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西安小雁塔<div>小雁塔与大雁塔似乎差不多,突出不同,小雁塔没有塔顶</div><div>小雁塔与大雁塔东西相向,是唐代京师长安保留至今的两处重要地标,小雁塔在唐、宋朝时期一直叫“荐福寺塔”</div><div><br></div> 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朝廷资助在长安大慈恩寺西院建造用于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经籍的佛塔,此塔名雁塔。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由皇宫中的宫人集资、著名的道岸法师在荐福寺主持营造了一座较小的佛塔。后来,为了区别两塔,慈恩寺塔名为“大雁塔”,而荐福寺塔外形似雁塔又小于大雁塔,故名“小雁塔”,一直流传 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年),陕西西宁卫弘觉寺番僧勺思吉蒙钦锡度牒,到荐福寺住坐,见这里殿堂荒废,遂发愿重修。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大修竣工后,向朝廷乞赐寺名,“敕赐荐福寺”匾额就是明英宗的御笔 荐福寺原碑 “嶺南姓氏碑記”,“彌勒佛畫像碑” <br>该碑文刻于清代,记载了荐福寺的重修历史及弥勒佛画像的由来,其中“天地何物”四字为碑文核心内容之一,体现了佛教哲学对宇宙本质的思考。 白衣阁是一座二层歇山式建筑,原为供奉观世音菩萨的佛阁,因观音常着白衣而得名 钟楼内保存一口金代古钟。原是武功崇教禅院故物,后来流失沉落渭河河底。清代康熙年间,重新发现这口巨钟,“遂以巨车载之移置于上都大荐福寺,悬于殿右”(《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挂在小雁塔旁的钟楼内。民国时期,此钟被“某军驻寺时毁裂”,使“雁塔晨钟”绝响多年。1993年西安市小雁塔文管所主持焊修了裂痕。1998年又重新铸了一口新钟供游人敲击 复制品<div>清代每天清晨,荐福寺寺内的僧人会定时敲钟,清脆悠扬的钟声响彻西安古城上空,数十里内都可听到。</div><div>钟声清亮,塔影秀丽,在古城中别有一番韵味。</div><div>清亮的钟声从塔院深处传来。空灵的钟声把人带到悠远的境地。</div><div>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被列为“关中八景”之一</div> 小雁塔内部不开放 仰视这座饱受历史磨难的古代建筑,满载着中华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