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梁守槃(1916年4月13日—2009年9月5日),福建福州人,我国杰出的航空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生前担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教授。他毕生致力于海防导弹技术的研究与开拓,以卓越的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筑起巍峨丰碑,是当之无愧的科学偶像。</p> <p class="ql-block">1937年,梁守槃自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怀抱科技报国之志远赴美国深造,于1939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归国后,他先后执教于西南联大、浙江大学,扎根教育沃土,培育英才无数。从贵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的技术骨干,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空军工程系教授,再到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副院长、海防导弹系列总设计师,他一路披荆斩棘,肩负国家重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5年荣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起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始终站在中国航天科技的前沿,书写着一位科学巨匠的不朽篇章。</p> <p class="ql-block">1916年4月13日,梁守槃出生于人杰地灵的福建福州。自青年时代起,他便展现出对航空科学的浓厚兴趣与非凡天赋。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四年后以优异成绩获工学学士学位。随后进入成都空军机械学校深造,继而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仅用一年时间便取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彰显其卓越才智。归国后,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将所学倾囊相授;在贵州航空发动机厂躬身实践,锤炼工程能力;1945年起任浙江大学航空系教授兼系主任,既育桃李满园,亦深耕学术沃土,为日后投身国防尖端事业奠定了坚实根基。</p> <p class="ql-block">1952年,梁守槃投身新中国军事科技教育事业,出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教授及教研室主任,为军队培养大批航空技术人才。1956年5月,他正式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授予上校军衔,从此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同年加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副院长,肩负起中国导弹事业从无到有的历史重任。1961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信仰更加坚定。1965年起,他担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海防导弹系列总设计师,全面主持导弹研制工作,引领中国海防力量迈入自主可控的新纪元。</p> <p class="ql-block">1985年,梁守槃因其在航天领域的杰出贡献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蜚声国际。此后,他先后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虽退居幕后,却仍以深邃目光关注中国航天发展。2009年9月5日,这位为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奋斗终生的科学巨匠在北京安详辞世,享年93岁。他的一生,是献身科学、忠诚报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一生,他的精神如星辰般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弹道导弹“东风一号”的总设计师,梁守槃在仿制过程中创造性提出“反设计”理念——即依据已知性能指标重新进行独立设计计算,并与实物对比验证。这一方法不仅深化了技术人员对导弹原理的理解,更实现了从“照图施工”到“自主设计”的关键跨越。他始终坚持走自主研发之路,主持研制了亚声速、超声速、小型固体三大系列海防导弹,涵盖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等多种型号,构建起我国早期海防导弹武器体系。他还著有《热力学》《飞机发动机设计》《导弹实验中的数据分析》《海防导弹的发展》等多部专著,为后人留下宝贵学术财富。</p> <p class="ql-block">他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委一等奖与三等奖等多项殊荣。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只会‘模仿秀’,一定要创新属于自己的东西。”正是秉持这一信念,他不仅要求团队吃透图纸,更倡导“反设计”思维:通过逆向推导与正向验证相结合,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这种由仿到创、由学到用的科学路径,使我国导弹研制队伍迅速成长,最终实现从跟踪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飞跃,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树立了光辉典范。</p> <p class="ql-block">梁守槃曾获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一等功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民族之光”奖牌、中国航天事业50年最高荣誉奖等多项崇高荣誉。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一代航天人默默奉献、矢志报国精神的礼赞。他是科学偶像,更是民族脊梁。</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报》评价道:“梁守槃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具有独立思考、科学严谨、敢于直言的治学态度,具有对导弹研制试验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的才华,他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央电视台称其为“科技奇才”“导弹怪杰”,赞誉他在我国导弹航天事业中做出的独到而重要贡献。清华校友总会更尊称他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这不仅是对他技术成就的最高褒奖,更是对一位科学偶像永恒的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