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旅顺博物馆(7)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清白”铜镜》,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旅顺口区开发区。</p><p class="ql-block"> “清白”铜镜是汉代流行的铭文镜类型,尤其以海昏侯刘贺墓出土的“日光-清白”铭文镜为代表‌。其铭文内容多与廉政、修身等传统文化价值观相关,例如“正其衣冠,尊其瞻视”“明明德心,唯我于耳”等,旨在通过照镜自省,勉励人们保持道德光明‌。</p><p class="ql-block"> 汉代“清白”铜镜的铭文常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铭文与鸟兽纹并列,外区则环绕连弧纹带。例如海昏侯墓出土的铜镜内区铭文为八字,外区铭文为“清白”字样,形式特殊‌。这类铜镜体薄、平边、圆纽,纹饰丰富,是汉代铜镜工艺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清白”铭文不仅表达忠君爱国之情,更蕴含廉政思想。如清代方印“简可助联,勤可捕捉”即受此影响,强调节俭与勤奋的修身之道‌。铜镜作为“鉴”的演变,从俯视水镜到平视铜镜,象征人们对自我审视的深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节颈罐》,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旅顺口区北海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奁》,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旅顺口区北海镇。</p><p class="ql-block"> 西汉彩绘陶奁的色彩调配主要依赖矿物颜料,以黑色、红色、白色、黄色、青色等为基础色,通过调和或稀释产生复色。</p><p class="ql-block"> 黑色‌:通常由矿物颜料制成,成分稳定,多用于勾勒轮廓和造型塑造,在汉墓壁画中常见。</p><p class="ql-block"> 红色‌:常与黑色搭配形成对比,多用于主体花纹或装饰,例如漆器的朱红底色。</p><p class="ql-block"> 青色‌:包含蓝色和绿色,但汉代未严格区分蓝色与绿色,统一以青色概括,可能使用孔雀石等矿物颜料。 ‌</p><p class="ql-block"> 西汉彩绘陶器多采用轮制工艺制作,先烧制素胎再施釉彩绘。例如酱釉绿彩云纹陶奁,其绿色云纹直接用绿色矿物颜料绘制,与酱色釉面结合形成复合装饰效果。</p><p class="ql-block"> 颜料来源受地域限制,如西安地区可能使用蒙脱石基料混合树脂或焦煤类物质调配黑色,而河南地区则可能采用本地天然矿物(如赤铁矿、蓝铜矿)直接研磨使用。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奁》,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兽形灰陶插座》,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甘井子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鸭鸮陶壶》,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灰陶博山炉》,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左是《陶磨》,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p class="ql-block"> 图中右是《陶鼎》,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灯》,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 ,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鼎》,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熏炉》,东汉(公元25~公元220年),甘井子区营城子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魁》,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p class="ql-block"> 陶魁是一种古代饮食器具,‌主要用于盛放羹汤、粥类食物或液体食物‌,流行于周秦汉晋时期,并在汉代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壶》,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耳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彩绘陶盒》,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洗》,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旅顺口区北海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洗》,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旅顺口区北海镇。</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杅(yu)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旅顺口区铁山街道。‌</p><p class="ql-block"> 铜杅是汉代常见的洗浴器具,主要用于洗头、洗脸、洗手和洗脚‌,兼具实用与装饰功能。</p><p class="ql-block"> 铜杅与铜洗的区别是:</p><p class="ql-block"> 铜杅:主要用于洗头、洗脸、洗手等日常清洁,口径较小(20~40厘米),功能更专一。铜杅多为浅腹器型,无提手或装饰较少,注重实用性 。</p><p class="ql-block"> 铜洗:功能更广泛,可盛水用于洗手、洗脸、洗脚等,口径较大,类似现代脸盆 。铜洗常见折沿设计,部分有提手(如铺首耳),装饰更丰富(如双鱼纹、铭文)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鐎(jiao)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瓦房店市元台镇。</p><p class="ql-block"> 铜鐎是汉晋时期流行的铜制盆形炊器,下有三足并附长柄,兼具温煮食物与军中巡更功能。其形制与刁斗相似,在军队中用于昼炊夜警。</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铜銗镂(hou lou)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旅顺口区开发区。</p><p class="ql-block"> 铜銗镂是西汉时期典型的青铜复合结构盛酒器具,以其高束颈、圆鼓腹、提梁及盖顶山形装饰(岖嵝状)为特征,主要用于盛装酒类或祭祀用酒</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货泉》, 新莽(公元9~公元23年),瓦房店市元台镇。</p><p class="ql-block"> 货泉是新朝王莽政权于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铸造的货币,流通至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该钱以青铜为主,偶见铁质及铜夹铁材质,钱文采用悬针篆体,泉中竖笔断开,常见传形、合背、星纹等近百种版别,直径多为2.2~2.4厘米,重2.8~3.6克,传世数量较多。与货布并行流通时,因每枚货布值货泉25枚的比值设计加剧经济动荡。其铸造采用叠铸工艺,钱范结构独特,制作精良,有“钱绝”之首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马蹄金(复制)》,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普兰店市花儿山村。</p><p class="ql-block"> 马蹄金,西汉时期称量货币,正面为椭圆形,底面呈圆形,内凹,中空,状如马蹄。由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协祥瑞而制。马蹄金一般重250克左右,相当于汉代的一斤,也就是半斤。</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铁钁(jue)》,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旅顺口区开发区。</p><p class="ql-block"> 铁钁是中国古代一种铁质农具,主要用于土地开垦和除草,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晚期,并在金代等时期广泛使用,形制上呈现扁平楔状结构,刃部宽度普遍在8~12厘米之间,通过脱碳退火铸造工艺提升韧性。‌</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1世纪,中原地区进入青铜时代,而生活于大连地区的部族居民仍以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这一时期陶器生产较为发达,彩绘陶是其杰出代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青铜曲刃短剑是分布辽宁、河北北部,吉林南部的一种青铜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秦汉时期,政治上的统一.为大连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开拓了局面。</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陶盆》,公元前11世纪,甘井子区大连湾街道。</p> <p class="ql-block">  旅顺博物馆举办的“梦里繁华——孙温、孙允谟的红楼情缘”展览,结合《红楼梦》画册、数字体验和手工艺活动,展现清代画家孙温、孙允谟的绘画艺术与红楼文化。此次展览共展出了孙温、孙允谟合作完成的230幅《红楼梦》绢本工笔彩绘连环画,对应120回“程高本”小说情节,构图精美、规模宏大,被红学家周汝昌誉为“红楼瑰宝”。</p><p class="ql-block"> 通过馆藏书画、陶瓷、珐琅等文物,从园林艺术、室内陈设、人物服饰等角度展示贾府奢华生活 ‌。</p> <p class="ql-block">  小说《红楼梦》以宝、黛、钗的情感故事为主线,在如梦似幻间,描绘了一部既宏大又精微的社会生活画卷,成为深受读者和画家喜爱的重要绘画题材。清代晚期,受《红楼梦》题材绘画创作风潮的影响,河北丰润画家孙温和孙允谟在深刻理解小说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并借鉴西方画法,以工笔重彩精心绘制了120回的全本《红楼梦》画册。通过这套画册,我们可以领略画家如何选取情节并以严谨的构思和细腻的笔墨讲述精彩的红楼故事。</p><p class="ql-block"> 今年适值曹雪芹诞辰310周年,旅顺博物馆从画册中选取100幅画面,辅以书画、陶瓷、珐琅、服饰等相关文物和资料,从多个角度反映《红楼梦》中贾府的奢华,并展示画家孙温和孙允谟的高超技艺。愿大家在图画中游目骋怀,与画中人物神游话,一起解读这套美轮美奂的绘本红楼,一起感受“梦”里繁华。</p> <p class="ql-block">  第一单元《芳园奇境 》。</p><p class="ql-block"> 孙温和孙允谟采用我国传统的青绿山水画和界画法,并参用西方的焦点透视和明暗法来呈现红楼故事上演的舞台环境,虽然不画阴影,但建筑立体感和室内纵深感强烈。最受关注的大观园,堪称江南园林的典范,建筑精巧,水木清华。画家在忠于原著情节的基础上细心剪裁,雕梁画栋,锦帐翠幄,奇石假山、葱郁的花木和各式器皿陈设等,在画家笔下一一浮现,营造出一个清幽雅致的富家园林。</p> <p class="ql-block">  孙温与孙允谟是清代冀东地区著名画家,合作完成了《全本红楼梦》画册,现藏于旅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孙温(1818~1891):字润斋,擅长人物、山水、花卉及楼台亭阁,吸收西洋绘画技法。</p><p class="ql-block"> 孙允谟(1853~1937):字鹭波,号小州,清末冀东画家,与孙温为伯侄关系。</p> <p class="ql-block">  《全本红楼梦》画册创作于1867年至1903年(历时36年),共24册230幅,描绘人物逾3000个。</p><p class="ql-block"> 孙温笔法工细、色彩青绿;孙允谟笔法粗犷、色彩偏赫黄。 ‌</p> <p class="ql-block">  该画展完全按照《红楼梦》小说章节的顺序展出,欣赏画展的过程仿佛重读红楼小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清 代王云创作的《休园图》卷 ,绢本设色纵54厘米,横1295厘米,题识:康熙乙未六月至庚子清和图成,清</p><p class="ql-block">痴老人王云。印章:王云之印(白文方印)、汉藻(朱文方印)。</p><p class="ql-block"> 王云(1652~?),字汉藻,号清痴,江苏高邮人,是扬州本地园林界画的代表画家。楼台、人物近似仇英,康熙时驰名江、淮。</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清代袁江创作的《醉归图》轴,绢本设色,纵115.3厘米,横59.5厘米。题识:庚辰新夏邗上袁江画,印章:袁江(白文方印)、文涛(朱文方印)。</p><p class="ql-block"> 袁江(1671~1746),字文涛,晚年号岫泉,江都(今扬州)人,其界画在画坛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长柄方格规矩镜》,明代。</p><p class="ql-block"> 规矩镜也称TLV镜,为古代铜镜。镜纽较大,多作半球形,纽座外有方栏,实为古代六博局纹,今正。铜镜总体外形为圆形。始见于西汉。 武帝、王莽时期最为流行。因镜纹有规则的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在这类铜镜上,一般都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图案作装饰,所以称为规矩四神镜。这时期在镜缘上有着复杂的装饰,常见的有锯齿纹、卷云纹或卷草纹等。方座纽,八乳丁。由于方与圆的对比,形成了一个优美的图案结构。</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镂空花盆拖》,清代。</p> <p class="ql-block">  园林是传统文人于人境中求自然之趣的隐逸空以亭榭花木为胜。界画借助界尺引线作画,是传统绘画中专门用以表现园林中亭台楼阁的独特画法,以工整写实著称,古人称其“折算无亏”、“深远透空”间,兼具精确性与艺术性。宋代徽宗画院分六科考录画家,其中“屋木”一科,即指界画。王云《休园图》和袁江《醉归图》中如“括弦挺刃”的建筑线条,复杂的建筑构件,反映了界画的谨严精巧,而花木葱笼,使画面尤显蕴藉幽雅。画中人物或等待琴童,或瞩目醉客,营造出一种有趣的情境。东晋顾恺之指出:“台榭,一定器耳,难工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在宋元文人画兴起后,界画被目为“匠气”而日渐衰落。清代,界画因其精微壮丽的装饰趣味而受到上层统治者青睐。孙温受到清代前期宫廷绘画影响,不仅界画工整,而且明显借鉴了西方焦点透视的画法。</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清代冷枚创作的《探梅图》轴,绢本设色,纵94.6厘米,横50.8厘米,题识:金门画史冷枚画。</p><p class="ql-block"> 冷枚(1669~1742),字吉臣,号金门画史,山东胶州人,焦秉贞弟子。清代宫廷画家,尤精仕女。所画人物工丽妍雅,笔墨洁净,色彩韶秀,其画法兼工带写,点缀屋宇器皿,笔极精细,亦生动有致。</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清代费丹旭创作的《探梅仕女图》轴,绢本设色,纵137.8厘米,横33.5厘米,题识:翠羽声中春梦残,扑襟香雪影珊珊。可知一样梅花骨,不畏东风料峭寒。癸卯初冬画于别下斋,应荻庄二兄大人之教,晓楼弟丹旭。印章:费丹旭印(白文方印)、子苕(朱文方印)。</p><p class="ql-block"> 费丹旭(1802~1850),字子苕,号晓楼,别号环溪生、环渚生等,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画人物用线松秀,设色轻淡,布局虚实相生,藏露得宜,笔下的仕女形象秀美,婀娜多姿。</p> <p class="ql-block">  局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嵌珐琅兽面纹出戟方觚》,清代。</p> <p class="ql-block">  曹雪芹博学多识,了解许多花木的质性与文化内涵。他在小说《红楼梦》前80回中,平均每回提到约11种植物,并在多个场合以花喻人,暗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孙温、孙允谟绘《红楼梦》画册中,画家以写实的笔墨描绘了海棠、芭蕉、梧桐、桂花等二十余种花木,贴合原著内涵。小说和画册描绘的动物都比较少,但这些小动物在情节中也起到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青花绣墩》,清代。</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米白暗花罗钉绫绣折枝牡丹纹扇套》,清代。</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填漆戗金云龙纹攒盒》,清代。</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剔犀长方盘》,清代。</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红缎地打籽绣荷花童子如意云肩》,清代。</p> <p class="ql-block">  图中是《缎地打籽绣花蝶纹云肩》,清代。</p> <p class="ql-block">  展厅。</p> <p class="ql-block">  旅顺博物馆的藏品之丰富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是一次非常过瘾的博物馆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