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D 30</p><p class="ql-block">原计划是今天从太原去碛口古镇。</p><p class="ql-block">在后面的几天里沿着山西古建筑旅游线转完临汾~运城~晋城~长治看古建,然后取道山东的济宁∽临沂返回江苏。</p> <p class="ql-block">天气预报往后的几天里临汾、运城、晋城和长治都是阴雨天气,不得己只能改变计划。此次旅行放弃山西古建筑旅游线,改道向东去石家庄,再经山东的济南和临沂,提前返回江苏。</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荞麦碗托很好吃,昨天早上吃了,今天还要再吃一碗。</p> <p class="ql-block">今天出发去的第一站是中国第一大庄∽石家庄。</p> <p class="ql-block">出“煤铁之乡”阳泉市。</p><p class="ql-block">正好瞅见穿制服的在摆拍。</p> <p class="ql-block">进入河北省界,前面就是太行山。</p> <p class="ql-block">旅游返程高峰出现了,路上堵车实属正常。</p> <p class="ql-block">2018年8~9月里来过三次石家庄,其中来过一次河北博物院参现。</p><p class="ql-block">此图为河北博物院北区正门。</p> <p class="ql-block">今天再走石家庄是为了陪夫人,几年里已前后陪她走过了大部分省会城市,前几天又到过了黑龙江的哈尔滨和辽宁的沈阳,也就剩下河北的石家庄和宁夏的银川了。</p> <p class="ql-block">河北博物院前身为河北省博物馆,成立于1953年,是河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河北博物院主院区位于石家庄市文化广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区建于1968年,南区为新扩建区,两区建筑和谐统一,巍峨壮丽,是石家庄市标志性文化景观。</p><p class="ql-block">此图为河北博物院南区正门。</p> <p class="ql-block">从北区进入博物院正巧看到了一个难得一见的临展“方寸春秋一一中国古代玺印展”。</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青玉交龙钮</p><p class="ql-block">“古稀天子之宝”</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年代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与寓意</p><p class="ql-block">此方宝玺是乾隆皇帝为庆祝自己七十岁寿辰(古稀之年)而特别制作的。在《古稀说》中,乾隆皇帝提及历史上年逾七十的帝王虽有几位,但他自认为是其中最为英明的君主,因此刻此宝玺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此方宝玺的诞生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历史故事。它的制作正值乾隆皇帝面临一些社会问题的时期,其颁布被认为在当时的江南文人圈激起了不小的反响。</p><p class="ql-block">相关玺印</p><p class="ql-block">与“古稀天子之宝”配套使用的,还有一方副章“犹日孜孜”。这表达了乾隆皇帝虽至古稀之年,仍不敢懈怠,要日日勤勉治国的志向。</p><p class="ql-block">此外,在十年后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庆祝八十大寿,乾隆皇帝又制作了“八征耄念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右:</p><p class="ql-block">青玉交龙钮</p><p class="ql-block">“避暑山庄”</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此方宝玺是乾隆皇帝专门为承德避暑山庄制作的宫殿玺。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建成,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朝政的重要场所。这方宝玺的制作,体现了避暑山庄在当时政治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p><p class="ql-block">青玉交龙钮</p><p class="ql-block">“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之宝”</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此方宝玺是清代 孝定景皇后(隆裕太后) 的专用宝玺 。孝定景皇后是光绪皇帝的皇后,也是宣统皇帝溥仪的隆裕皇太后。</p><p class="ql-block">右:</p><p class="ql-block">镀金龙钮</p><p class="ql-block">“敬懿皇贵妃之宝”</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是清代晚期一位皇贵妃的册封宝印。</p><p class="ql-block">•敬懿皇贵妃:她是同治帝的妃嫔。在宣统皇帝继位后,她被尊封为“敬懿皇贵妃”。此方宝印即是当时为册封事宜所制作的官方信物 。</p> <p class="ql-block">战国之世,千乘之国五,万乘之国七,中山国是十二个诸侯强国中唯一由北方游牧民族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国家。</p><p class="ql-block">在列国争雄的战国时代,中山国这个仅次于七个“万乘之国”的“千乘之国”,凭借其勇猛善战的雄风和纵横捭阖的策略称雄一时,在列国争强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由于中山国统治者非周王室宗亲,国家命运又几经起伏,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史学家的足够重视,我国古代史书中关于战国中山国的记载非常简略零散,其文物、遗迹又长期湮没于地下,所以两千多年来战国中山国成为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p><p class="ql-block">战国中山国的考古发掘是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p> <p class="ql-block">说到战国,大家都知道“战国七雄”,古中山国是仅次于这七雄的另一个“千乘之国”,同样也是众多诸侯国中唯一一个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疆域线上步步皆兵,但从已出土的文物中可清楚地看到古中山国的昂扬不羁与骄傲。</p><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后先看到的是一排高大的山字型器物,上来就给人极大的压迫感。古中山国的标志性器具——铜山字形器。这个宝贝可是出土于中山王厝墓和中山成公墓中。这个铜山字形器在中山王出行时可是个大场面。它的主要功能就跟后来皇帝出行时用的幡扇伞盖差不多,都是为了彰显中山王的尊严。</p><p class="ql-block">这些山字形器插在木柱上竖立排列,气势那叫一个雄伟,简直就是中山王权威的象征。战国中山国特有的青铜器样式,真是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刘胜金缕玉衣: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葬服,由2498片玉片和1100克金丝编缀而成,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金缕玉衣。</p> <p class="ql-block">发现中山国</p><p class="ql-block">1977年,中山王鲁墓出土了三件刻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中山王(cuò)铁足铜鼎、中山王夔龙饰铜方壶和(zIzi) 铜圆壶,记录了中山国的重要史实,确认了中山国都和王室世系,补正了史书阙如,为研究战国中山国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参考资料。</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中山王铁足大铜鼎: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出土,高51.5厘米,刻有469字铭文,记载伐燕史实,是铭文最多的战国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长信宫灯:西汉青铜鎏金灯具,高48厘米,设计巧妙,可调节灯光并吸收油烟,体现环保理念。</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错金博山炉:西汉熏香炉,高26厘米,通体错金云纹,炉盖镂雕山景神兽,象征海上仙山。</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战国青铜案座,高36.2厘米,以四龙四凤和梅花鹿为造型,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十五连盏铜灯·此灯为战国最高灯具,采用模块化设计,榫口结构各异,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体现战国青铜工艺与灯具形制演进特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银首人俑铜灯 ,又称银首人俑灯或银首握螭人形灯,是一件出土于战国时期中山国的著名青铜灯具。</p> <p class="ql-block">看完河北博物院出来算算时间,天黑之前到达济南有足够的时间,途中路过聊城可以停留转一下。</p><p class="ql-block">今晚住聊城还是住济南到时再说,出发先去聊城。</p> <p class="ql-block">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具有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 。它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威尼斯”,并在2023年被评为三线城市。聊城拥有5000余年的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境内遗留文物古迹400多处,并且有6处遗产点和2段河道被列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名单。</p> <p class="ql-block">聊城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主要河流包括黄河、金堤河、徒骇河、马颊河、卫运河及小运河,以及主要湖泊如东昌湖、金水湖等 。</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聊城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杰出人物而闻名。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在此生活或工作过,如商朝名相伊尹、战国军事家孙膑、东阿王曹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国画大师李苦禅、抗日名将张自忠、谔谔国士傅斯年、国学泰斗季羡林、当代保尔张海迪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山陕会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东关古运河西岸,是清代山西、陕西商人集资合建的神庙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 。</p> <p class="ql-block">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至嘉庆十四年(1809年)建成,历时66年,耗银6万余两。</p><p class="ql-block">会馆的木雕、石雕、砖雕和彩绘工艺精湛,堪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如大殿檐柱上方的透雕额枋,刻有八仙过海、二十四孝等故事;钟鼓楼下的石狮,通高3.25米,雕刻精美,寓意丰富。</p> <p class="ql-block">16:29 ,住聊城没有多大的意思,转了一圈,说实话,这座水上古城的保护建设和大同古城相比差距很大,从古城的市容环境看,不值得在此过夜,只能前往济南。</p> <p class="ql-block">虽说要开一段夜路,毕竟是在高速上,时间也不算长。</p><p class="ql-block">济广高速的车流量很大,18:50顺利从济南北收费站下了高速进市区。</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步行到大明湖边也就1公里,走,找湖边的酒家吃饭去。</p> <p class="ql-block">大明湖与趵突泉、千佛山并称“济南三大名胜” 。大明湖是中国唯一一处由泉水汇流而成的城中湖,占地面积103.40公顷,水域面积58公顷。湖底为不透水的火成岩,有“恒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湖水由北水门泻出,经东、西泺河流入小清河,再向东注入渤海。</p> <p class="ql-block">明湖楼是位于济南大明湖北岸的一座仿古建筑,也是一家以鲁菜为主的餐厅 。匾额“明湖楼”由刘海粟题写。</p> <p class="ql-block">饭后想沿湖边散一会步再走回酒店,下雨了又没带伞,只好急忙路边打车回酒店了。</p> <p class="ql-block">Day 31</p><p class="ql-block">今天是国庆、中秋长假的最后一天。</p><p class="ql-block">昨晚睡得早,今晨也醒得早。</p><p class="ql-block">济南多年前几次来过,夫人也来过,市内趵突泉、大明湖等几个主要景点也都去过。</p><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先去山东博物馆,然后去章丘看泉水,下午前往临沂。</p> <p class="ql-block">今早的济南下着小雨。</p> <p class="ql-block">老济南把子肉是中华名小吃之一,属于鲁菜系 。</p><p class="ql-block">把子肉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与古时的公祭有关,古人公祭后将祭祀用的肉切成长方块,扎缚上青蒲草或马蔺草分给参祭众人,人们拿回家用酱炖着吃,逐渐形成了把子肉。另一说则是相传东汉末年,刘备、关羽、张飞“拜把子”时把猪肉等食材放在一个锅里煮,后来这种炖好的五花肉就被称为把子肉。</p> <p class="ql-block">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来博物馆看展的游客依然很多,车辆一辆接一辆排着长队,围着博物馆周边的道路缓缓前行,博物馆的停车场已满,只能停在了不远处的马路边。</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原名“山东省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 。其前身可追溯到清宣统元年(1909年)创建的山东金石保存所。1954年,山东博物馆初建,由自然陈列室、历史陈列室合并而成。1992年,迁址至济南市千佛山北麓。2010年,新馆落成并免费对外开放,馆名也正式改为“山东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建筑设计汲取了天圆地方等传统文化思想,顶部穹顶形似泉水,是济南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鲁王之宝——明朱檀墓珍藏展”是山东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位于一楼5号展厅。</p> <p class="ql-block">展览精选了682件(套)与朱檀有关的文物,展现明代初期亲王的生活样貌和礼仪制度。展品包括九旒冕、天风海涛琴、镶宝石金带饰等,其中九旒冕是全国唯一一件存世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九旒冕:出土于明朝第一代鲁王朱檀墓,是迄今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冕的顶部綖板前圆后方,前后系垂旒,共9道。</p> <p class="ql-block">存放九旒冕的箱子,</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红陶兽形壶: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陶器,高21.6厘米,通体磨光,遍施红色陶衣,壶体塑造成似猪似狗的兽形,集实用与仿生艺术于一身。</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蛋壳黑陶高柄杯:龙山文化陶器,器壁薄如蛋壳,最薄处仅0.2毫米,代表了中国远古时期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亚丑钺:商代青铜钺,通长32.5厘米、宽34.5厘米,器身透雕人面纹,双目圆睁,嘴角上扬,极富威严,口部两侧对称铭有“亚丑”二字,是权力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颂簋:西周盛食器,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器身和盖上均铸有15行150字铭文,记录了“颂”受天子册命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鲁国大玉璧:战国时期随葬礼玉,周径32.8厘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形制最大的一件,玉料呈青碧色,晶莹温润。</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1972年出土于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与失传近两千年的《孙膑兵法》同墓出土,结束了关于孙子其人其书的千古论争。</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郑燮《双松图轴》:清代著名画家郑燮的代表作之一,画中双松苍劲挺拔,树旁有细竹、怪石、兰花,构图错落分明,书、画俱佳。</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甲骨:山东博物馆共藏5425片甲骨,有1000多片一级品,大部分为罗振玉旧藏,其中有4片为特级品,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文字。</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东平汉墓壁画:是山东迄今发现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的汉代壁画,壁画以人物画像为主,对于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民间生活习俗等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的蝉冠菩萨像,它是该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一。以下是关于它的介绍:</p><p class="ql-block">- 基本信息:蝉冠菩萨像是东魏时期的石制佛像,1976年出土于山东滨州博兴县龙华寺遗址,通高120.5厘米,材质为石灰岩,属于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形制与艺术特色:菩萨头戴高冠,冠正中饰蝉纹,因此被称为“蝉冠菩萨像”。其面容含笑,呈现东魏特有的“秀骨清像”风格。服饰为袒右肩式袈裟,衣纹流畅贴体,体现北朝晚期“薄衣透体”的造像新风。此外,菩萨胸前悬挂双层璎珞,装饰华丽而不失庄重。</p><p class="ql-block">- 历史经历:这尊菩萨像出土时已断为三截,后被拼接修复。1994年,蝉冠菩萨像被盗,流落英国文物黑市,1995年被日本美秀博物馆购得。经外交谈判,2007年美秀博物馆同意无条件归还,2008年1月,蝉冠菩萨像正式入藏山东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文化意义:蝉冠菩萨像融合了印度笈多风格与中国审美,是北朝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例证,代表了“青州风格”,对隋唐佛教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为山东博物馆点赞👍👍👍</p><p class="ql-block">把十大镇馆之宝的导览路线图描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拿着这张图,楼下看完看楼上,顺理成章就看完了。</p> <p class="ql-block">12:00,出发去60公里外的章丘百脉泉。</p><p class="ql-block">十多年前出差来山东路过一次章丘,用两个多小时的空闲时间看过百脉泉、梅花泉和墨泉。</p><p class="ql-block">再次去章丘,实为陪夫人,因为她没看过与趵突泉不一样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和十多年前的章丘大不一样了,如今恢复重建了一座仿古的明水古城度假景区,把几个名泉都围在城墙里了。</p> <p class="ql-block">明水古城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设西泉镇,宋元时期成为章丘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城池逐渐完备。2018年3月,明水古城国际泉水旅游度假区项目以百脉泉为中心开始动工,2023年10月1日正式开城纳客。</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有会议酒店度假区,有百脉泉、墨泉等名泉,以及展示李清照人生历程的李清照故居,体现清代北方民居建筑风格的孟家大院,复原章丘铁匠铸炼场景的冶坊等。</p> <p class="ql-block">梅花泉是济南新七十二名泉之一。</p><p class="ql-block">梅花泉的泉水自1979年钻探的5个自流钻孔中喷涌而出,因五股涌泉一齐喷涌,恰似一朵盛开的梅花,故名梅花泉。泉池面积约1800平方米,正常年份的喷流量为0.5立方米/秒。</p><p class="ql-block">泉水五峰直上,如盛开的花瓣,中心花蕊涌动,时波时涟。站在感月亭边或跨漫水桥头,可感受泉射雨丝,飞沫沾衣,丝丝泉风绕身,美不胜收。尤其在盛水时节,五朵花瓣如雪浪般涌动,高喷几尺许,水雾四散,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漱玉泉:属百脉泉泉群。泉池呈圆形,直径3米,深0.5米。泉水从池底涌出,喷涌时水花洁白如玉,与墨泉的黑色泉水形成一黑一白的独特对比,共同汇入绣江河</p> <p class="ql-block">墨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百脉泉公园龙泉寺西南侧 。</p><p class="ql-block">墨泉为一钻孔喷泉,1966年建,孔口直径0.4米。泉口因铸铁管黑色,水清透明,望去泉水黝深,故名“墨泉”。泉水出自深层奥陶纪石灰岩岩溶裂隙,正常年份泉流量0.3立方米/秒,且常流不竭,丰水期涌水量可达每秒1.2立方米,有“一泉成河”的美誉。</p><p class="ql-block">墨泉泉水冬暖夏凉,常年恒温在16℃-18℃,水中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质接近天然矿泉水,清洌甘美,沏上等绿茶,色如琥珀,香幽袭人。泉水涌声闷重,如沉雷隆隆,雪涛四溅,水色苍苍如墨,从泉孔喷出后,呈一直径达一米的墨球状后翻落于方池内,气势恢弘。</p> <p class="ql-block">百脉泉是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p><p class="ql-block">百脉泉因“百泉俱出”得名,是明水诸泉之冠,也是绣江河的源头。泉池呈“品”字形,占地约0.5亩,池壁由青石砌成,中有拱桥,水深3.4米。</p><p class="ql-block">百脉泉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书中称“百脉泉水出土谷县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元代《齐乘》有“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的评价,将其与趵突泉齐名并列。</p> <p class="ql-block">泉水从泉池底的脉孔中涌出,状如串串珍珠,在阳光照耀下光彩夺目,因此有“百脉寒泉珍珠滚”的美誉,这也是章丘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算算时间,18:30之前可以到了达临沂,出发!</p> <p class="ql-block">京沪高速上车流量大,很畅通!</p> <p class="ql-block">到酒店17:45,太阳刚落山。</p> <p class="ql-block">酒店离琅琊古城也就1公里不到。</p> <p class="ql-block">临沂琅琊古城是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的一座大型沉浸式旅游休闲度假区 。</p> <p class="ql-block">对总投资约45亿元的仿古建筑群不转不看不感兴趣。</p> <p class="ql-block">夜游古城还要买门票,60岁老人半票价75元,不进!不进!</p> <p class="ql-block">到临沂,吃炒鸡。</p><p class="ql-block">一份炒鸡就是一只鸡,量太大,两个人吃一只鸡浪费,不卖半份的,实在差劲。</p> <p class="ql-block">到临沂吃饺子是最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打车到城区的富华饺子城,顺路看看沂河夜景行光秀。</p> <p class="ql-block">免费的先垫垫肚子。</p> <p class="ql-block">夫人特意点了一份豆腐花,哪知是一大桶。临沂人真实在。</p> <p class="ql-block">小份猪肉小茴香味的。</p> <p class="ql-block">小份小瓜鸡蛋味的。</p> <p class="ql-block">藤椒牛肉锅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夫人批评我了,点多了,点多了,豆腐花只能浪费了。</span></p> <p class="ql-block">Day 32</p><p class="ql-block">今天要回到江苏,离家又近了一步。</p><p class="ql-block">要停留一下准安闸口和扬州的邵伯船闸,去找一找四十多年前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食昨晚订酒店要了无餐食的</p> <p class="ql-block">今天的天气很好,终于走出了阴雨区。</p> <p class="ql-block">多年前来临沂,知道临沂人早上爱吃糁汤。</p><p class="ql-block">昨晚打车回酒店的路上问了DD司机,推荐了一家当地人爱去的朝阳糝馆。</p><p class="ql-block">退了房,跟着导航去老城区吃糁汤。</p> <p class="ql-block">糁(sá-临沂方言[5]),山东鲁南地方小吃,是临沂、枣庄、济宁和徐州当地的传统名吃之一。</p><p class="ql-block">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并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入选的9个项目中,代表临沂传统饮食文化的名小吃“糁”入选非遗目录。</p> <p class="ql-block">多用鸡肉(或牛、羊肉)和麦仁、面粉、葱、姜、盐、胡椒粉、五香粉、香油、酱醋等原料,经多道工序制成,汤稠味浓,讲究“热、辣、香、肥”。</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年间《沂州志·秩》所列16种品中有“糁食”。“糁”在文字上讲是用肉作成的汤羹,相传糁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饮料,唐进传入内地,而临沂糁则是由元大都(今北京)传来的, 相传其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种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对回民夫妇来临沂经营,当时叫“肉糊”,后来仿制者越来越多,明朝时期定为“糁”,后来,当地人将这种肉粥直呼为糁了。</p> <p class="ql-block">王義之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1号,因其地在琅琊王氏故宅址而得名。</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生于山东临沂(公元303年),15岁随琅琊王氏南迁会稽(今绍兴),晚年隐居绍兴金庭镇。</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故居内有乾隆御碑,该御碑与故居内的五贤祠有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南巡路过山东,当时沂州知府王垲正将明嘉靖年间修建的景贤祠移建于洗砚池旁,并更名为“五贤祠”,巡抚准泰奏请乾隆题字。乾隆皇帝遂题写御碑一块,其诗为:“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p> <p class="ql-block">乾隆御碑原立于南关,后迁至洗砚池边的五贤祠前,御碑亭于1921年重建,2003年王羲之故居整修扩建时按原貌再次复建。如今,乾隆御碑亭位于五贤祠正门前方、王羲之故居出口外,成为王羲之故居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临沂市博物馆 9:00~17:00开放。</p><p class="ql-block">8:40就来到临沂博物馆门前等开门。</p> <p class="ql-block">到了9:00过后馆前依旧冷冷清清,大门紧闭。</p><p class="ql-block">全国统一的是博物馆闭馆日为星期一,今天是星期四为什么闭馆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问了门口清洁老人才知道是因为国庆和中秋节期间连续八天都开馆工作,今日9日调休闭馆了。</span></p> <p class="ql-block">可是门口的几个公告栏没有一个有告知是今天馆的,于是拨通了临沂市政府热线12345反咉了情况。</p> <p class="ql-block">没多久就接到了临沂市博物馆打来的电话,首先对博物馆门口缺少告知一事表示了歉意,确实是工作的失误。我们对临沂市博物馆的及时回复和处理方式表示十分满意。</p> <p class="ql-block">省去了看博物馆的时间,勾起了我回淮阴老家停一停的想法。</p> <p class="ql-block">到淮阴,也就是如今的淮安走一走是一个情结。</p> <p class="ql-block">而今父母虽已作古不在了,但父母都是真正的老淮阴人。</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随祖父母解放前离开淮阴县到了镇江定居。我的母亲则是淮阴(清江)市人,所以淮阴城里还有五家表亲。</p> <p class="ql-block">十四岁那年暑假里来淮阴舅舅家时学会了骑自行车。</p> <p class="ql-block">只想找回旧时的回忆,找家饭店点两个淮扬菜吃好就赶路,更不想惊动打扰平时联系甚少的亲戚,也想早一天赶回苏州。</p> <p class="ql-block">跑到老淮安县城,大众点评上找了一家网红店老淮安,点了两个名菜。为的是吃好饭去登上老准安城保留下来唯一的古建筑镇淮楼看一看,多次到淮安来就是没有机会上过镇淮楼。</p> <p class="ql-block">平桥豆腐不错,还是几十年前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小脚卷子吃的是个情怀,我的老祖母在六七十年代经常做给我们当饭吃。</p> <p class="ql-block">软兜长鱼是淮菜中的招牌名菜,但这家今天玩砸了,长鱼的形和味根本不是原来的那个味了。</p> <p class="ql-block">淮安镇淮楼 ,又称“鼓楼”,是江苏省淮安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淮安区城中心 。它不仅是淮安古老文明的象征,也是这座城市历史兴衰的见证者 。</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本名谯楼,意为城门上的瞭望楼,此外还曾被称为“南北枢机”、“中山楼” 。</p> <p class="ql-block">镇淮楼始建年代已不可考,但史料记载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名称“镇淮”取镇压淮河水患之意,沿用至今 。</p> <p class="ql-block">告别老淮安,今天还要完成一个心愿就是沿京杭大运河的河堤省道南行,前往扬州的邵伯镇要去看一看1979年2月9日最后一次坐船经过的邵伯船闸。</p> <p class="ql-block">虽然早已没有了客运航班,黄金水道京杭运河上依旧货运繁忙,南来北往的百吨以上大铁船不间断地从水面穿过。</p> <p class="ql-block">时隔46年,为什么要专程要来邵伯闸走一走看一看,并不是邵伯闸的历史意义有多长有多重,而是因为邵伯闸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这一段运河和这一座船闸在我的初中和高中时是每年寒暑假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底,我和哥哥、妹妹随同父母从苏州下放到盐城县大纵湖人民公社蒲周大队第五生产队安家落户。</p><p class="ql-block">祖父母生活在镇江市区,每年的寒假或暑假我都会往返于盐城和镇江之间,一是去看望陪同祖父母,二是到城市里改善生活,往返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坐客班船。</p><p class="ql-block">邵伯闸的外河是京杭大运河,邵伯闸的内河网就是里下河地区。我们安家落户的庄子就在里下河地区,紧靠兴化县的沙沟公社轮船码头。</p><p class="ql-block">每次出行,先要从庄上请人划小船送到沙沟码头,傍晚5点多坐上建湖到高港(口岸)的客班船,经过4个小时航行后,夜里9点左右停靠在兴化码头,等盐城开往镇江的客班船到了码头,船靠船旅客分流,建湖班上有到镇江方向的旅客就换乘到盐城班上,盐城班上有到高港方向去的旅客就换乘到建湖班上。反过来,镇江开往盐城的客班船和高港开往建湖的客班船是下半夜4点左右也是兴化码头船靠船旅客分流。</p> <p class="ql-block">盐城开往镇江之间客班船必须要经过邵伯船闸进入大运河后再向南航行经过扬州的施桥船闸入长江口过江,中午11点~12点之间到达镇江七号码头下客。</p><p class="ql-block">镇江开往盐城的客班船是中午11点开船,同样的水路过江、过施桥闸,进入大运河、过邵伯闸进入里下河地区。</p> <p class="ql-block">1976年暑假前我考上了距庄子8里远的公社高中,一放假就独自一人坐船去了镇江。</p><p class="ql-block">7月28日凌晨3点多,唐山大地震发生,镇江也有震感,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入了抗震防震状态,我和祖父母就近搬到了家后面的小学校操场上临时搭的防震栅里。说是防震棚,就是家家户户把家里的木床搬到学校的操场上,一家挨一家,一家老小挤在一起,床的周围绑上竹竿或钉上木条支好蚊帐,再用床单雨布一隔,下雨了,居委会给各家各户发了塑料薄膜,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大人们发愁,孩子们好奇,玩皮的到处乱跑躲猫猫。</p><p class="ql-block">没几天,唐山的部分伤员也用专列分流到了镇江的两家大医院抢救治疗。</p> <p class="ql-block">受唐山大地震的影响,镇江、盐城两地都处在紧张的,不知道哪天才能结束的防震抗震之中,接到父亲的从盐城的来信,9月1日开学延迟到了9月12日。</p><p class="ql-block">9月9日上午,祖父把我送到江边七号码头,我又独自一人坐上了返回盐城的客班船。</p><p class="ql-block">下午4点不到,客船从大运河进入邵伯船闸等待放水过闸。</p><p class="ql-block">船停在一南一北两道水闸中间,虽然太阳晒不进船舱,高温下,船舱里还又闷又热,突然广播里传来的一阵哀乐让整个船舱安静下来,紧接着男播音员用极度悲伤的语音播读《告全党、全军、全国人民书》,听到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全船的人都惊呆了,伤心悲痛的哭泣声顿时在船舱里漫延开来,下游的闸门过了好长时间打开了,可是里面的头船却迟迟没有发动,好像是等到第二遍《告全国人民书》播完后的哀乐再响起,头船才响起发动机声响,同时拉响长长.的汽笛出了船闸,向下游驶去。</p> <p class="ql-block">邵伯船闸不仅是我多次往返盐城和镇江之间的必经之地,而且在这个船闸里听到了让人悲痛欲绝的毛主席老人家逝世的噩耗。</p> <p class="ql-block">1978年7月15日参加了全国高考,1979年元旦前后分别收到了盐城师专的扩招入学通知和招工返城回苏州的通知。</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8日的凌晨我坐船最后一次经过邵伯船闸去镇江,10日早晨天没亮从镇江坐火车去苏州的工作单位报到。</p> <p class="ql-block">邵伯船闸和邵伯码头在我的人生中留下过深深的,挥之不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重返旧地,也是为了重拾46年前年少时代的一次次过往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阳西下,念念不舍地告别曾经嚎啕大哭的伤心之地邵伯船闸,今晚去兴化过夜。兴化轮船码头早已知道已经拆除没有了旧址的模样,走一走,停一停,还是为了那一份多年的念想。</p> <p class="ql-block">18:08入住兴化长九国际大酒店,为了明天的早茶,要了一间不含早餐的房间的,中午吃得有点多,也不觉得饿,晚饭也不吃了。</p> <p class="ql-block">金东门老街是兴化老城的灵魂所在。</p><p class="ql-block">四牌楼:悬挂47块匾额,展示历代名人事迹,被誉为书法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走在老街的石板路上,每一步都在诉说着往日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的兴化县署始建于北宋年间,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老县衙。北宋时期范仲淹到兴化任职,是兴化历史上有名的功德知县。</p> <p class="ql-block">Day 33</p><p class="ql-block">今天必须要回家了。</p> <p class="ql-block">兴化城里大大小小的早茶店几十家,从昨晚到今晨,去哪一家,实在拿不定主意。</p><p class="ql-block">退了房,出酒店才决定去清风茶楼。</p> <p class="ql-block">兴化早茶形成于明清时期,因水运发达,码头工人、船工需饱腹劳作,发展出量大管饱的饮食传统。其核心为“一茶三点四分面”:</p><p class="ql-block">一茶:茶头以烫干丝或煮干丝为主,配火腿、鸡丝等辅料,清淡鲜香。</p><p class="ql-block">三点:必含蟹黄包(个大馅满),另配两种点心如烧饼、肉圆。</p><p class="ql-block">四分面:二两半以上阳春面,汤清味鲜,作收尾。</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得巧,正好有一个空桌。</p><p class="ql-block">点单后到吧台付完钱就等吃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一会烫干丝就送上桌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茶叶茶杯可以自带,开水是免费畅饮的。</p> <p class="ql-block">面条和馄饨要关照上了才会上。</p><p class="ql-block">鱼汤面加了适量的白胡椒粉犹,鲜而不腥。</p> <p class="ql-block">面点都是下了单现做现蒸的。</p> <p class="ql-block">蟹黄包就是肉包子里有丁点蟹黄味。</p> <p class="ql-block">手包和香菇菜包还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后加了一份葱油饼9元,尝了一个。</p> <p class="ql-block">两个人元消费65元,.吃不下的上两个包子两个饼都打包了。</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纪念馆亦称兴化市博物馆,位于城区中心地段,粉墙黛瓦,曲廊环绕,系三层仿古建筑。馆内庭院中板桥塑像矗立,奇石修竹辅之,有水池、池边嵌石,犬齿相依,参差有致,逢夏季,池内睡莲盛开,红鲤穿梭其间,别有一番情趣。馆内主要有《郑板桥生平及艺术成就》、《兴化历代名人》、《施耐庵文物史料陈列》等陈列展览。</p> <p class="ql-block">著名书法家管峻为兴化博物馆留下墨宝。</p><p class="ql-block">管峻(1964年出生,江苏滨海县人)是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获全国十大青年书法家第一名、中华文化十大年度人物等荣誉,其书法以稳健典雅著称,并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题字。</p> <p class="ql-block">三绝奇才郑板桥。</p><p class="ql-block">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p><p class="ql-block">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清-曹州府辖县,今属河南省)、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p><p class="ql-block">郑板桥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p> <p class="ql-block">离开兴化郑板桥纪念馆,看看早回家的时间还早,决定拐到镇江去转转。</p> <p class="ql-block">我的童年是在镇江度过的、五岁时父亲工作调动到苏州,全家从镇江迁往了苏州。</p><p class="ql-block">祖父母居住在镇江的老宅里,上学后我们放假后也会常回镇江,甚至玩皮闯祸挨打了,一个人偷偷跑到火车站夹在人群里挤上开往镇江的火车,到了镇江西站(老火车站)再坐上2路公共汽车经过京畿路、伯先路再到大西路上的电力路站台下车,到老人面前哭诉告状。.</p><p class="ql-block">父母下班回家找不到了我人了,跑到派出所去报警求助。直到祖父的一个长途电话打到了苏州才让心神不定的父母平下心来。</p> <p class="ql-block">伯先路上的伯先公园是我们一帮小伙伴经常玩耍的好地方,因为这里边有动物园,有小猴子和大老虎看。</p> <p class="ql-block">京畿路位于镇江西津渡和博物馆的南侧,伯先路的南头,是始建于1908年的百年历史街道,曾为洋行、邮局聚集的商业核心区,现存民国风格建筑群和大清邮政局旧址等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广肇公所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伯先路82号,系广州、肇庆两府客商于1907年合资重建的近代同乡会馆建筑。</p><p class="ql-block">1912年孙中山辞任临时大总统后曾在此下榻并发表演讲,赋予其特殊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镇江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伯先路85号。</p><p class="ql-block">清同治三年(1864年),在云台山上修建领事馆。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镇江英国领事馆竣工。1962年起,镇江英国领事馆作为镇江博物馆的馆址。</p> <p class="ql-block">镇江大西路老街始建于1930年代,大西路得名于1930年代江苏省会迁到了镇江,1947年成为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东起解放路,西至伯先路,大西路两侧梧桐行道树非常粗大,曾是镇江最繁华的商业中心。</p><p class="ql-block">我的家就在大西路和电力路的叉路口,小时候经常跑到大西路上去玩的两个地方,一个百货大楼,还有一个就是大华电影院,再远一点就是京畿路上的伯先公园了。</p> <p class="ql-block">13:00在镇江收费站上了宁沪高速。</p> <p class="ql-block">平时只要两个小时的路程,由于车流量太大,加上堵车几次,硬生生地在高速上多开了一个小时。</p><p class="ql-block">16:15到家停好车,公里数显示这一次33天的旅行整整跑了10160公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