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以石悟道,见山行得.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一石在手、一人得优、二人得赏、三人得趣,以平常之心,赏石内天地、论石内乾坤.凝聚人民精神的石头,先名言.石具五德.每道纹路都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密码.静静矗立之处,便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活化石,这股精神气脉让咱们中国人行至天地间,始终脊梁挺直、风骨铮铮.李家老屋后院的石墩,静静立在方形石板上,表面坑洼,像是被岁月啃过。它们原本是磨盘的残片,不知哪朝哪代碾过谷物,如今只余沉默。红墙斑驳,水泥地裂着细纹,连风刮过都带着旧时光的沙哑。可正是这份粗粝,让人脚步不自觉慢下来——心一静,眼就亮了。两个鼓尔石墩来龙去脉来自于清朝道光十二年间上费李百万鼎盛时期古建筑四合院、至今为止我保存在西沟里头好地方哦!且看且爱且珍惜吧!</p> <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之一,莫过于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所有东西正慢慢变成你想要的样子。门墩石体验的是文化、判断的是价值、欣赏的是美感、提升的是品味、敬奉的是自然、收获的是快乐、得到的是财富.北崖那面土墙,是早年村民就地取材垒的。泥混着碎石,一层层拍实,像一本没装订的书,每道竖纹都是一页风雨写就的日记。墙根下两块方石,不知是门槛的遗物,还是李家搁这儿歇脚的念想。一刚一柔勾勒出自然意趣。门墩石静立其间,满是岁月沉淀的古意;门前老四平门墩雕工精湛,纹路里藏着旧时匠心。脚下的地松松散散,走一步扬点尘,却让人莫名踏实。这样的地方,养财,却养人——筋骨松了,心也松了。</p> <p class="ql-block"> 一步生景、步步生景.石头在西沟里头必不可少的一个存在,它在沟里头能美化空间的作用,更重要是代表了自己的品味和个人生活态度和个人文化底蕴.像从荒野里捡来的魂。它不规则,不讨喜,可盯久了,竟看出一种倔强的美。阳光斜照,凹处藏影,凸处泛光,像极了人脸上那些被生活刻下的纹路。原来粗糙不是缺陷,是时间盖的章。这样的石头,不值钱,却养眼——看得多了,人也学会欣赏不完美的真实。</p> <p class="ql-block"> 赏石的最高境界就是若干年以后,你的晚辈指着橱窗里的那件文物长辈留下来的捐给国家博物馆,这就是时间的一种传承.深灰的石轮躺在旧水泥地上,斑驳如锈。它曾转动过多少春秋?碾过几季五谷?如今静卧,像退休的老匠人,手虽裂,眼神仍清。这世上太多东西光鲜易逝,反倒是这些被磨钝的物件,越看越有味道。它们不说话,却教人沉住气——心养好了,日子自然有光。</p> <p class="ql-block"> 国无石不盛、家无石不富.室无石不雅、人无石不安.山有石而草木生,家藏石而万事兴.沟里土坡上的石砌遗迹,是被遗忘的村落一角。门墩石块大小不一,却咬合得紧密,像老人握紧的手。土坡上草木零星,却倔强地绿着,衬着晴空,竟有种说不出的安宁。站在这儿,风从山谷来,吹散心头浮躁。所谓养心,未必是深山打坐,有时只是站在这里,看一块石头如何扛过百年风雨,依然挺立。人总想养财,忙着追逐闪亮的东西。可真正的滋养,常藏在粗粝里——粗糙的墙,磨损的石,荒野的土。它们不喧哗,却让人慢下来,看清自己。眼学会了看质朴,心便不再浮;心沉了,人才能稳稳地走,稳稳地活。财,反倒在这份沉静中,悄悄生了根。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