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先生好:</p><p class="ql-block">弟子“扰乱”来了。</p><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我的足迹之三》已完成。为了重点予先生,免除无谓先生劳神。选取《关于处理好党政关系的一点思考》、《抓落实与战略战术》,还有与我多年多次同事的孟繁增先生,与我的四封信函,他原是青中高二生,已八十高龄。也是您的学生,一样崇敬先生有加,一并恭请您的教诲。拙作枯燥处,尽可忽略。所趣尽眼。溢美之词入无入眼吧。有许文色影影神就好。</p><p class="ql-block">叩首!</p><p class="ql-block">弟子:增明。</p><p class="ql-block">即刻</p> <p class="ql-block">增明同学:</p><p class="ql-block">下午好!</p><p class="ql-block">顷读大作《关于处理好党政关系的一点思考》和《抓落实与战略战术》以及你与孟繁增同学之间的来往书函。关于党政关系、战略战术,此类问题均属宏大叙事,事涉体制范围,我恐怕无力也无法信口置喙。我只能说,我深切感受到你的这些见解宏论并非是空洞的议论,而是你一生从政的经验、经历、经世之总结,具有切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p><p class="ql-block">拜读孟繁增同学给你的长信,我十分惊讶于他的文字竟也如此耐读,与你不分伯仲,一样地文采斐然、一样地引人入胜。加之信中提及的戴其潤、穆德潤等同学著书立说,甚至撰写百万言的回忆录。看来当年的青县中学还真的是出了不少才子啊!闻之欣悦之情不禁充溢胸襟矣!</p><p class="ql-block">从孟繁增同学的信中,我也获悉了你的仕途不凡。由孟村县、河间市、沧州市,直至石家庄市,任职的层级稳步递进。更难能可贵的是你在此过程中不仅留下了深深的“足迹”,造福于万千民众,还能将此“足迹”形诸文字,成为后人可以遵循的具有规律性的原则。真所谓凡事知其“然”易,而知其“所以然”难。你一生从政,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最终全身安然而退,实属可敬、可赞也哉!</p><p class="ql-block">谨致</p><p class="ql-block"> 安康</p><p class="ql-block"> 童国瑞</p><p class="ql-block"> 即日于沪上</p> <p class="ql-block">师父好:</p><p class="ql-block">复信收悉。弟子这些拙作,丑媳妇不怕见公婆,只可给先生,别的人妄不敢予给。冰寒风啸惧人笑。弟子文字再不堪,也是学生的味道,兴头燃燃。先生涉猎群书,不乏经典,高大尚,整日“山珍海味”,吃点弟子的糠菜粗粮,换换口味,与先生精神到也有它的妙处。觉出来了,青庐、孝庐、曹庐,袅袅书烟,无论啥味,到先生这里,都是喷鼻香气,神清气爽。</p><p class="ql-block">再说“文之道”</p><p class="ql-block">先生给“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题目给弟子,那两篇三则体会,总觉得不“过瘾”。冥思苦想,再说“文之道”,一作业师父。请师批改焉。</p><p class="ql-block">其一、文之道,文质彬彬,不误一介君子,成为神韵神之物,在我的美篇《甘疆游记》里,我曾写过一篇名为《谁不说韵味好》的文章,师长可能遛过的。韵味,尤其神韵之味道,为人们追求的最美最好最高之味道。我认为,人之君子,就是人之韵味。像孔子、老子、耶稣、释迦牟尼、默罕默德宗教鼻祖;唐宋八大家等文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今之风流人物开天劈地,等等人物,都是神仙般的人物。神之韵味浑然天成。谓之人之道,文之道尚也如此。</p><p class="ql-block">其二、文之道,彬彬如也乎,韵味神韵乎,文之君子乎。好铁成钢需炼就。文质两不误。文彩从修文高师增知中来,质朴从修身修德中来。这里面有个从师学习的问题,还不能缺少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更不能缺少社会实践活动之身教。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像先生书海一生,修身一生,已富富超然君子。弟子生性生嬉误半生。与先生几十封信函,先生的书香气,缭绕寖透弟子心房,粗有楷法,有了点点许许书之微香。已晚矣,即便读书再多,景行行止,今生今世的粗野粗俗气再也难消。君子已与弟子无缘。有所良气也是上天赋于。</p><p class="ql-block">其三、文之道、犹如“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媳妇要巧,还得有米优质米,才能做出来一桌好饭,谓美食也,食之君子也,优质米是“质”,巧手是“文”。也就是说,质有先天性,文后天得到,出之于天赋和后天努力,要刻苦勤奋,还得兴趣盎然和阅读力,更离不开名师出高徒。美文华章文之君子尚能造就。文彩尚文,质朴尚质。好质有好文,妙文有妙质,红花配绿叶。在中华大地,文与质相得益彰之作不乏经典。闻名遐迩的四大名著。深刻弟子灵魂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都是文质彬彬,不可逾越的经典高山。没有“高厨”穆青这样的“美食”文之巧手高手,焦裕禄做为县委书记,再赤金含量的“食材”质,也只得埋在地下发光。质不被误,只得有文,文只得自然高手造就。不然不然,彬彬不然。</p><p class="ql-block">其四、文与质,相得益彰乎之彬彬。文之君子也。如四大名著,有好的题材,所谓质,还得有好的作者,所谓文,文与质相互成就一君子,缺一不可。另则,质胜文误质,文无用武地,文成于质,文亦己成;文胜质,文飘渺难大器,误质亦误文,玉不琢不成器。琢,还是很重要的。束之高阁还好。用之用好还得琢。</p><p class="ql-block">其五、文之道,弟子觉得最终还是文成就质,不然何等质也枉然。最起码大打折扣。如果用情商智商说“文和质”,余觉得“文”之智商高于“质”也,“质”之情商高于“文”也。文质各行其道,殊途同归一君子(成功、胜利)。“文”造就成就“质”,吃饭还得质。我的师祖母说,不识字有饭吃,不识人无饭说。毛泽东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也。</p><p class="ql-block">弟子:增明</p><p class="ql-block">即日即刻</p><p class="ql-block">孔子一言,百物百态一世界,人之道,物之道,文之道,言之道,食之道…排除万难,一往直前,文质彬彬做君子。</p> <p class="ql-block">增明同学:</p><p class="ql-block">孔老先生的“文质彬彬君子论”引来你的一论再论,今又对“文之道”深切剖析、腠理细密、精妙绝伦。足见你肯于动脑、勤于分析、思路缜密。我完全认同你对“文之道”所持的各项观点。循此而为文,持之以恒,我想你必将诞生更多“文质彬彬”之佳作。</p><p class="ql-block">顺颂</p><p class="ql-block"> 秋祺</p><p class="ql-block"> 童国瑞</p><p class="ql-block"> 即日晚于沪</p> <p class="ql-block">师父好:</p><p class="ql-block">与先生的几十封信函,燃起弟子的文字兴趣。弟子说先生居多的话,先生千万莫怪,说先生越透,照弟子的镜子,越感自已文字苍白,求知愿望越烈。</p><p class="ql-block">师父言之是耶,弟子愿意与先生探讨实质学术点点,弟子自知自明,才疏学浅,这不是弟子有意谦恭,实乃实景。这要弟子有所准备,边学边听边进。好在,退休有的是时间,期待洗耳恭听师父教导。</p><p class="ql-block">还是要再说点师父,在于弟子自己的励志。师父整日猎猎百科,书香缭绕,活也书香梦也书香,在师父这里,“步步有芳草,人人皆为师”。不论灵芝草木,身外皆师。这是活过成仙翁,还似“幼童”,无可知觉。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虚怀若谷。老夫子原来觉得,远在天边,够也够不着,摸也摸不到,如今就在眼前。一身火焰,光芒万丈。月余与师父的书信往来,弟子力气冲长,行者无疆,昼行夜赴。何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已灵魂附体。即便是黄土靠大山,靠哪儿算那儿,靠近已不自主耳,三生的榜样。很少读文言文,如今竟然能读得进去星星,尽管仍费劲,竟然能看得懂了点点。自明基底太薄浅,仍然云里雾里。</p><p class="ql-block">过去知数师父天下华章美文一览无余。师父看的都是高大上,阅经典无数,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像我们这些糟糠菜团贩夫走卒,如何上的了师父的餐桌。彷徨不呆,“小心眼”多虑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小看师父了,不孝弟子。师父是“上的了天堂,也下的了厨房”。口味全席,荤素粗细海鲜香涩苦辣全颐。犹甚,好吃弟子这一口。无论啥味道,生不生,熟不熟都无关紧要,只要是弟子的味道,尽管端上桌来,嚼来绵长,一概残云扫光。</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要讨教师父欤,读文言文如何读得进,如何读得懂,如何读得好,如何读得妙欤。我觉得,阅读之乎者也,虽然绕口绕脑,读之不易,但仙古气十分诱人。期盼等待师父的教诲。</p><p class="ql-block">拜教</p><p class="ql-block">弟子:增明</p><p class="ql-block">即日上午</p> <p class="ql-block">增明同学:</p><p class="ql-block">下午好!</p><p class="ql-block">来信欲与我探讨文言文学习问题。说来惭愧,我真正的汉语程度也就是高中水平,故那有什么资格来指导你学习文言文?作为终身从教的教师,我深知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就得有十桶水的储备,否则就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p><p class="ql-block">你们所看到的我写的所谓文言文,实际上只能算是文言文中的白话文(或曰接近白话文的浅显文言),并不古奥难懂,只是多了几个“之乎者也”而已。我之所以偶尔写写这样的文字,也不过是为了“健脑”罢了,同阅读一样,也只是我的一种养生之道。所谓:</p><p class="ql-block">“俯而读,仰而思,</p><p class="ql-block">継之为文。”</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我自撰的一则座右铭)</p><p class="ql-block">关于文字,我认为还是要有自己的风格。你的文字我觉得就很有风格,故不要去盲目追求什么古奥的文言。白话中有时夹杂一些浅近的文言,或可增加一点文趣和可读性,但切忌故弄玄虚、诘屈聱牙、不着边际,给人以“冬哄先生”的不良印象。</p><p class="ql-block">写文章还是要以通晓、明白、流畅为主;读来上口,思之隽永;文意清楚,没有歧义。(另外写就一文,自己必反复多读几遍,力争避免欠通之句和错别字,这是最最基本的要求。)</p><p class="ql-block">我建议你可阅读一下我国新文化运动发动者之一的胡适先生发表于百年前的《文学改良刍议》。他提倡白话文,但这篇震动当时文化界的宏文,现在在我们看来,其本身就是一篇浅近的文言文。实际上也就是我上面所说的“文言文中的白话文”。虽经一个世纪,现在读来,还是深感文意隽永,文字也饶有趣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p><p class="ql-block">今日立冬,谨致</p><p class="ql-block"> 冬安</p><p class="ql-block"> 童国瑞</p><p class="ql-block"> 即日下午于沪上</p> <p class="ql-block">师父好:</p><p class="ql-block">阅读师父的复函,弟子茅塞顿开。</p><p class="ql-block">遵循师父嘱托,遛了一遍,胡适老前辈《文学改良刍议》,一篇浅近的文言文,洋洋万言,弟子阅读能力薄弱,还弄不懂多少胡先生的深刻思考和内涵,只看片语片言,联系到先生的《青庐琐事三则》,弟子领略到了,“文言文中白话文”之精髓,进一步看到了,中国文字之博大精深,且不停地阔步前进,其魔力神力永久地存在。一撇一捺,横竖弯勾,神奇无敌的力量,撞击、震撼着灵魂,其精神生生不息,光辉人间,天下还无不敬畏!</p><p class="ql-block">弟子走过许多地方,为宣传一地古迹或名贤,试图以赋体文章扬扬地方声浪、声望、声势与声威,以便招四方客,迎八面风,有个好彩头,有个好发展。绞尽脑汁,挖空心思,请顶尖乡绅贤士名笔。一人执笔,多人跟进修改,层层把关,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成一赋文。当今赋文可是泼天盖地,按说赋文最能发挥文彩,但总觉得差点什么。中国本土几千年教育,汉语首当其冲,只因适应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需要,才在五十年代中期逐渐让位于数理化。或许这就是造成当今人们言行举止,失去古色古香古韵味道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无方块字就无中华文明,就没有了伟大的思想,儒释道就不会在中华大地上发生。口语与文字交流,口口相传与文字记载完全是两码事。象形文字,动物骨头、竹简、缣帛书写和记载,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穷尽气力一字多意表达,文言文应时而生,实属古人无奈之举。咬文嚼字,玩文字是极少数达官贵胄大夫的事情,芸芸众生可望不可及,甚者连望都不可望一眼。到笔墨砚纸张俱全,方块字经历了一大段艰难艰苦时刻。再经过雕版和活字印刷术,方块字的能量才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中心位置,牢固地矗立在东方,方块字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功泽千秋万代。</p><p class="ql-block">文字阳光普照大地,文字面前人人平等。扫除文盲,无不识字,在地球村上打通人流物流,越通俗易懂的交流才对才好,只得白话文。“通晓、明白、流畅为主,读来上口,思之隽永,文意清楚,没有歧义”。“切忌故弄玄虚,诘屈聱牙,不着边际,给人以‘冬哄先生’感觉”。难阅难懂的文言文,历史荣光不可丢弃,权威专家承载!我辈只有做好我辈之事,方才大焉。</p><p class="ql-block">文字疑惑再请先生赐教。</p><p class="ql-block">弟子</p><p class="ql-block">晚10时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