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笑🇨🇳的美篇

东方笑🇨🇳

<p class="ql-block">成渝一路开挂,自贡为啥掉队?看懂中国城镇化,就懂三座城的不同命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今天顺着历次五年规划的脉络,扒一扒中国城镇化的三次关键浪潮。为啥成都、重庆能一步步从西南重镇冲到“中国经济第四极”?为啥曾经的“千年盐都”,川C自贡,从川南顶流跌落到如今的尴尬境地?还有自贡未来到底咋突围?咱们掰开揉碎了说,保证听得明明白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声明一句,官方是2000年十五计划才首次提“城镇化战略”,但咱聊得更宽泛,把改革开放后分成三个阶段:1981-1995年“六五”到“八五”是“城镇化方针期”,1996-2010年“九五”到“十一五”是“城镇化体系期”,2011年至今“十二五”到“十四五”是“新型城镇化期”。这三个阶段,正好是成渝的上升期,也是自贡的浮沉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镇化方针期(1981-1995):沿海吃肉、内陆喝汤,自贡还能靠老本撑场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十多年,中国城镇化的核心逻辑就仨:“控制大城市、发展中小城”“沿海先富、内陆支援”“政策红利全往海边堆”。这会儿成渝还没真正发力,但自贡靠着“千年盐都”的老底子,在四川还能排上号,可隐患已经埋下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说说这阶段的大背景,咱普通人能直观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城市发展有了“规矩”:之前城市建设乱得很,工厂随便建、土地随便占,生态和古迹都遭了殃。所以国家定了规矩:“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新建项目都往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卫星镇放,比如河南那会儿冒出23个县级市,长沙也搞了9个工业卫星镇,一派“遍地开花”的景象。</p><p class="ql-block">2. 沿海和内陆差着“天花板”: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改革开放初期,就是让沿海先富起来。1980年搞经济特区,1984年设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搞浦东开发,所有好政策都围着沿海转。内陆直到1992年才沾到点改革的边,但待遇差远了:沿海开放城市外资审批能到3000万美元,内陆才1000万;沿海能开外资银行,内陆想都别想;税收方面,特区才15%,内陆高达33%。这差距,就像人家开跑车,咱骑自行车,根本不在一个赛道。</p><p class="ql-block">3. 内陆就是“后勤部长”:国家让内陆搞能源、原材料、农牧业,支援沿海发展新兴产业。比如山西的煤炭、四川的天然气,都源源不断往沿海运,深圳能从2万人的小县城变成大都市,背后就是内陆的人力、能源撑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会儿的成渝,还在“蓄能”:重庆1984年成了改革开放后首个计划单列市,有了更多经济自主权;成都作为省会,稳稳拿着四川的行政、教育、医疗资源,虽然没赶上沿海的政策风口,但基本盘没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自贡呢?这会儿还能“风光一把”。作为川南重要的中等工业城市,自贡的盐业已经火了上千年,建国后又布局了化工、机械产业,妥妥的“四川工业老三”。1985年工业总产值仅次于成都、重庆,盐化工产品卖到全国各地,“盐都”的名号在西南响当当。但问题也很明显:自贡的发展全靠“吃老本”,盐业是粗放开采,化工是初级加工,没想着搞产业链延伸,也没技术革新;而且国家政策都往沿海中小城市倾斜,自贡虽然是中等城市,却没捞到多少实质性支持,只能靠本地资源硬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阶段的城市机遇,毫无疑问是深圳和上海。80年代闯深圳、90年代奔浦东,只要敢闯,遍地是机会。而自贡的“风光”,更像是传统工业城市的“回光返照”。没政策、没转型,老本总有吃完的一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城镇化体系期(1996-2010):成渝开始“开挂”,自贡彻底掉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十五年,城镇化的逻辑变了:国家放松了大城市的规模限制,开始搞“大中小城市适度发展”,还推出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城市群成了发展主力。就是这一阶段,成渝实现了“质的飞跃”,而自贡则在多重打击下,一步步边缘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看成渝的“上升密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城市能级直接“升级”:1997年,重庆直辖!成了中国第四个直辖市,拿到了省级权限,还赶上了三峡工程的配套政策,一下子从计划单列市跃升到“国家中心城市”候选人;2001年,国家明确了10个“跨省区影响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成都、重庆和北京、上海并列,就是咱们说的“三位数区号城市”,人口和资源开始疯狂聚集。1997年,成都主城区非农人口突破300万,重庆更是冲到595万,彻底甩开了中西部同类城市。</p><p class="ql-block">2. 政策红利“拿到手软”:2007年,国家搞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内陆第一批就给了成都和重庆,比很多沿海城市都早;重庆后来又搞了两江新区,成了继浦东、滨海之后第三个行政化国家级新区,政策含金量直接拉满。2005年的时候,成都GDP还排在杭州、无锡、青岛后面,十年后直接把这些沿海强市甩在身后,重庆更是凭着“省的体量”,GDP一路飙升。</p><p class="ql-block">3. 交通和资源“疯狂加码”:这阶段内陆省会开始拼“首位度”,成都、重庆搞起了放射性高速公路网、米字型高铁网,地铁也开始规划建设。大区机构、央企区域总部纷纷落地,产业也从传统制造转向电子信息、汽车等高端领域,彻底摆脱了“内陆城市”的刻板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看自贡的“沉沦之路”,简直是“内忧外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老本吃完,产业“塌了”:自贡的盐业本来就靠资源吃饭,随着海盐、湖盐的冲击,加上本地盐矿储量下降,“千年盐都”的资源优势没了;而建国后搞的化工、机械产业,因为没跟上技术革新,还是老一套的“高耗能、低附加值”模式,产品没人要,工厂要么倒闭要么搬迁。2005年,自贡工业总产值在四川的排名跌到第8位,被绵阳、德阳这些后起之秀赶超,彻底失去了“川南工业重镇”的地位。</p><p class="ql-block">2. 交通“被边缘化”,成了“盲区”:成渝搞高铁、高速的时候,线路都是以两座城市为核心向外辐射,自贡刚好卡在川南,没接入国家级交通大动脉。宜宾人想方设法把成贵高铁绕开自贡,人家成都到重庆、成都到贵阳的高铁都通了,自贡还在等“过路车”,招商引资的时候,企业一看交通不便,扭头就走,本地企业也没法向外拓展市场,陷入“交通不便→没人来→更穷”的恶性循环。</p><p class="ql-block">3. 人口和人才“留不住”:产业不行,就业机会就少,自贡的青壮年劳动力开始往成渝跑,毕竟成都的工资是自贡的2倍多,重庆的就业机会也多;而且自贡没什么像样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培养不出高端人才,外面的人才也不愿来,形成了“产业衰退→人才流失→转型乏力”的死循环。</p><p class="ql-block">4. 区域竞争“打不过”:川南其他城市也没闲着,泸州靠长江水运搞临港产业,宜宾靠白酒产业形成集群,内江借力成渝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个个都有“拳头产品”,而自贡的传统优势不断被稀释,区域话语权越来越弱,慢慢成了川南的“配角”,一条自泸大件路规划了二十年都未开工,逼得东锅出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阶段还有个对比特别明显:山西和自贡很像,都是靠能源起家,七八十年代太原还是华北重要城市,后来也因为产业僵化、资源枯竭掉队。自贡比山西更惨的是,它既没赶上沿海开放,也没搭上成渝的发展快车,成了“两头不靠”的尴尬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型城镇化期(2011-2025):成渝站上“第四极”,自贡的突围机会在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2011年至今,城镇化进入“新型化阶段”,国家明确了“两横三纵”的战略格局,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成了国家重点打造的区域,成渝彻底坐稳了“中国经济第四极”的位置,而自贡则在沉沦中,慢慢找到一些突围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先看成渝的“巅峰操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战略定位“天花板级”:从自贸区、跨境电商试验区,到国家级都市圈、要素市场化试点,成渝几乎没错过任何一个国家级政策试点;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规划》明确,要把成渝建成“全国影响力的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政策倾斜力度比内陆其他区域都大。</p><p class="ql-block">2. 硬实力“领跑中西部”:成渝是中西部唯二拥有双4F机场的城市(重庆璧山还在建一个),地铁里程都往800公里冲刺,比很多沿海城市都多;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形成规模,GDP总量稳居全国城市前十,成都的软件产业、重庆的新能源汽车,都成了全国标杆;大区机构、央企总部还在不断增加,资源聚集能力越来越强,形成了“强者恒强”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自贡,虽然和成渝的差距越来越大,但也没完全放弃,这些年也在找“出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现状还是“有点难”:2023年,自贡GDP才1700多亿元,不足成都的1/10、重庆的1/20,在四川21个市州中排第11位,昔日的“川南顶流”彻底沦为“中等水平”;盐业产能持续萎缩,化工产业因为环保压力面临整改,新兴产业培育缓慢,没什么拿得出手的龙头企业,人口还在持续外流,老龄化越来越严重。</p><p class="ql-block">2. 突围的“四个方向”,其实自贡已经在试了:</p><p class="ql-block">第一,“抱成渝大腿”,搞“产业配套”:成渝的电子信息、汽车产业那么强,需要很多零部件配套,自贡可以主动承接这些产业转移,搞精密制造、零部件加工。比如自贡的一些机械企业,现在已经开始给成都的汽车厂做配套,虽然利润不高,但能稳定订单,解决就业,总比坐吃山空强。</p><p class="ql-block">第二,“吃老本但换吃法”,搞“文旅融合”:“千年盐都”不是白叫的,自贡有燊海井、盐史馆这些独一无二的盐文化资源,还有恐龙化石、灯会这些特色IP。现在自贡灯会已经成了“网红打卡点”,每年吸引几百万游客,要是能把盐文化、恐龙文化、灯会文化整合起来,搞一条完整的文旅产业链,再对接成渝的周末游市场,绝对是个增长点。</p><p class="ql-block">第三,“补交通短板”,融入“川南城市群”:这些年自贡也通了高铁,比如川南城际铁路,自贡到成都、重庆只要1个多小时,到泸州、宜宾半小时以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完善市内交通,把高铁站和景区、产业园区连起来,让游客来得方便、企业物流顺畅;同时和川南其他城市抱团,搞“川南一体化”,共享资源、互补产业,别再单打独斗。</p><p class="ql-block">第四,“育新兴产业”,抓“细分赛道”:自贡没必要和成渝拼高端制造业,不如找一些细分赛道,比如新材料、节能环保、医疗器械这些。自贡有一定的化工基础,转型搞新材料有优势;而且自贡的劳动力成本比成渝低,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结合的产业,慢慢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成渝的“升”与自贡的“沉”,到底说明了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头看这四十多年,成渝的崛起和自贡的沉沦,其实都是中国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成渝为啥能成?第一,“天生自带优势”:重庆是直辖市,有行政权限和政策红利,还赶上了三峡工程;成都是省会,集聚了四川的优质资源,人口基数大、市场广阔。第二,“踩准每一个风口”:从西部大开发到成渝双城经济圈,国家每一次区域战略调整,成渝都能精准接住,政策红利越积越多。第三,“懂得抱团发展”:虽然成渝之前也有“明争暗斗”,但在国家战略面前,还是能联手打造经济圈,形成1+1&gt;2的效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自贡为啥会掉队?第一,解放思想不到位,特别是镀金型领导太多,更换频繁,城市发展思路保守。第二,“产业太单一,转型太慢”。一门心思靠盐业和传统化工,没跟上时代步伐,等想转型的时候,已经没了资金和人才。第三,“区位和交通没优势”。既不在国家级交通大动脉上,也没赶上早期政策倾斜,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第四,“人口和人才留不住”。产业不行导致就业机会少,人才外流又反过来制约产业转型,形成死循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但自贡也不是没机会,现在的关键是“别好高骛远,要精准定位”。不跟成渝比规模,就做成渝的“配套基地”;不跟宜宾、泸州比产业体量,就做川南的“文旅名片”;把自己的特色做透,把交通短板补齐,把区域合作搞活,慢慢就能走出低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中国的城市发展就是这样,就像隋唐大运河成就了洛阳、扬州,京杭大运河成就了北京、杭州,顶级国家战略总会造就一批成功的城市。成渝赶上了西部大开发和双城经济圈的风口,自然一路开挂;而自贡错过了几次关键转型期,才落到如今的境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未来十年,成渝会继续向“全国经济中心”冲刺,而自贡的出路,就在于能否抓住最后机会,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和川南城市群中,找到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位置。毕竟,城市发展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只要找对方向,慢一点也能上岸。你觉得自贡还有哪些突围的好办法?欢迎留言聊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