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11月5日前来此一游。掠影如下,敬请观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小洞天 </b></p><p class="ql-block">黄公望80余岁时,曾画过一幅画并题记:“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小洞天是黄公望生活起居的场所,其中的南楼是画室兼书房,也是创作《富春山居图》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小洞天介绍 --黄公望隐居地结庐处小洞天の绍介--黄公望の隠居地と小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字子久,号“大痴道人”,浪迹江湖,云游四方,晚年钟情于富春山水,约70岁左右开始结庐于富春江北岸的庙山坞,度过了他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创作出了传世杰作《富春山居图》。他在《秋山招隐图轴》题记中这样描述:“此富春山之别径也,予向构一堂于其间,每当春秋时焚香煮茗,游焉息焉。当晨岚夕照,月户雨窗。或登眺,或凭栏,不知身世在尘寰矣,额曰小洞天”。 所以此地的名为小洞天”。结庐处位于庙山坞坞底,筲箕泉两股源头的交汇处,背靠主人峰,西边最高的山峰叫如意峰,东边山峰叫蜜蜂山。里面空间布局以自然地貌和生态为依托,其建筑式样则依据宋元名画及黄公望本人诗文中的描述,结庐处房屋体量小巧、古朴雅致。</p><p class="ql-block">从东北边循溪而上,约二三十分钟,可以到达一处凸坡,这就是元明古墓所在。这个墓葬与当地的普通坟墓形状有所不同,在墓的正前方,有一个低于墓地、很有规模的半圆形风水池,这个凸坡的名字也耐人寻味,叫“灯台瀛”。在道教中,“瀛”是指神仙住的地方,另据有关堪舆研究者说,这座墓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与道教及风水学的契合,且在灯台灜周边相当范围内基本没有其他墓葬。根据考古调查的结论,这是一个元末明初的古墓,与黄公望隐居生活的时代是大致吻合的。站在“灯台瀛”的悬崖上,可以远眺庙山坞层峦叠嶂,俯瞰黄公望结庐处“小洞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