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古老与现代之间——沙特行纪(一)

淡定

<p class="ql-block">  原行程去阿富汗,在迪拜办完签证,正要飞喀布尔时,阿富汗全境断通信,所有航班停止,遂改道距离近又签证便利的沙特。其实原本就想去沙特,因人数不够未成团,调整到阿富汗,谁料兜兜转转竟还是沙特,于是在短短几日内领略了古老和现代的沙特,缘分。</p><p class="ql-block"> 阿拉伯半岛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东濒波斯湾,西临红海,国土面积40%是沙漠,可耕作面积只有1.2%,其石油含量占世界第二(占出口额90%)天然气含量亚洲第二。油田基本都在波斯湾,通过东海岸港口运往世界各地;西边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是一条“黄金水道”;在其西北部,还有一条古老被湮没的“熏香之路”—-公元前3世纪纳巴泰人开辟,始于南阿拉伯半岛东端,至西奈半岛北端,最终由地中海东岸港口转运至欧洲。中世纪,熏香之路比丝绸之路影响更为久远,乳香等香料价超黄金。那些航海家、探险家主要就是寻找、开辟香料运输航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沙特西北部欧拉(Alula)地区是千年历史文化遗产地,其中黑格拉是沙特首个世遗。这里曾是香薰之路、丝绸之路的交叉节点之一,是近来沙特重点开发的文旅地标,2020年开始对国际开放。</p><p class="ql-block"> 德丹遗址。曾是德丹王国(公元前9世纪末8世纪初)、利哈亚尼王国(公元前5–2世纪)首都(早于纳巴泰人)。乳香贸易使之成为公元前1000年阿拉伯北部最发达城市,公元65年被纳巴泰人征服,公元106年被罗马人占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欧拉地区板块活动形成的火山地貌、玄武岩台、砂岩地块使这地区成为集水盆地,形成沙漠绿洲,使人类生活得以延续,这里曾经有过许多的动植物,从岩画看有些是已经消失在这地区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  仍在进行中的城市遗址发掘。</p> <p class="ql-block">  遗址中发掘的文物。</p> <p class="ql-block">  狮子及幼崽。</p> <p class="ql-block">  遗址中寺庙外的砂岩水盆(高出地面),建于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一世纪之间,可容纳27000升水,内有石阶梯可达底,外部刻有多种文字铭文,水源来自雨水和边上水井(较矮的)。达旦人还开发了暗渠系统(利哈亚尼时代),水从高处山谷往下流灌溉农田。</p> <p class="ql-block">  遗址中包括寺庙、防御系统、农居地等。</p> <p class="ql-block">  德丹东面红砂岩峭壁上有十几座被凿刻出来的古墓,其中最著名的是“狮子陵墓”,即墓室上方雕刻着狮子图案(太远,照片中看不太清)。</p> <p class="ql-block">  矩形洞即墓穴,左起第五是狮子陵墓,狮子雕塑达3米,此在阿拉伯半岛北部很罕见,考古学家推断应为皇室成员。</p> <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中复制的狮子陵墓。</p> <p class="ql-block">  伊克玛山谷“露天图书馆”,岩石上几百处铭文来自公元前一千年后期,各种古老文字记录了德丹王国和利哈亚尼王国历史。202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p> <p class="ql-block">  除了铭文还有反映生活的岩画。</p> <p class="ql-block">  游客中心展出的红砂岩小雕件,游客也可以动手在小块红砂岩上雕刻并带走。</p> <p class="ql-block">  红砂岩很脆,想着把凿痕加深点,一不留神就断成两截。</p> <p class="ql-block">  纳巴泰人是公元前一千纪(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一年)中期约旦沙漠游牧部落之一,公元前二世纪形成聚居文明,建都约旦佩特拉,沙特黑格拉是纳巴泰南部主要城市,是连接阿拉伯南部与埃及、地中海贸易路线上的重镇,尤其公元106年罗马吞并纳巴泰王国后,黑格拉是罗马帝国在阿拉伯南端的前哨,重要贸易中心。鼎盛时期(公元前100年—-公元300年)纳巴泰人几乎完全控制了香料贸易,掌控了阿拉伯南部出发的香料之路、丝绸之路(庞大的驼队)及红海海上贸易路线,非常富有。和佩特拉一样,当红海海上贸易发展后,这条沙漠中的商路逐渐被遗弃,慢慢被湮没在沙砾之中。考古发现,黑格拉保留了较好的纳巴泰文明。</p><p class="ql-block"> 黑格拉立石山,为黑格拉最高点,是纳巴泰人圣地,内有铭文、寺庙、神殿、祭坛等。</p> <p class="ql-block">  通过“蛇道”进入黑格拉考古遗址中心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  “蛇道”中岩石凿刻的宴会场所,也是会议厅。被称为“迪万”。</p> <p class="ql-block">  岩壁上凿刻着壁龛和铭文。</p> <p class="ql-block">  壁龛。纳巴泰人信奉自然景观和一些神灵形象。</p> <p class="ql-block">  铭文,纳巴泰铭文使用阿拉米文字书写,现研究认为,阿拉伯文字来源于纳巴泰文。除了岩刻文字外,纳巴泰文明留下的文字记载非常少,所以纳巴泰文明起始和消失也算是至今未解的谜。</p> <p class="ql-block">  居住区遗迹。</p> <p class="ql-block">  黑格拉保留最为完好的当推墓葬群,从中可窥纳巴泰文明。在岩壁上凿出的100多座墓穴,其中九十多座墓门上方有装饰和铭文,这些墓门揭示了纳巴泰社会文化的一角,也述说了与其他文明之间的联系(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等)。(一眼见墓穴就想到约旦佩特拉,果然这里离佩特拉很近,同为纳巴泰人所为)。</p> <p class="ql-block">  墓门上方有神灵符号、植物图案雕刻,铭文包括年代、委托人、保持墓穴耐久性法规及违反法规的处罚等等。</p> <p class="ql-block">  墓室中安放遗体的石槽,遗体在此风干后再包裹另埋。有游客问导游,这么窄的石槽安得下吗?导游笑着说,我这样的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  黑格拉最为著名的库扎之子利哈尼亚之墓,从岩石上方往下雕凿,尽管未完工,也是地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中库扎之子复制件。</p> <p class="ql-block">  国家博物馆展品。</p> <p class="ql-block">  特殊的地貌形成欧拉地区千姿百态的岩石——大象岩。</p> <p class="ql-block">  为了使这地貌特征表现得更为张扬,在欧拉沙漠中冒出了一座现代化的音乐厅——马亚拉音乐厅,9740平米镜面覆盖的建筑像海市蜃楼般矗立于沙漠之中,不论建筑本身的技术含量,仅置身其间,实景与镜面反射形成的世界让人不辩真假便令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中间那块是音乐厅映照出来的沙漠,周边是沙漠实景。</p> <p class="ql-block">  一个转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