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与创作•书法的专业进路 厦门老年大学第五期书画高级研修特邀陈胜凯讲授《基于专业视野下的书法创作》。

魏巧云

兰亭名家 · 书道行者——陈胜凯教授艺术简介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基本信息与学术背景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陈胜凯,字柏元,号凯庵、萌源生等,1970年出生于福建。他拥有独特的跨学科教育背景:1993年获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学士学位;2002年获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士学位;2011年获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学位。这种音乐、绘画与书法的融合学习,深刻影响了他的艺术理念和创作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现任职务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现任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担任厦门大学两岸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并于2024年当选为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主要艺术成就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他的书法作品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项之一的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以及第八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览的最高奖——全国奖。他还曾担任多项国家级重要展览的评委、监委,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众多权威机构收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艺术特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陈胜凯教授的书风扎根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传统,并博采众长,兼具草书的率真气势与行书的文雅韵致。他特别注重将音乐中的节奏感与绘画的构图意识融入书法创作,追求“笔精墨妙”与“整体气象”的统一。</b></p> 陈胜凯作品选粹 艺道相承,翰墨情深——陈健老师推介书法名家陈胜凯教授 双星映辉,共举贤能——周旻、陈子强副校长为书法名家陈胜凯颁发聘书 聆听笔墨的交响:与陈胜凯同游书法的节奏与境界 一、书法本体要求的四重维度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而非单纯的写字,在于其本体具有多重审美维度。这“四重维度”可以理解为欣赏和评判一件书法作品的内在标准。</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技法维度: 这是书法的根基。包括笔法(中锋、侧锋、提按、转折等)、字法(间架结构、疏密关系)、章法(谋篇布局、行气贯通)和墨法(浓淡干湿的变化)。这是书法家必须掌握的基本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2.形意维度: 超越了单纯技法,追求字形之美与笔意之韵。点画、结构需有姿态、有生命感,笔墨中要能传递出节奏、力度和情感,所谓“筋骨血肉”俱全。</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3.气韵维度: 这是中国艺术的至高追求,指作品整体焕发出的精神风貌和意境。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其行笔的徐疾、空间的疏密构成一种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节律,给人以“神采飞扬”之感。</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4.格调维度: 是作品所体现出的品格、境界和审美趣味。它直接与书法家的学养、品性和艺术观相关。格调有高下雅俗之分,是技法、形意、气韵的最终升华,决定了作品的艺术价值。</b></p> 二、书法家综合素养的三重修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优秀的书法作品源于卓越的书法家。这三重修炼,指明了从“书匠”迈向“书家”乃至“大家”的必经之路。</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1.“书内功”的深度修炼: 即对书法本体的精深研习。包括刻苦临摹历代经典法帖,深入传统,汲取精华;同时博涉诸体,融会贯通,最终化古为我,形成个人风格。</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2.“字外功”的广度修炼: 书法艺术绝非孤立存在。它强调“功夫在诗外”。书法家需广泛涉猎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文化,提升学识修养;同时,姊妹艺术如绘画、音乐、篆刻的滋养也至关重要。深厚的字外功,是作品避免匠气、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关键。</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3.人格性情的淬炼: “书为心画”。书法家的品格、情操、心境会自然而然地流露于笔端。保持内心的澄净、追求人格的高尚、培养豁达的性情,其书作方能脱俗,展现出感人至深的精神力量。</b></p> 三、专业标准体系的当代建构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在传统文化语境变迁的今天,建构当代书法的专业标准体系,是为了引导书法艺术健康有序地发展,回应“何为好的当代书法”之问。</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1.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标准首先要尊重历史,强调对传统经典的理解和继承深度,杜绝无源之水般的“丑书”;同时,更要鼓励在深谙传统基础上的大胆创新,赋予书法时代精神,避免墨守成规。</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2.学术与艺术的双重评判: 建立综合性的评价机制。既看重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创造性等“艺术价值”;也考察书法家的理论素养、对书法史的认知等“学术价值”,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3.制度与传播的规范建设: 包括完善专业展览的评审机制,使其更公平、透明、专业;加强艺术批评的建设和引导;利用新媒体等手段,向社会大众普及专业的书法审美标准,提升整体的鉴赏水平。</b></p> 深耕育人路,凝智启新程。陈健老师作全课总结 定格时光,珍藏每一份纯真笑容 聆听胜凯老师讲座:一场关于书法与修养的思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听陈胜凯教授《基于专业视野下的美术创作看浅析》有感</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学员刘六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今天陈教授的课,可谓是压轴之作,特别由陈健副院长主持。 他介绍了陈教授的成长足迹 ,如今已然成为福建学位与艺术成就最高、技法娴熟,作品被多地国家级美术和博物馆收藏 ,著作等身、育人无数 、多才多艺,艺品鉴赏收藏颇丰的南国楚翘!他文弱的形象,让人不禁联想,定是为他年少的理想、父亲带回的书贴而消得人憔悴!于是岁月不觉中的沉淀 让他对老人的书法教育有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想法!针对目前全社会学书法的热情高涨 ,作品水平良莠不齐,很多书法爱好者往往被划入“老干体”之流而心有不甘,很多人退休后自学书法,一眼看去,多少也能品尝出好歹,即“评价自觉”,因此要有审美评价的眼光和书法本体的笔墨规范 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他具体地针对老年人学书法的几大优势和顾忌的要点先做了梳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一,破心中之“贼”:首先克服对基本功缺失的恐惧!齐白石70岁敢于衰年变法!吴昌硕50岁学绘画,林散之60岁学草书!一幅作品的问世 展示着作者学养修为、世界观 ,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没有岁月的沉淀,字里就缺乏灵魂和故事!人生的经历挫折都是财富,宁拙勿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其次,老年人已没有少年求学的经济压力,有着悠闲从容的时间来琢磨研学,可以适当地重视笔墨的质量,提高作品高水平发挥的机遇!古代的墨是桐油烟、松烟制作,还加熊胆、虎胆,千年不腐,可入药,口腔糜烂可服京墨!现代都是添加工业香料制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再者,书法堪称心灵的瑜伽,最接近文化艺术内容的表达!王献之三十几岁,内心已接近自信和安宁!可谓享笔墨之福!当然徐胄则表现出癫狂的有若抑郁状态的一面,故能触碰到更高更美的艺术空间,反之,也能借书法判断其文化渊源。大草接近道家,颜真卿的楷书儒家,弘一法师其险峻空灵的境界就是典型的释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再者,书法能到分享快乐和幸福,在技法训练中 ,可以享有价值感和存在感,在社交领域,题字,教导晚辈等。同时也记录生命里程。宋代无拘、米芾等留下的信札 ,都成为现代珍贵的遗存信息,有如书法的圣经。书法号称戴镣铐的舞蹈,没有捷径 ,王铎等都是勤奋的大家。一般专业教学时, 每天写12小时,陈教授读博时 ,每天写8小时以上。手感形成记忆,点、撇、捺、转、折都形成条件反射,背贴也是基本训练的一种。技术的训练可使手、脑同时接收书法艺术的信息。所以看帖是一种练脑子的好方法!传闻怀素等书法大家都是书写狂徒 有的号称写了48缸的水,王冕把一池水都染黑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书法作品要有古人的影子,又不能局限于某位书家的影子。这里是有层次的。专业评审时,每幅作品只有一两秒时间,所以关键看有没有古人的痕迹,没有就刷了!关键要打开视野!不要盲目追随某位所谓名家 ,而是选择真正能点拨您提高水平的大家。沙孟海是陆维钊的老师,两人共同创办中国的书法专业!张立安带陆去见大师 让听不懂亦不出声 对外便称见了大师。沙孟海西冷印社社长, 原本以楷书为主的创作转为行草的创作是沙孟海先生”既知平正,勿追险绝”的艺术观念的转换之始,从以往“尚韵”为主追求到对北魏派“尚势”为主的追慕 ,他将自己的观念在两派的艺术熔炉中锤炼燃烧,虽然各领风骚,既非相互对立又不能互相取代,以期从其中不可分割的姻缘关系和千丝万缕的内在艺术规律的融合中能走出自己的一条充满艺术个性之路!而沙孟海又是林散之的大弟子,林阅人无数,又强调开拓跨界思维和开拓视野,重视时代的蜕变对书法艺术的影响 如乒乓球,过去的弧旋球姿态已过时,美声唱法从重视头部头腔共鸣到提倡鼻腔与口腔的共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最后强调的是笔法的把握。首要妙在笔法,令其圆畅,勿使拘促;其次识法,须口传手授,勿使无度,所谓笔法也。三指执笔还是五指执笔,不同状况各有所识。而力度是核心中的核心。要有骨有肉,王献之的草书让大家有高山坠石之感。另外 ,个性化是符号语言, 大量的仿古,容易迷失自我,而缺乏古人信息,则成无源之水。因此影子论问世!有厚度,有内涵,创新能力中融入鲜明个性和物象丰富内涵 ,才能有视觉的冲击力!整体的画面感也要协调,左右呼应,细节要经得起推敲。临帖取法高下是关键。从对临到背临,导师也起重要作用 。教材的失误曾耽误了几代人。分析临帖有三遍法,寻求真迹难,可寻求导师的帮助。</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可以说,书法史上,名家辈出,各领风骚,作为新学员应该多多浏览,寻找“情人”,谈谈念爱,寻找“真爱”,才能恒久地踏出一条山花烂漫的路来!陈教授学识博大精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奇正相守”,晚辈拾点牙慧,挂一漏万,仅此与大家分享。庆幸今日得遇良师,少走弯路,幸甚!幸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感恩老师,感恩学校、部门领导及陈社长与班委的大力支持!学长们的无私奉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2025.11.7</b></p> ☂️☂️☂️☂️☂️☂️☂️☂️☂️☂️☂️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聆听陈胜凯教授《基于专业标准的书法创作》讲座感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刘成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凯庵挥笔书论精,玄宰遗风师古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裹铁绵中形隽永,追岚淡里意轻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线条流韵龙蛇舞,章法通神脉络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墨刻双妍开智牖,润滋桃李启新程。</b></p> ☂️☂️☂️☂️☂️☂️☂️☂️☂️☂️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听名师论书 品笔墨真谛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张丽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厦门老年大学第五期高级研修班名师教学活动已接近尾声,今天由中国美术学院博士、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博导、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胜凯以《基于专业标准的书法创作》为主题,为现场学员带来一场兼具专业深度和温度艺术盛宴,它不仅为我们解开了书法创作中“专业”二字的深层密码,感受到书法艺术的千年底蕴。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陈胜凯博导的专题讲座,如沐春风受益匪浅。此时此刻让我回忆起在学书之路那一段难忘的往事。那是 2022年5月由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喜迎二十大.厦门书法作品展”,我的书法作品有幸入展于市美术馆。当我步入翰墨飘香佳作云集的宽敞展厅,望着一幅幅娟秀雅致苍劲雄浑的书法力作,我既感荣幸又生敬畏。正当我驻足品读他人作品、审视自身不足,此时一个熟悉的身影映入眼帘——陈胜凯博导(我曾关注央视书画频道中书协评委陈胜凯博导点评全国魏碑书法双年展),他正在展厅点评书法作品,作为全国书法界的名师陈博导的渊博学识早已令人敬仰,很幸运能在此刻遇見,我连忙上前问好,并恳请陈博导对我的作品予以指点。博导欣然应允,走到我的作品前,他俯身细观对我的书法作品如笔法、结构、墨法和章法的核心要点,做了精辞的点评。之后他转过身语气温和地对我说:“学习书法犹如栽树育苗,首先要扎根土壤、汲取养分,而这土壤与养分,便是传统,如脱离了古典碑帖的滋养,笔墨便会失了筋骨和神韵却难成气候。他还说书法创作首先是对汉字本源的敬畏,每一笔、每一划都要经得起经典的推敲这是根基。 陈博导朴实而深刻的话语,如醍醐灌顶瞬间点拨了我。 此前临习碑帖时,我虽也下了功夫,却时常急于追求个人风格的呈现,忽略了对传统技法的细悟,笔下线条总少了一点碑贴古雅厚重的韵味。教授的点评没有空乏而谈,而是以专业的标准尺度点出了我的书法作品中的问题症结,更为我学习书法指明了方向,并鼓励多沉下心来与古人对话,从经典碑帖中锤炼笔法、体悟气韵,在根植传统的基础上,再探寻属于自己的书写语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那次展厅中陈博导的精彩点评(我时常打开手机反复聆听点评录音),成为我书法生涯中难以忘怀的珍贵记忆,“喜迎二十大”书法作品展不仅给了我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更让我有幸得到名师的点拨,深刻领悟到“根植传统”的真谛。如今,每当我铺纸研墨,陈胜凯博导的话语总会萦绕耳畔,提醒我摒弃浮躁、沉心深耕。入展经历与博导的教诲,早已化作我前行路上的动力与指南。我将始终坚守“根植传统”的初心,在古典碑帖的海洋中汲取养分,在日复一日的临习与创作中打磨技艺,用热爱书写时代情怀,在银发岁月的学书路上稳步前行。</b></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