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北京秋天非常短暂,又到了寻秋赏红叶的季节。2025年11月4日前去颐和园后溪河走走看看……</b></h1> <b> 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前身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始建的清漪园,1888年重建后改称“颐和园”。全园占地约3.009平方公里(世界文化遗产区面积2.97平方公里),水面占四分之三,现存宫殿园林古建7万平方米。其以杭州西湖为蓝本,融合江南园林设计手法,是皇家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b><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 <b>颐和园后溪河,也叫后湖,位于万寿山北边,位置比较偏僻。一般外地游客,基本不太可能知道这地方。当然,很多只去过颐和园一两次的北京人,也不知道它的所在。只有那些长期泡在颐和园的人,才知道颐和园后溪河。</b></div><div><b> 后溪河两山夹一水的景色,与西堤两水夹一堤的景色,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后溪河实现了水抱山,山包水的景观格局。绿水青山,山灵水秀,极具山穷水复、柳暗花明之趣,与西堤视野开阔,两边观湖的景观,形成鲜明反差,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清幽静谧水景。</b></div><div><b> 后山后湖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景色幽邃;极富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与前山的华美艳丽看,形成鲜明对比……</b></div></div> <h3><b>▼从北宫门进园发现苏州街正在维修,未作停留向西行走……</b></h3> <b>▼行至平桥沿河的南岸去欣赏后溪河的秋景……</b><h3><b> 颐和园后溪河是位于万寿山北麓的人工河道,以“曲溪通幽”为特色,秋季层林尽染为最佳观赏期,与前山昆明湖的开阔形成鲜明对比。</b></h3> <b>▼网红打卡</b><div><b> 近年因秋季色彩绚烂成为热门景点,游船往返苏州街与昆明湖,动静结合,吸引大量摄影爱好者……</b></div> <b>▼后湖</b><div><b> 又名后溪河,位于颐和园最北部,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山麓。这条河完全由人工挖掘而成,全长1000米。挖出的土全部堆积在河北岸,筑土成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万寿山相配合,形成两山夹一水的格局。万寿山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岛山。</b><div><b> 在挖掘时宽窄相间,人工收窄了几处陡峭的峡口,使原来平静的河水有了缓急变化,增加了美感,这样,这条河就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六个小湖,极具江南风情……</b></div><div><b><br></b><div><b> 这里是第一个小湖,后溪河西端在界湖桥连接昆明湖。然后由半壁桥起始,过平桥后水面变宽,形成第一个湖</b></div></div></div> <b>▼“阳光从树叶间隙洒下,橙红色的树叶倒映在翠绿的湖水上,这就是北京最美的秋天了吧。”这处“最美的秋天”就是近来新晋热门景点——颐和园后溪河。这后溪河的美,是颐和园几代园林技师接力建设的……</b> <b>▼绮望轩建筑群遗址,位于后溪河南侧的山崖上,临水设有码头……</b> <b>▼后溪河基本与后山平行,横跨东西。南岸紧靠万寿山的后山山坡,北岸临近北宫墙,特意在墙前堆叠假山,基本上把墙给遮住了,同时又形成了“两山夹一水,脉脉流不尽”的完美效果……</b> <b>▼沿着4米多高的两侧磴道登上高大的台基,在此向北可俯瞰河面,具有开阔的视野……</b> <b>▼此处又是一个摄影网红打卡地……</b> <b>▼河道在绮望轩码头与看云起时夹持收窄,隘口水面宽约5米。随后放宽河面,形成第二个小湖……</b><div><b> 后溪河将继续向东进入苏州街区域,从三孔石桥下流过。</b></div> <b>▼在清可轩遗址处休息片刻……</b> <b>▼向东行走过寅辉城关下陡坡至湖边……</b> <b>▼后溪河出苏州街以后,河面再度放宽,形成第三个湖面……</b> <b>▼还是一个摄影网红打卡地……</b> <b>▼在澹宁堂后再度成湖,此处称为“溪烟岚雾”,是后溪河第四个小湖……</b> <b>▼澹宁堂</b><div><b> 始建于乾隆年间,是后湖重要的点景建筑,依山傍水,宁静清幽。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未予恢复。一九九六年经多方论证,国家批准,在原址上照原样复建,用以陈列颐和园藏明清宫廷家具珍品……</b></div> <b>▼后溪河流经益寿堂后桥,在眺远斋前形成第五个湖面,因其形似蝙蝠,称为蝠式河……</b> <b>▼随后,后溪河水随后流经清琴峡进入霁清轩;通过玉琴峡流入谐趣园,最后在谐趣园内汇成第六个湖面……</b> <b>▼颐和园谐趣园<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是颐和园内最具江南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以精巧布局和诗画意境著称。<br data-filtered="filtered"> 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光绪十九年(1893年)按嘉庆时期原貌重建……</b> <b>▼涵远堂北侧的彩林……</b> <h3><b>▼霁清轩</b></h3><h3><b> 始建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原为惠山园北部庭院,1811年嘉庆将其独立成院,与谐趣园相连。历经英法联军焚毁、光绪重建,民国时期曾被北平市政府征用,2018年完成修缮后首次对公众开放<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span></b></h3><h3><div><b><br data-filtered="filtered"></b></div></h3> <b>▼此地幽静是拍摄艺术照网红打卡地……</b> <b> 11月初颐和园后溪河景区层林尽染,进入一年中最富诗意的时节。步入后溪河景区,仿佛瞬间从皇家园林的恢宏步入了一座静谧的江南山谷。这里山石叠嶂,林木蓊郁,白蜡、水杉、元宝枫、小叶朴等纷纷变色,赭红、明黄、橙金的叶片交织错落,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之中,形成一条流光溢彩的“秋水长廊”,整个后溪河呈现渐变的色彩,观赏期可持续至十一月中旬……</b> <h1><b>摄影:王力 邱人惠<br data-filtered="filtered"><br data-filtered="filtered">制作:王力</b><br data-filtered="filtered"></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