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同游恩施州文化中心:穿越时空的武陵文明之旅

白水泉

<p class="ql-block">今日立冬,细雨如丝,轻拂着恩施州文化中心的飞檐翘角。我与老妻携两孙缓步而入,一场穿越时空的文明之旅就此启程。菊花在廊下绽放,斑斓如画,映衬着我们心中对历史的敬意与温情。祖孙四人,踏着岁月的回响,在这片土地的记忆长河中,缓缓溯流而上。</p> <p class="ql-block">步入核心展陈《武陵足音》,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远古探源”展区攫住。一具“建始人”化石复制品静卧于光晕之中,仿佛仍带着远古大地的呼吸。生活场景的复原栩栩如生——篝火旁敲击石器的身影,洞穴内围坐取暖的轮廓,旧石器的粗犷与新石器陶器的温润并列陈列,无声诉说着人类文明最初的火光。孩子们这里看看那里瞧瞧,眼中闪烁着好奇的星芒,频频发问:“他们也像我们一样吃饭睡觉吗?”那稚嫩的声音,恰似远古回声的现代应答。</p> <p class="ql-block">“你奶奶年轻时也在陶瓷厂工作,请她说说饭碗的制作过程吧!”来到陶器作坊,我告诉孙子。他俩看得非常仔细,好像要找到奶奶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转至“巴风土韵”展区,一股雄浑之气扑面而来。虎钮錞于上,猛虎昂首咆哮,青铜的冷光映出巴人尚武的魂魄;巴氏剑寒芒隐现,似仍可划破千年前的战云;青铜钲古朴庄重,仿佛余音未绝,缭绕着远去的礼乐之音。我轻声告诉孙子:“这虎纹,是巴人的图腾,是他们勇毅精神的象征。”孩子们屏息凝视,仿佛看见那支曾驰骋武陵的古老部族,在山河间留下不灭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崖壑烽烟”展区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史卷,勾勒出秦汉以降的千年风云。陶罐瓷瓶静立展柜,釉色温润,映照着不同时代的生活气息;铜镜上的缠枝纹依旧清晰,照见古人对美的执着;土司制度的文物无声陈列,诉说着恩施作为西南要冲的厚重地位。孩子们俯身细观,比较着唐三彩的绚丽与宋瓷的素雅,历史的脉络在他们眼中渐渐清晰,如溪流汇成江河。</p> <p class="ql-block">“民族风华”展区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瞬间点亮了孩子们的眼眸。吊脚楼模型依山而建,飞檐翘角,木构精巧,孙子趴在围栏上,数着屋梁间的榫卯,惊叹于土家人的智慧。西兰卡普织锦流光溢彩,苗族银饰叮咚似有声,民族服饰上的刺绣细密如诗,讲述着山川与生活的深情。婚嫁场景热闹重现,女儿会的欢歌仿佛在耳畔回响,傩戏面具神秘低语,揭开信仰与仪式的面纱——这一刻,多元文化如花绽放,沁入童心。</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名人”馆,明代抗倭英雄田九峰的事迹如炬火般照亮了我们的心。展板上的文字铿锵有力,实物遗存庄严肃穆。我轻抚孙子的肩头:“他为国御敌,是这片土地的脊梁。”孩子们肃然伫立,眼中少了几分嬉笑,多了几分敬仰。英雄的故事,不只属于过去,更在血脉中悄然传承。</p> <p class="ql-block">“爷爷童年时看露天电影,简直人山人海,哪像现在,几个人甚至一个人也可以舒适的看一场电影。”</p> <p class="ql-block">“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就是这些革命烈士用鲜血和头颅换来的,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p> <p class="ql-block">孙子们用心看,细细领悟。</p> <p class="ql-block">除《武陵足音》外,《恩施记忆》专题展亦令人动容。革命文物泛着岁月的光泽,黑白照片中先辈目光坚定,文献字句如炬,照亮了近现代恩施的红色征程。孩子们在展墙前久久驻足,低声念着烈士的名字,仿佛听见了历史深处的呐喊。而《生态恩施》展则带我们步入自然的秘境——喀斯特地貌奇峰林立,中华鬣羚跃然欲出,珙桐如白鸽栖枝。这片“华中药库”“鄂西林海”的壮美,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守护山河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一日之行,步履虽倦,心却丰盈。孩子们在欢笑中触摸历史,在惊叹中感知文化,而我亦在祖孙共游的温情里,重拾对故土的深情。这场穿越时空的武陵文明之旅,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血脉的共鸣、心灵的涤荡。它将如一枚温润的印记,深嵌在我们三代人的记忆深处,历久弥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