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后大郭小学,有这样一位平凡的人民教师,她总让孩子感到踏实与暖心。从教十余载,她扎根讲台,从不在人前宣扬自己的付出,却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把知识与温暖送进孩子心里,也赢得了家长们发自内心的认可,她就是王璐璐老师。</p> 课堂:用“孩子的方式”传递知识,让学习变得有趣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王老师最清楚:对于小学生来说,“听懂”比“记住”更重要,“喜欢”比“学会”更关键。她从不对孩子们硬灌知识,而是把每一堂语文课都变成孩子能摸、能玩、能参与的“体验课”,让抽象的文字变成看得见、感受得到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 教一年级“拼音”时,她知道孩子容易把“b”和“d”、“p”和“q”搞混,特意用硬卡纸做了“拼音手偶”——在指套上画满卡通图案,“b”的圆脸蛋朝左,“d”的圆脸蛋朝右,上课让孩子套在手指上“对话”:“大家看,‘b宝宝’喜欢往左看,‘d宝宝’喜欢往右看,咱们可别认错啦!”她还编了朗朗上口的口诀:“像个6字bbb,像个反6ddd”,班里孩子下课都在互相念叨,没过多久就没人再混淆。有次家长跟她反馈:“孩子现在吃饭都拿着筷子比拼音,说要教弟弟认‘k’和‘h’。”这种寓教于乐的拼音教学模式受到了家长和同事们的高度认可。</p><p class="ql-block"> 在教《西门豹治邺》这类历史故事时,她知道单纯的文字讲解容易让孩子觉得枯燥,便琢磨出“课本剧表演”的法子,让孩子在角色扮演中读懂人物、理解故事情节,把抽象的课文变成了生动的“现场剧”。后来还有孩子在作文里写:“王老师的语文课像在玩游戏,我现在看到《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脑子里就会想起我们表演时的样子,连课文里的句子都记得特别牢。”对王璐璐老师来说,这样的课堂没有刻意追求“效果”,却让孩子真正爱上了语文——这正是她最想看到的。</p> 育人:把关爱藏进细节,做孩子的“第二个妈妈” <p class="ql-block"> 王老师常说:“小学阶段的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知识,还有能感受到的温暖。”这份温暖,她从不说出口,却藏在每天的教学日常里,像春雨一样悄悄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每年六一儿童节前几天,王老师就会趁着下班去超市采购:有时是一箱箱红色包装的旺仔牛奶,印着“再看就把你喝掉”的卡通图案,是孩子们平时念叨的“快乐水”;有时是一盒盒迷你小蛋糕,有草莓味、巧克力味,还带着可爱的奶油花。那天的教室,满是孩子们的欢呼声,不少孩子把礼物抱在怀里,连课间都舍不得放下。</p><p class="ql-block"> 除了节日惊喜,日常的小事里更藏着她的细心。她的抽屉里,永远备着“应急小宝藏”:创可贴、碘伏棉片是为了孩子不小心擦伤时用;还有几根不同花色的头绳,帮扎头发松了的女生重新绑好……</p> 沟通:用真诚换信任,成为家长的“放心后盾” <p class="ql-block"> 面对家长,王老师同样耐心细致,以满腔热忱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她深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校同心同行,因此总是用心倾听家长的诉求,真诚与他们交流孩子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在家长们眼中,王老师的手机屏幕,像是一扇永远为他们敞开的“暖心窗口”。无论是教育困惑还是孩子的突发情况,只要家长发来消息,哪怕已是深夜,她总能用不疾不徐的耐心,第一时间送上回应,让焦虑的家长在屏幕这端,总能找到安心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深夜回复”,从不是简单的“收到”或“明天说”,而是带着温度的细致解答。有一次已经是深夜了,王老师的微信提示音轻轻响起,打开一看,是班里一位性格内向的孩子妈妈发来的消息,字里行间满是焦虑:“王老师,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您休息,我总觉得孩子很不自信,上课不敢举手,我该怎么办啊?”</p><p class="ql-block"> 看到消息,王老师没有简单回复“别担心”,而是先给家长吃了颗“定心丸”,她敲下文字:“您能注意到孩子的状态,特别用心!其实孩子在学校有很多闪光点,只是他没敢让您看见。”接着,她细数起孩子的细节:“上周语文课分组读课文,虽然没主动举手,但我请她读时,她声音很稳,还注意到了段落里的感情停顿;她总是用心帮助需要帮助的同学们,特别善良。”</p><p class="ql-block"> 随后,王老师有针对性地给家长提了“鼓励小建议”:“您平时可以试试‘具体夸’,比如孩子写完作业,别说‘你真棒’,可以说‘你今天写作业时没分心,比昨天快了10分钟,妈妈觉得你很专注’;她要是主动分享学校的事,哪怕只是小事,您也可以说‘妈妈很喜欢听你说学校的事,感觉离你更近了’。慢慢的,孩子会发现自己的优点,信心就会一点点回来。”最后,王老师还加了一句:“咱们一起慢慢来,有任何情况随时和我说,我在学校也会多给孩子‘小机会’,比如让他当‘课本收发员’,帮他找到自己的价值。”那天深夜,这位同学的妈妈回复了一句:“谢谢您,王老师,听您这么说,我心里踏实多了,也知道该怎么做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这位孩子家长经常和王老师分享孩子进步的点滴。而王老师始终记得,深夜里那几句温暖的沟通,不仅帮家长找到了方向,更给孩子的心里,点亮了一束名为“自信”的微光!</p> <p class="ql-block"> 十年光阴,王璐璐老师就像一棵默默扎根的大树,不与繁花争艳,只愿为学生遮风挡雨。她没评过多少耀眼的奖项,也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却在孩子们的作文里被称作“最爱的老师”,在家长的口碑里成为“靠谱的托付”。这份平凡岗位上的坚守,做着不平凡的事。这份不事张扬的热爱,正是一名普通人民教师最动人的教育初心——用十年时光,做一件值得的事,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爱与陪伴里,慢慢长成最好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图文:宋小聪</p><p class="ql-block">审核:张军 徐胜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