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分二厘银币铜制样币考述

国民一员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清代机制币发展史上,银币的铜制试铸样币因承载着币模校验、工艺测试等核心功能,且铸量稀少、存世珍罕,向来是钱币收藏与研究领域的“皇冠明珠”。其中,清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分二厘银币铜制样币,以其精湛的打制工艺、完美的品相状态与极度稀缺的存世量,成为晚清地方造币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珍品,堪称见证云南近代币制转型的实物瑰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晚清云南机制银币的兴起与铜制样币的成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后期,随着鸦片贸易的扩张与边疆贸易的频繁,外来银币大量涌入中国西南地区,对云南本土货币体系造成强烈冲击。同时,清政府在太平天国运动后财政枯竭,亟需通过币制改革盘活地方经济,机制银币因其成色稳定、形制规范的优势,成为币制革新的核心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光绪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批准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局铸造“光绪元宝”银币,开启了中国近代机制银币的先河。云南紧随其后,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正式设立云南造币厂(初名“云南银元局”),选址昆明,开启了本地机制银币的铸造历程。作为边疆省份,云南造币厂在初创阶段面临技术储备不足、模具适配性待验等问题,试铸样币成为保障后续批量生产的关键环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类“银币铜制样币”的诞生,源于特定的工艺需求:其一,币模设计完成后,需先以铜材试打,通过低成本材质验证模具的纹饰清晰度、压力适配性与尺寸精度,待调试至最佳状态后,再改用银材进行正式铸造;其二,铜制样币可作为造币厂内部的工艺标准样本,或呈送上级部门审核备案,兼具“测试品”与“凭证品”的双重属性。由于其功能仅限于工艺校验与审核,铸造量远低于正式流通银币,加之历经百年战乱、流失等因素,存世量极为有限,云南造币厂所铸的库平七分二厘银币铜制样币更是其中的稀缺代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工艺与品相:极致匠心的实物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枚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分二厘银币铜制样币,在工艺细节与品相保存上均达到顶级水准,充分展现了晚清云南造币厂的工艺实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打制工艺来看,样币呈现出“清晰深峻”的典型特征。得益于精准调试的铸币压力与高水准的模具雕刻,币面纹饰与文字的刻画堪称极致:正面“云南省造”“光绪元宝”等字样端庄遒劲,笔锋锐利分明,无任何模糊、粘连或浅打痕迹;背面的龙纹图案更是工艺亮点,采用晚清机制币中经典的“坐龙”样式,龙身盘踞居中,姿态威严灵动,龙鳞刻画得“粒粒饱满”,每一片鳞片的边缘都清晰可辨,龙角的纹理、龙须的飘逸感乃至龙爪的锋利度均精准呈现,细节处理极为到位。这种深峻立体的纹饰效果,既是模具雕刻技艺成熟的体现,也印证了其试铸样币的特殊身份——唯有用于工艺校验的样本,才会投入如此高的工艺成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样币的底版处理同样令人瞩目,呈现出罕见的“镜面底版”特质。币面底版光滑如镜,几乎无任何砂眼、划痕等瑕疵,光线照射下能隐约反射光影,这种工艺在普通流通币中极为少见,仅在试铸样币或精制币中偶有出现,是造币厂对样本进行精细打磨的直接证据。同时,样币保留了“原色铜底光”,历经百年仍未被厚重包浆完全覆盖,铜质本身的温润光泽清晰可见,与局部自然形成的浅淡包浆相互映衬,既凸显了其悠久的历史积淀,又展现了原始品相的完整性,堪称“品相顶级”的遗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材质上,样币选用优质精铜铸造,铜质细腻紧密,上手质感厚重扎实。相较于普通铜元的粗铜材质,其密度与纯度更高,这也是其能够保存清晰纹饰与镜面底版的重要基础,进一步印证了其作为“标准样本”的材质优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收藏价值:罕见名誉品的市场与学术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清代机制币收藏领域,“云南省造”系列银币因铸造背景特殊、版别丰富而备受关注,而库平七分二厘这一面额,属于该系列中的小面额品种,本就比一元、半圆等大面额银币铸造量少,其铜制试铸样币更是稀缺中的稀缺。据钱币学界考证,此类样币“存世仅见数枚”,每一枚的出现都足以引发藏界震动,其“十分罕见”的属性毋庸置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价值不仅体现在存世量的稀缺上,更源于深厚的学术与收藏价值。从学术角度看,它是研究云南造币厂初创期工艺流程、模具演变的直接实物证据,填补了地方造币史中关于“试铸环节”的细节空白,为厘清晚清边疆地区币制近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从收藏角度看,兼具“深峻打制、镜面底版、原色铜光、存世极稀”四大优势的样币,是衡量收藏者水准的核心标的,在历年钱币拍卖市场中,同类珍品往往能创下高昂成交价格,且鲜有露面机会,足见其市场认可度与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分二厘银币铜制样币,是晚清边疆造币工艺的巅峰之作,是币制转型期的历史见证,更是钱币收藏领域的顶级珍品。它以清晰深峻的纹饰、饱满立体的龙纹、镜面般的底版与极致的品相,诉说着百年前云南造币厂的工艺探索;以仅见数枚的存世量,彰显着其不可复制的稀缺价值。对于收藏者与研究者而言,这枚样币不仅是一件藏品,更是承载着历史、工艺与文化的瑰宝,其价值与魅力将在岁月沉淀中愈发凸显。</p> <p class="ql-block">清云南省造光绪元宝库平七分二厘银币铜制样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