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28,上海长宁区艺丰中心)继续参观《念念回响,何以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公益展》。。。本次展览为全免费参观、展品全部是高仿真复制件 中期石窟艺术 本次展览共有五座仿真石窟展示,此为其中之三的莫高窟第220窟 <p class="ql-block">被誉为“敦煌最美传奇窟”的第220窟,是初唐时期(公元642年)开凿的一座代表性洞窟,展现了中外丝路文化交流、交融的盛况。以保存完好的初唐壁画、多元经变画和“胡旋舞”场景而著称</p> 第220窟西壁正龛中的彩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佛祖 北壁“药师七佛经变”壁画 局部。。。《药师经变》即《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该经书描绘了东方净土世界里共有七个佛国及对应的七位佛,这其中的药师佛,就是第七国“净琉璃佛土的药师琉璃光如来”<br> “药师七佛经变"图的下方,展现了一场极尽繁华的乐舞供养,这是整幅壁画的精华之所在:舞台中央的四位舞伎,脚踩小圆毯,举臂提足,纵横腾踏,舞姿灵动而富有张力,该舞蹈即为当时来自中亚、风靡大唐的“胡旋舞”<br> 另一组“胡旋舞” 南壁“阿弥陀经变”,其正中最下方也有一组“胡旋舞” 北壁乐队图。。。第220窟素以乐舞壁画而闻名,展示了丰富的乐器种类和音乐、舞蹈场景,其中的乐器有竖箜篌、横笛、琵琶、腰鼓等 胁持菩萨(初唐。莫高窟第205窟) “胁持菩萨”的雕塑,整身造型比例合理,肌肉饱满且富有弹性,姿态优雅端庄,尽显雍容华贵之相,该菩萨塑像因双臂已失,故被誉为是“东方维纳斯” 局部:造像的衣纹舒展流畅 法华经变之药草喻品(盛唐。莫高窟第23窟)。。。该壁画通过青绿山水与劳动场景,展现了教法平等、因材施教的佛教思想 供养菩萨(初唐。莫高窟第328窟) 供养菩萨的体态休长、面颊丰润,带有小胡子,气质端庄典雅、神情严肃恭敬 局部:飘逸的手印。。。手印,即以手势动作表示佛菩萨本尊意愿与能力的特殊方式,梵语音译为“母陀罗” 供养菩萨(初唐。莫高窟第401窟) 此供养菩萨身材修长,头微倾,头戴宝冠,身姿呈“S”形曲线,斜挎天衣,脚踏莲花,巾带飞扬,佩环丁当,右手托玻璃宝珠盘(或持钵),左手轻提薄纱飘带,双目微和,嘴角含笑,体态轻盈温情 胁持菩萨(盛唐。莫高窟第194窟) 局部。。。第194窟胁侍菩萨,是盛唐时期的代表作,以清丽明快的造像风格和娴雅姿态著称 夜半逾城(初唐。莫高窟第329窟) “夜半逾城”,是初唐时期绘制的佛教故事壁画,描绘了悉达多太子(即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为寻求解脱而逾越城墙出家的瞬间 壁画中展现了初唐时期的“飞马”、“飞天”绘画形象 佛龛(盛唐。莫高窟第45窟)。。。第45窟是盛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代表洞窟之一,以其形神兼备的彩塑和精美壁画而闻名,尤以七身塑像(佛、弟子、菩萨、天王)和南北壁的《观音经变》等壁画为艺术核心 局部:第45窟佛龛内的塑像,是唐朝雕塑艺术的杰作,原系九身,但因龛外两侧力士像己毁而只存七身,塑像以佛祖为中心,按身份等级侍列成对弟子、菩萨、天王,由于身份的不同,人物的表情和气质也截然有别,形成有静有动、文武并俱的活跃场面 观音经变(盛唐。莫高窟第45窟) “观音经变”即《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展现了观音菩萨示现33种不同人物给不同信士讲说佛法的场景 壁画中部为男相观音。。。男相观音和女相观音,都是观音菩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它们共同构成了观音菩萨丰富多样的形象体系,男相观音比较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嘴唇上长着两撇小胡子 北方多闻天王、南方增长天王(盛唐。莫高窟第194窟) 北方多闻天王,肩饰狮子头 南方增长天王,着华丽甲胄。。。第194窟的增长天王、多闻天王,形象融合了中亚武士特征,间接反映出丝路军事文化的交流<br> 说法图(初唐。莫高窟第57窟) 局部:“说法图”主尊旁侧的观世音菩萨被誉为敦煌石窟的“最美菩萨”,其容颜秀丽,细眉长目,鼻直唇红,肌肤细腻,略施晕染;体态婀娜,形象秀美,神情恬静;衣饰华美,头冠璎珞臂钏均以沥粉堆金;整体显示出由隋朝“细密精致而臻丽”的画风向唐朝“富丽灿烂”的过渡风格,是敦煌壁画的代表性艺术佳作 文殊变(中唐。榆林窟第25窟)。。。敦煌石窟是对莫高窟及其西千佛洞、瓜州榆林石窟、东千佛洞等周边地区石窟的统称,也就是说敦煌壁画并不一定都在莫高窟。地处甘肃省瓜州县榆林河峡谷的榆林窟,虽然规模要远远小于莫高窟,但其壁画保存的状态及历史背景,与莫高窟为同一体系且壁画保存状态更优 “文殊变”中,文殊菩萨头顶华丽的华盖,左手持如意,仪态悠闲地坐在狮子宝座上。左右两身胁侍菩萨面含微笑,持幡随行。该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文殊变”代表作之一 普贤变(中唐。榆林窟第25窟) “普贤变”,在构图上与同窟“文殊变”大体一样,该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普贤变”代表作之一,而两壁画均为吐蕃时期留驻在瓜州的唐朝画师的杰作 敦煌乐影 出现在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代表性乐器复原件展示:古琴(莫高窟第172窟)、嵇琴(榆林窟第10窟)、曲项琵琶(榆林窟第15窟)、笙(莫高窟第159窟)、棒形琵琶(莫高窟第245窟)、四弦琵琶(莫高窟第112窟)、葫芦琴(莫高窟第420窟) 反弹琵琶舞乐图(中唐。莫高窟第112窟) 很多人初识敦煌,都是从“飞天”和“反弹琵琶”开始,莫高窟第112窟主室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舞者反弹琵琶,就被誉为是“敦煌最美的反弹琵琶舞” 舞者举起琵琶反握在身后,屈身向右,提右腿,和着激动人心的乐曲,跳着欢快的舞蹈,场面表现了西方净土世界的欢乐气氛 反弹琵琶舞者的周边,几位伎乐分别演奏着琵琶、箜篌、阮咸、鸡娄鼓、横笛、拍板等乐器,乐和天地、和合共鸣,整幅壁画是研究唐朝舞乐史的珍贵资料 观无量寿经变(中唐。莫高窟第201窟) 第201窟“观无量寿经变”,以净土宗经典《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描绘了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场景,这是敦煌石窟现存89铺同类题材中的典型代表作 观无量寿经变(盛唐。莫高窟第217窟) 第217窟“观无量寿经变”,由唐朝敦煌望族阴氏家族出资建造,后经晚唐、五代及清朝多次重修,壁画以青绿色彩为主,展现了唐朝鼎盛时期建筑艺术与宗教信仰的结合 观无量寿经变(盛唐。莫高窟第172窟) 局部:第172窟的“观无量寿经变”位于窟内南、北两壁,包含了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等内容,通过描绘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而一展盛唐时期佛教艺术的巅峰成就<br> 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出行图(晚唐。莫高窟第156窟) “张议潮出行图”,为晚唐时期佚名创作的壁画,采用横卷式散点透视与鸟瞰布局,描绘了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的场景,此为纪念张议潮收复河西、打通丝绸之路的功绩而绘制<br> 晚期石窟艺术 大日如来佛说法图(西夏。瓜州东千佛洞第7窟)。。。东千佛洞石窟又名接引寺,地处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城东南长山子北麓,始凿于北魏,历唐、五代、西夏、元、清各朝续有增修,是一处较大规模的石窟群 “说法图”中,大日如来为汉密风格的造型,佛像神态安详,宝蓝色低平肉髻饰髻珠,身着赤赭色僧服,侧旁为眼神低俯、虔诚恭立的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 水月观音(西夏。榆林窟第2窟北壁) 水月观音肩披绿色大巾,下穿红蓝二色裙,左手抚左膝,右手持飘带自然伸到胸前,神情悠闲地坐在岩石上,宛如凝神遐思、仰望寂月,又似乎在聆听世间疾苦,准备随时救苦救难 “水月观音”图的右下角,一位僧人身后有一位头戴金环、披散着头发、形貌如猴子的男子,右手举到额前,遥望远方,左手牵着仅仅露出头部的马。此画面表现的就是唐僧取经的故事,其中的青年僧人就是唐僧玄奘,猴脸人就是孙悟空 水月观音(西夏。榆林窟第2窟南壁) 榆林窟第2窟的南壁、西壁两幅“水月观音”,皆以清新淡雅的石青、石绿等冷色调来表现,视觉宁静素雅,壁画不仅被人们用作为礼拜的对象,也成了人们欣赏的艺术品 文殊变(西夏。榆林窟第3窟北壁) 文殊菩萨 榆林窟第3窟的“文殊变”,是创作于西夏晚期的壁画,以文殊菩萨为核心,将佛教“智慧”的内涵转化为铺展千里的视觉长卷,既有宗教的庄严神圣,又融入了西夏民族的审美特质与时代精神 普贤变(西夏。榆林窟第3窟西壁) 普贤菩萨 在榆林窟第3窟的“普贤变”壁画中,也出现了唐僧和孙悟空西天取经的画面 壁画中的帝王像。。。榆林窟第3窟的“文殊变”和“普贤变”两画,均采用了唐、宋白描技法,而人物与山水部分则呈现了宋朝绘画风格 本次展览五座仿真石窟展示之四:莫高窟第3窟 莫高窟第3窟是元朝年间开凿的小型佛教艺术洞窟,以展现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像而闻名,因是敦煌石窟中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故也叫“观音洞” 窟内西壁盝顶帐形龛内,是立体打印展示的八臂观音菩萨像 窟内北壁正中绘有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立像,这是该窟的标志性壁画 五台山图(五代。莫高窟第61窟) 五台县。。。莫高窟第61窟又名“文殊堂”,其最有代表性的壁画是窟内西壁的巨幅五台山图,此图长13米,高3.6米,是敦煌壁画中规模最大的山水人物图,也是最大的全景式历史地图。画中详细描绘了东起河北正定,西至山西太原,方圆五百里的山川地形及社会风情。图中所绘城郭、寺庙、楼台、亭阁、佛塔、草庐、桥梁等各类建筑有一百七十多处,整幅壁画是一份珍贵的古代建筑史料<br> (上)东台之顶、(下)南台之顶 中台之顶 (上)西台之顶、(下)北台之顶 敦煌石窟“潮玩图鉴” “潮玩图鉴”之一 “潮玩图鉴”之二 “潮玩图鉴”之三 壁画中的表情包 展览四个部分之二:惊世发现 本次展览五座仿真石窟展示之五:藏经洞。。。现场还同步展示了六部从藏经洞内出土的“敦煌遗书(经卷典籍、文献写本等)”复制件 1900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座藏经洞,后从中挖出了公元四至十一世纪的佛教经卷、社会文书、刺绣、绢画、法器等文物七万余件 六部“敦煌遗书”复制件之一:说苑反质篇(唐。汉朝杂事小说集,作者:刘向)。该书作于汉成帝鸿嘉四年(前18年),其目的是向皇帝“言是失,陈法戒” 六部“敦煌遗书”复制件之二:归义军府衙酒账单(北宋)。该账单为北宋时期敦煌归义军衙府编纂的公务用酒支出流水账 六部“敦煌遗书”复制件之三:古藏文大乘无量寿经(唐)。该经为首尾完整的藏文佛经写本,公元781至848年的吐蕃占领敦煌期间,此经从汉文翻译成藏文后广泛流传,信奉抄写者甚众 六部“敦煌遗书”复制件之四:医方书(拟题)。该书为医学类“敦煌遗书” 六部“敦煌遗书”复制件之五: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南齐建武四年/公元497年)。这是佛经写本类“敦煌遗书”,为篆、隶、真书合参之规范字体,可见当时这种字形在社会上已经定势,亦成为风尚 六部“敦煌遗书”复制件之六:佛说大药善巧方便经(唐)。这是佛经写本类“敦煌遗书”,楷书成熟、章法严谨、笔力遒劲,是唐朝楷书作品的佳作之一 展览四个部分之三:守护传承 历朝历代的敦煌守护者,让敦煌的庄严永不湮灭于尘土与黄沙之中。。。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浙江杭州籍满族中国现当代油画家、敦煌学家、艺术理论家) 敦煌奠基者:段文杰(四川绵阳籍敦煌壁画临摹者、敦煌研究院前院长及名誉院长)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浙江杭州籍考古学家、敦煌研究院前院长及名誉院长) 展览四个部分之四:星河绵延。。。现场展示的是一部影视纪录片 展览结语 前后用时约2个小时,参观《念念回响,何以敦煌:敦煌文化艺术公益展》就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