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诗与生活</p><p class="ql-block">庸子/文</p><p class="ql-block">生活可以没有诗,但是,诗创作绝不可以没有生活。生活是基础,是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诗的创作中少了生活这个基础,无论你说的天花乱坠,那只是一堆文字,不是诗。抒情、记事、明理、写实、咏物、幻觉、必须以生活为根本依托,否则,就会失去根本,也写不出脍炙人口的好诗。</p><p class="ql-block">好的诗包含共性和个性。共性是让人产生联想和共鸣;个性是独到的见解,鲜活的语言,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冲击力。共性通过个性体现,个性通过独特的语言、细节来展示。诗人展现的不是共性,而是独到个性色彩。比如写诗:不要总是考虑多少华丽的句词,而是考虑如何写出别人从来没有写过的句词和意象,提出别人从未提出的观点和句式,这些发现必须是独创的。而这些只有通过生活来体验。</p><p class="ql-block">诗,不能是对社会、人生、生活浅层次的呈现,而是要沉下去,总结、发掘生活,找到有艺术品味的好诗。这个艺术品味就是我们的创作。生活给予我们认知,又通过我们创作出新的语言,这就是诗歌创作。</p><p class="ql-block">意象营造,创造诗美。</p><p class="ql-block">庸子/文</p><p class="ql-block">一个好诗人,关键能否创造诗的美感。诗的美感要求诗人去发现、营造意象。所谓意象:简言之是意中之象。是诗人心中的物象。也就是说诗人注入情感后的形象。所以,意象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富有情感在里面。当然,必须反映诗的主题。</p><p class="ql-block">意象是具体的物象和诗人内心的契合。《周易.系辞》“立象以尽意”就是这个道理。营造意象是诗人的标志。</p><p class="ql-block">意境是创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结果。诗人通过意象或多个意象构成意境。也就是意象综合起来的艺术境界,是诗歌艺术的重要显现,也就是说读者感染到的美,是诗人营造的。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在诗歌创作中,很多诗人就事论事,或借事说事,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状况,读者感觉不到美,造成审美疲劳。那么,如何营造意象?让读者惊讶,感到陌生,继而拍案叫绝,这才是现代诗歌的重要任务。</p><p class="ql-block">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首先,诗人的自觉程度。自觉程度是表现一个诗人的诗学方面的成就,真正的诗歌创作,必须有足够的诗学准备,使自己进入最佳创作状态。没有感觉不行,只凭感觉也不行。所以,理论欠缺的问题就出现了。所以,只有多读、多思、多看、多写。其次,有意识拉长意象间的距离。在营造过程中,把看似不相干的意象,拉长留下可想象的空间,减少一语中的,出其不意给人新鲜感觉。再次,营造好中心意象。中心意象和次意象之间,相关又不相联的神秘意象,给人陌生感觉。创造诗的美感,让大家喜欢诗歌。</p><p class="ql-block">美,是诗的天性</p><p class="ql-block">庸子/文</p><p class="ql-block">诗的美,是天性使然,是客观存在。又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杂乱的,雍长的,久远的。她不是人们按照美学框架,罗列美学概念,而是,经历长期的积累,沉淀,爆发。</p><p class="ql-block">诗的美,有些诗人无意识的,多数是后来评论者加上去的。很难想象:一个“有理智的诗人”,在写诗之前就已把美学概论落到诗里去的。有这样的情况,诗的美在一开始就定好的,可以在标题,也可以在诗的任何部位。很少有半途中更换主题的。就像做音乐,调子在一开始就订好了,很少有曲子做了一半,再去定调子。</p><p class="ql-block">传统诗学有“立意以尽意”之说,才引导一代一代诗人,创作出成千上万的诗歌。讲述了“意”与“象”的关系,“象”为意而生,为意而立,为意而美。“意”,为象构成,为象灵透,为象通达。在诗歌创作中,成功运用意象美,不失一首好诗。</p><p class="ql-block">诗的美是客观现实,而创造美才是诗人努力的方向。第一,要有个性。没有个性,何谈创作?第二,要有新鲜感。要制造陌生。第三,要反习惯,增强感染力。当然,诗是发自内心,自然而然的流露,是诗人和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一首好诗,或一个好的句子,之所以流传久远,不是因为她的雍容华贵,而是因为她的朴素,真挚,简单,流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