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余温

海·纳百川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淅淅沥沥的秋雨轻拂杭钢公园的青石小径,如烟似雾,为这片曾钢花飞溅的热土披上一层朦胧的诗意。雨丝缠绵,却浇不熄我们追寻历史的心火。一行人撑伞缓行,脚步踏在湿漉漉的石板上,仿佛叩响了岁月的回音。远处,几座炼钢炉巍然矗立,锈迹斑驳的炉身如沉默的丰碑静立雨中,不言不语,却以钢铁的骨骼诉说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领路的导游,是一位曾在此挥洒青春的女工。她的话语低沉而温润,像从炉火深处飘来的余温。“这里是进料口,天还没亮,矿车就一辆接一辆地推来,争分夺秒,不敢停歇。”我们凝望着那深陷的痕迹,仿佛看见火焰在炉膛中翻腾。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炼钢工人们以血肉之躯对抗高温与重负,用双手炼出一炉炉滚烫的钢水,浇筑起共和国工业的脊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杭州这座以西湖烟雨著称的城市,也曾是工业浪潮中的弄潮儿。杭钢的钢、浙麻的布、杭丝联的绸,曾是千家万户生活的底色;杭氧的空分、杭锅的锅炉、杭重的机械,则默默撑起国家建设的骨架。这些企业如星辰般点亮了杭州的夜空,也铸就了一代人的骄傲与荣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工人的脸上总有一种藏不住的自豪——那是为国家出力的光荣,是参与时代建设的使命。一位老教师动情地说:“他们从不觉得自己只是普通工人,而是国家大厦的一块砖、一根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代奔流,城市变迁。随着产业升级与布局调整,许多老厂迁出城区,杭钢亦将生产基地转移至江苏。但这并非落幕,而是新生。正如一位老教师所言:“它们换了个地方,可初心没变,仍在为国家炼钢、为发展供能。”只要根还在,魂就在,那股劲儿就永远不会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至玉带桥畔,众人驻足休憩。桥如其名,婉转如玉带横卧于碧波之上,桥下流水潺潺,雨点轻敲水面,漾起圈圈涟漪,两岸草木青翠欲滴。有人望着这静谧景致,不禁叹道:“从前这里是尘土飞扬的厂区,如今却成了诗画般的公园,真是沧海桑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稍作休整后,大家前往小火车乘车点。远远望见一列色彩明丽的小火车缓缓驶来,不少老教师笑称:“这像是带孙子来玩的项目。”火车徐徐前行,穿行于绿荫与遗迹之间,雨后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远处的高炉与近处的花木交相辉映,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火车驶过高炉脚下,车轮与铁轨的轰鸣,恰似当年炉火的余韵,在雨雾中久久回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谈及杭州对工业遗产的保护,老教师们无不赞许。他们说,这座城市没有遗忘自己的来路。杭钢如此,杭氧亦然。一位曾参观过杭氧旧址的老教师回忆:“那里的老厂房还在,巨大的空分设备静静陈列,设备外壳还留着当年工人用白漆标注的操作刻度,走进去仿佛听见了当年机器的轰鸣。”这些被精心保留的遗迹,不只是冰冷的钢铁,更是城市记忆的活化石,承载着几代人的奋斗与荣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场秋雨中的探访,不仅是一次怀旧之旅,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雨水洗去尘埃,也唤醒记忆;高炉虽冷,热血未凉。在这片曾经滚烫的土地上,历史并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燃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