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冬日来三亚小住,偶然发现街边有刷卡可骑行的三轮跨斗摩托车,我好奇地仔细观察,这种电动挎斗摩托车续航50公里,使用每小时40元,有车型小且多种颜色的特点,这让我联想到我当年驾驶警用挎斗摩托车的经历,那情景虽已渐行渐远,但它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b></p> <p class="ql-block"><b> 1972年12月,我由知青集体户招工抽到吉林铁路公安处当民警,两年后调到公安处治安科工作。那时让我最羡慕的是身着制服的警察驾驶挎斗摩托车,在风驰电掣间,那种威风、潇洒的状态,无疑是街头最飒爽风景线。</b></p> <p class="ql-block"><b> 正当我想入非非的时候,上级调拨给公安处一台长江750跨斗摩托车。我一看机会来了,经过反复做领导工作,这台摩托车不仅给了治安科,而且还由我来掌管和使用。</b></p><p class="ql-block"><b> 望着这台崭新的摩托车,一种“爽”字涌上心头。那引擎的轰鸣声,像是告知我作为铁路警察那份责任和担当。</b></p> <p class="ql-block"><b> 要驾驶摩托车,必须有正式驾照才行。为了快速学会驾驶,我聘请了一位教练,每天4点多钟带上双份早餐,到吉林市遵义路学习驾驶。从脚踏启动、灯光变换、油门控制、反光镜观察,再到交通标志的识别,一项一项地学习训练,每天都学练两小时以上。后来又专门学习绕桩、窄路掉头、八字压弯、急停刹车等项目。感觉能正常驾驶后,便到交警大队考试,考试所有科目一次性通过,于1979年2月28日拿到了正式驾照。</b></p> <p class="ql-block"><b> 从最初的战兢兢驾驶,到后来的行稳致远,共行驶3万余公里,未出现任何事故。这台全处机关仅有的摩托车,在我心中就是难得的宝贝,每次出行归来都要擦拭得干干净净,哪怕有点小毛病,必须不过夜地修理好。</b></p><p class="ql-block"><b> 时间长了,我还学会了一些修车技术,例如调整怠速、研磨气门、更换轮胎、调换车条等,后来更是能全车配件拆卸并重新组装。随着时间推移,我的驾驶技术提高很快,无论是崎岖的山路、上下坡道,还是行人众多、车流密集的路段,都能自如驾驶,特别是学会了把侧轮翘起的功能,这虽然够不上技术表演,但在工作上有时也能用得上。一次去乡村抓捕逃犯,路过一条很窄的小桥,三轮摩托车按正常驾驶根本过不去。这重达600余斤的钢铁机器,三人根本也抬不动。我灵机一动,驾驶摩托车远离小桥一段距离,用翘起侧轮的技术,顺利通过了小桥,同去的同行们连连拍手称赞。</b></p> <p class="ql-block"><b> 已驾驶多年摩托车的我,看似挺威风又神气,但在它背后有着艰辛与汗水浇灌的漫长之路。我想领导出于信任,把这台摩托车交给我,就是让我这个年青人多干、实干,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那时候铁路公安机关交通工具很少,全处仅有一台北京吉普车,而我这台摩托车在很多场合都能派上用场。那时只要有任务,无论是寒风刺骨还是骄阳似火,只要有任务我都会无条件出车前往。一次在寒冷的冬天,岀车执行任务,虽然戴了棉帽,但极冷的天气还是把双耳冻硬了,缓过来后变成黑色,一年后才恢复正常。</b></p><p class="ql-block"><b> 为了出现场搞破案,我可以驾驶摩托车一口气行驶几百公里。有一段时间,辖内蛟河地区发生多起盗窃铁路器材案件。经工作得知是“矿上”一伙青年人所为。为了尽快抓获这伙盗贼,决定后半夜出发,来个出其不意地抓捕。我驾驶长江750摩托车,去时是6人,已超载3人。没想到这次行动非常顺利,去了两个犯罪嫌疑人的住处,都是一抓一个正着。返回时8人乘一辆摩托车,安排的座次是两名犯罪嫌疑人扣联在车斗里,又有两名民警站在斗子里看押。后轮上坐两人,后座再坐一人,远处看就像是一堆人向前移动,好在是深更半夜也顾不上严重违章了。</b></p> <p class="ql-block"><b> 日月嬗递,时光变迁,一晃30多年过去,当年的警用挎斗摩托车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那引擎轰鸣、警灯闪烁、汽笛声声、车轮转动,给我留下的是永不磨灭的印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