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致敬廖承儒烈士

观澜书院

<p class="ql-block">经查有此人。确实是七里茅坪杨家田的。</p><p class="ql-block">廖承儒,又名廖戌承。有老婆,新婚不久,就去当兵了。老婆一生未再嫁。曾领取国家抚恤。民政局应该有底子。无子女。但有侄孙后代。</p><p class="ql-block">你如果想联系。可以与该村的廖社龙(老村支书)联系15096179582</p> <p class="ql-block">根据现有史料整理,抗日烈士廖承儒(部分文献记载为“廖成儒”)的生平及事迹如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廖承儒(1908—1937),湖南郴州资兴市蓼江市杨家田村人,国民革命军第七十三军第七十七师第四六〇团第三营少校代营长,于1937年淞沪会战中壮烈殉国,年仅29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军事生涯与牺牲经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所属部队与战役</p><p class="ql-block">廖承儒所在的第七十七师隶属于第七十三军,该军以湖南籍官兵为主,是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之一,先后参与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七十七师奉命驰援淞沪战场,接防蕴藻浜罗店阵地。1937年9月30日,日军以飞机、大炮对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廖承儒率部坚守工事,与敌浴血奋战,最终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2. 牺牲地点与影响</p><p class="ql-block">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之一。廖承儒所在的第七十七师在罗店防线与日军反复拉锯,其修筑的野战工事在日军炮火下几乎全毁,官兵伤亡惨重。他的牺牲体现了中国军人在极端劣势条件下抵御外侮的英勇精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纪念与历史记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岳麓山抗战阵亡将士公墓</p><p class="ql-block">1946年,第七十三军军长韩浚在长沙岳麓山修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以纪念该军在十四年抗战中牺牲的数万官兵。廖承儒的名字镌刻于公墓内的第七十七师阵亡将士名录碑上,成为湖南籍抗战英烈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2. 民间寻亲与史料发掘</p><p class="ql-block">2015年,志愿者在岳麓山公墓发现廖承儒的碑刻记录,并发起寻亲行动。尽管名录碑上639个名字中仅有541个可清晰辨认,且找到亲人的仅4位,但这一发现为研究其生平提供了关键线索。</p><p class="ql-block">3. 地方史志与纪念设施</p><p class="ql-block">资兴市革命烈士陵园英名长廊镌刻了当地在册烈士的姓名,但目前公开资料未明确提及廖承儒的具体收录情况。不过,结合其籍贯及牺牲背景,可合理推测其英名应在纪念范围内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争议与补充说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姓名差异</p><p class="ql-block">部分文献(如抖音视频)记载为“廖成儒”,可能因方言发音或历史记录误差所致。从名字用字的常见性及第七十三军档案中的可能写法判断,“廖承儒”更符合历史真实。</p><p class="ql-block">2. 职务细节</p><p class="ql-block">部分资料称其为“少校营长”,部分则注明“少校代营长”。这一差异可能源于其牺牲时的实际职务状态(如临时代理营长),但均确认其少校军衔及第三营指挥官身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史料局限性与建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原始档案缺失</p><p class="ql-block">由于第七十三军抗战档案尚未完全公开,廖承儒的具体战斗细节(如牺牲当日的作战部署、部队伤亡数据等)仍难以完整还原。需进一步查阅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史编纂委员会档案或台湾地区留存的相关史料。</p><p class="ql-block">2. 地方史志补充</p><p class="ql-block">建议检索《资兴市志》(1999年版)及《郴州地区志》中的“人物志”或“军事志”章节,以确认地方官方对其事迹的记载。此外,资兴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可能保存有烈士名录及家属抚恤档案,可作为重要佐证 。</p><p class="ql-block">3. 家族与口述史挖掘</p><p class="ql-block">若能联系到廖承儒的后裔或蓼江镇杨家田村的族亲,或许可获取其早年经历、从军缘由等细节。民间口述史与地方记忆的结合,将有助于丰富对抗战英烈个体生命史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廖承儒作为湖南资兴籍抗战英烈的代表,其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浓缩了中国军人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家国情怀。尽管现存史料存在碎片化特征,但其名字与事迹通过公墓碑刻、民间寻亲及地方纪念设施得以延续,成为抗战历史叙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来随着档案开放与研究深入,期待更多关于这位少校营长的历史细节能够重见天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