贷款买,哪怕每月还款压得喘不过气;慌机会跑了,看别人做直播赚了钱,就跟风开账号,哪怕自己连镜头都不敢面对;慌日子过不好,看别人的孩子报了十个班,就也给孩子报,哪怕孩子周末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可越慌越乱,越乱越错,最后把自己弄得身心俱疲,什么都没做好,反而丢了原本的安稳。</p><p class="ql-block"> 我家楼下的菜市场,有个卖菜的王奶奶,不管人多人少,她都慢悠悠地摆菜、称菜,从不跟人抢生意,也不吆喝,可她的摊子前总有人排队。她的菜摊总是最干净的:青菜叶上的露水还没干,沾在指头上凉丝丝的,连泥都没带;萝卜洗得白白净净,上面的须子都掐得整整齐齐;土豆按大小分好堆,大的、小的、中不溜的,一眼就能看清,方便客人挑。有次早高峰,菜市场里挤得人碰人,大家都围着王奶奶的摊子买青菜,隔壁摊位的大叔喊得嗓子都哑了,也没人去,急得他直跺脚。 </p><p class="ql-block"> 大叔凑过来问她:“你怎么不吆喝?人家都喊得那么响,你看你这,慢悠悠的,不怕没人买?”王奶奶手里拿着杆小秤,正给客人称青菜,秤砣压得低低的,生怕少给了,连秤杆都翘了起来:“我的菜新鲜,不用吆喝——人家来买,是信我。要是我慌慌张张,称错了斤两,少给了人家,人家下次就不来了,这生意做不长久。”</p><p class="ql-block"> 王奶奶的菜,比别人的贵一毛钱,可还是有很多人来。有次我去买萝卜,她拿起一个有点裂的萝卜,笑着说:“姑娘,这个萝卜有点裂,不影响吃,给你便宜五毛,回家炖排骨正好,裂的地方更入味,吸汤汁。”说着就把萝卜放进袋子里,还额外揪了一把小青菜:“这个给你,回家炒着吃,鲜得很,不用给钱。”后来我听菜市场的人说,王奶奶卖菜三十年,从来没跟人红过脸,也从来没缺过斤两,连收摊时,都会把掉在地上的菜叶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把摊位扫得干干净净,再离开。</p><p class="ql-block"> 她的“静”,不是慢,是对客人的诚信,是对生意的用心,是“不慌不忙,把事做好”的坚持。所以她的摊子,不管市场多热闹,都像个“定海神针”,让人安心,哪怕贵一毛钱,大家也愿意来——毕竟谁都想跟靠谱的人打交道,买放心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守重持静,方得人间安稳:从古哲智慧看当代定力</b></p><p class="ql-block"> 南怀瑾先生说:“重和轻、静和躁都是相对的——重是物理的稳,静是生态的定。”这话特别实在:我们每天踩在地上,不用想“会不会飘起来”,因为地心引力这份“重”,托举着我们的日常,让我们能站稳、能走路、能做事;老槐树扎根在巷口,不管刮多大的风,树枝摇得厉害,根却稳稳地抓着泥土,这份“静”,锚定着它的生命,让它能扛住风雨,年年枝繁叶茂。</p><p class="ql-block"> 任继愈先生曾说老子的“主静”有所偏颇,可在老百姓的日子里,“静”从来不是“停滞不动”,而是“不慌不忙”——不是不努力,是不盲目跟风,知道自己要什么;不是不追求,是不急躁冒进,知道一步一步来。就像家里种果树,要等它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果,要是急着摘,没熟的果子又酸又涩,难以下咽,还会把树枝拽断,明年就结不了果了,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人总说“焦虑”,其实焦虑的根源,大多是“轻”和“躁”:想走捷径,所以“轻”视积累,不愿意花时间打磨本事,总想着“一步登天”;怕赶不上别人,所以“躁”于求成,看见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抓不住,反而把自己弄得心力交瘁。</p><p class="ql-block"> 可看看我们身边那些日子过得稳当的人,都是懂“重”、知“静”的人:是像张叔那样,守着一门手艺,慢慢做、用心做,不贪快、只求好;是像表哥那样,沉下心学本事,不着急、不浮躁,一步一个脚印,把根基打牢;是像王奶奶那样,诚信做生意,不慌张、不投机,用真心换人心。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把日子过得踏踏实实,就像老槐树,根扎得深,风再大也吹不倒,年年都能长出新叶,结出果实。</p><p class="ql-block"> 我外婆一辈子在农村种地,没读过书,不懂什么“道德经”,却用朴素的生活经验,践行着老子的“自然之道”。有年夏天闹旱灾,村里的人都急坏了,天天扛着水泵去地里抽水,管子插在井里,没日没夜地抽,结果没几天,水井就抽干了,地里的玉米苗还是蔫蔫的,叶子都卷了起来,像没精打采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外婆却不急,她每天天刚蒙蒙亮,就挑着木桶去村头的老井边打水,桶沿晃出的水洒在田埂上,后来竟长出了小青草。她浇玉米苗,不往叶子上浇,只往根部浇,一次浇一点,不浇多,像给孩子喂饭,细水长流。有人问她:“你这么浇,什么时候能浇透?玉米苗都快渴死了,你怎么还不急?”外婆笑着说:“玉米苗跟人一样,渴了要喝水,但喝多了会撑着,根会烂,反而活不成。慢慢来,总能浇透,急也没用。”</p><p class="ql-block"> 后来下了一场雨,外婆家的玉米长得比别人家的都高,玉米棒子又大又饱满,金黄的玉米粒透着亮,掰下来咬一口,又甜又糯。收粮食的时候,麻袋堆得像小山,外婆坐在麻袋上,晒着太阳,手里拿着玉米棒,剥着玉米粒,笑着说:“你看,我说吧,庄稼跟人一样,要顺着性子来,急不得,该等的时候就得等。”</p><p class="ql-block"> 外婆的话,没有什么大道理,却道破了生活的本质:不“轻”举妄动,不“躁”于求成,顺着事物的规律来,不跟自然较劲,不跟自己较劲,日子才能过得稳,过得踏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吕梁交口人,2022年从吕梁市委机关退休。系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等多省市文化、学术团体成员,热衷访古与人文探索。自1989年起发表作品360余篇,散见于《学习与研究》《山西日报》《前进》《山西工作》等平台,出版《红色吕梁》《印象离石》两部专著,作品入选《云梦风雅》及《吕梁市志》《交口县志》《康城镇志》等;运营个人公众号“行走大美吕梁”,已推送原创文章58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