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29号上午,我再次到徐州市大屯矿区第二中学图书馆走走,看看,和管理员程一中老师聊聊学校里的藏书。程老师热情如故地带着我在图书馆二楼转转,看看,他给我介绍了一些书目。我忘了带手机,我请他拍些图书馆里的存书照片,微信上转发给我,他还是热情地说道,“拍的照片会马上转发给你的。”我表示感谢。</p><p class="ql-block">这所中学的图书馆独立于一号教学楼东南侧,共三层楼。二楼是主要的藏书室,程老师在此办公。</p><p class="ql-block">早上七点多钟,程老师就到岗了,他是这个学校上午来得最早的老师。我有时候出校门吃早饭去,往往能遇到推着电动车上班的程老师。可能是习惯了早睡早起早上班的作息时间了吧,反正他上班挺早的,除了门卫室的老刘和老张,清晨就到校的老师,恐怕不多吧。程老师是这个学校里上班最早的人。两个门卫师傅不是编制内的人,他们是保安公司聘用的门卫人员。</p><p class="ql-block">程老师领着我,给我介绍二楼阅览室的藏书。他把他的手机给我,让我自己拍书本的照片。他说这样的话,你想拍什么书就拍什么书目。在他指点下,我在一排排书架下走走,看看,听着他的介绍,拍着图书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就是这层楼的阅览室,图书量就很大。这个学校的图书馆有两万多本书籍,除了同样的书籍有好几本以外,如果想读完这里的全部书籍,恐怕得用上几年级时间吧。博览群书,关键是有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图书馆看书,借回来阅读,问题不大,可想看它个几百部甚至一千多部书,费时太多,没个几年时间,难以真正做到博览群书的。要学富五车,更不容易做到的。看书,不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随意瞅瞅,那是快捷方式,短平快,泛泛而谈,蜻蜓点水,起不到多少作用的。专家学者花了多年的时间和精力著书立说,我们用几个月的时间细细阅读其著作,还能有多大的困难,还不能通过认认真真的阅读,向专家学者学习到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吗?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古人的话,是经验之谈,也可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争取学有所成的。</p><p class="ql-block">在阅览室里,我似乎进入了书籍的大观园。我一排排书地看着,程老师介绍着一排排的藏书。《名家讲科普》,《智慧的种子》,《聆听大自然的呼吸》,《华罗庚金杯数学竞赛》,这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书,我这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文科生看得太少了,我偏爱历史,文学,艺术方面的读物,“偏科”啦。有人说,作者最好是知识面宽广者,局限于历史,文学方面的知识,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掌握得太少,也难以写出涉及到科学技术方面知识的佳作。再说,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都有利于催化写作的认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也有利于激发写作的灵感。有人说,作家应该是 “杂家”。此话有理。阅读《红楼梦》,会深深地佩服作家曹雪芹,他创作的《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写到了诗词歌赋楹联戏曲等文学艺术性极高的内容,也写了佛教,道教,中医中药,园林建筑,打麻将打纸牌,精制特色菜等方面的内容。有人通过《红楼梦》中的描述,做出了特色菜品。有人通过小说中的描写内容泡制了治疗肺病的中草药,还真有点疗效哩。北京的大观园,上海的大观园都是根据原著中的描写设计建造的。河北省正定县的“宁荣街”,“宁国府”,“荣国府”也是根据《红楼梦》中的描述兴建的,1987年拍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前据原著兴建了仿古街道和府第,促进了电视剧的成功拍摄与正定县城的文旅事业的发展。很多作者,作家都是学识渊博的“多面手”,是具有多门类学科知识的“杂家”。所以,我有空的时候也要“补习”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p><p class="ql-block">《徐志摩》,《巨人传》,《孙中山全传》,《陈布雷大传》,《红色歌曲精选》,《恽代英》,《宋美龄大传》,《我所知道的杨虎城》,《说岳全传》,《木兰女传奇》,《飘》,《西游记》,《红楼梦》,《新概念英语》系列丛书,《英语听力》系列丛书,《趣味化学》,《天文奇观》,《世界地理》,《班主任谈心术》,《看透学生的心理》,《古代天山历史地理学研究》等书籍,令人目不暇接,真个是林林总总,各种各样的书本一小时内都看不过来哟。</p><p class="ql-block">历史地理学,把史地结合起来研究的学问,比单学历史或者地理的学习效果要好些。人们在学历史知识时可能不太在意有关的地理知识,反之亦然。我以后有空的时候,要把史地知识一道兼收并蓄地学习。</p><p class="ql-block">《写景写作指导》,《行动写作指导》,《心理活动写作指导》,《人物语言写作指导》,《状物写作指导》等书本,对于提高我的写作水平肯定有效的,我得安排好时间去看看这些书,做些学习笔记。</p><p class="ql-block">今年九月底至今,我走访了三次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每一次都有感想。如今,图书馆门前冷落鞍马稀了,很少有人去图书馆了。手机,电脑,电视机的普及,让人们不想,不必,不愿再问津图书馆及其阅览室啦。我去了三次这个学校的图书馆,形单影只,当时,图书馆里仅程老师和我两个人。前两天去了县城里的一个图书馆,读者和借阅者也不超过七个人。时代不同了,人们对于读书的态度也不同了,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不同了。很多人忙于工作,生活,有些人看重的不再是书报杂志,文学刊物,文化著作,知识读本,他们关心,关注,重视,与别人比什么,不用多说啦。</p><p class="ql-block">各有其爱,各有其志趣,各说各的话,各做各的事,各走各的路。读书的人,不读书的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兴趣,目的,习惯,生态,这完全是正常现象。去不去图书馆,看不看书报,随便吧,随意吧。朋友,你说是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