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炬,奋进人生 ‍

余明

<p class="ql-block">昵称:余明</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383063</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优美抒情自由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常常把青年时代称作"黄金时代"。这是因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精力旺盛,颜值爆表,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正是长知识、长见识、求上进、立事业的大好时光,也是最有作为的时期。综观我的人生轨迹,在七十至九十年代的各种建树与进步,先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达一定的深度以后,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忆往昔,我取得进步的最佳年龄是在十八岁到四十岁之间。可以说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最美的时光。我带着阳光般的微笑憧憬着未来,我怀着远大的抱负向往着美好,我期待着美好的爱情让人生充满喜悦,我珍惜分分秒秒,刻苦学习,奋发求知,正是因为我开始懂得了青春年华的可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这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体会就更加深刻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76年底,我参军的时候才18岁,由于身处的年代和环境条件的影响,虽说是应届高中生也没有好好念过几天书,根本没有掌握好应有的高中知识。有回,新兵班长跟我说,当兵不光是单纯的训练打仗,还要学文化,有文化才能学好军事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军事理论。以后我就抓紧时间学习,合理运筹时间,重新搜罗学习资料,潜心钻研书中内容并加以认真注释。即便在训练紧张,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都坚持利用训练间隙进行学习。仗着自己年纪轻,记性好,我每天看几页书,念几遍报,日积月累,慢慢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写写决心书,作作学习笔记了。实践证明,把训练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最实际而又极有效的学习方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打响,组织上送我去师集训大队学习。幸亏积累了一点文化知识,加上舍得吃苦,忘食废寝,可谓"勤奋"矣!专业"打坦克"训练中,我不仅做到了"目标、距离、时间、精力"四个集中的要求,还将军事训练科目归纳凝练成八个大字:"抓住关键,务求突破。",我还善于运用所学,选准突破口,秉已所能,直趋精准,扬长避短,运足力量。这对后来在历次"打坦克"考核中所展现的专业技能成绩的突显和综合技能的提高,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刻苦、铭心、勤奋、拼搏"就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回想起来,最值得肯定的就是那个阶段的努力和坚持,那是我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黄金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后来,在连队超期服役的最后一年。这次情况就不一样了。尽管也有求知的欲望,成天翻书本,查记录,背教案,或者是围着老乡战友做的打坦克模型研究战术,连去集宁吃过油肉、攸面窝窝、下棋打牌的时间都没有。可是,教案几大本,内容涉及到"四零火箭筒技能"的方方面面,今天背熟了,睡一觉又忘了不少,总感到力不从心。不过,凭借在集训期间所学专业知识,我最终还是顺利完成了从班长、教员、军械员兼文书工作职能的转换和任务。最要紧的还是通过那次培训,全方位打牢了我强健的体魄和吃苦耐劳的根基,对我后期复员回到地方的工作和发展,关系犹为重大,至今印象深刻,而且仍然有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无数事实表明,只要合理运筹时间,抓住有效的学习方法,就能求取到最佳学习效果的金钥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十年代初,我复员被安置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供销社从事多种经营工作。初到地方,一切都充满着未知和不安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刻苦学习,勤奋努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多种经营的特点和分管领导传、帮、带的引导,在目标管理明确之后,我就把在教导大队学到的"攻防"多点出击,应用于多种经营工作中。从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到田间的管理和种植技术,从茶叶的栽培、采摘、生产等各个环节一个侧面一个侧面地攻读,直至读尽有关这一类书籍资料。读尽书是不可能的。但读尽某一专项的书是可能的。直至把相关的书统统看过了,摘录下每一点有用的资料,再联系田间地头实际,加以分析比较、反复推敲后发现自己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并基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三年供销工作中,我学习和掌握了很多从未接触过的商品知识。首先了解到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还知道了一件东西要有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必须首先是一个有用物,能用来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例如,粮食能够充饥,衣服可以御寒,煤油可以点亮。所谓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效用,即物品的有用性。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还可以用来进行交换,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例如,一个农民用20斤大米与一个手工业者的10尺布相交换,这10尺布便是这20斤大米的交换价值。还了解到:各类商品可以互相交换,并在交换中建立一定量的比例关系,是因为任何商品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定量的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便是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都是劳动的产物;再就是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在具体形式上虽然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产上的一种消耗和支出,都是人的脑髓、肌肉、神经、手等的生产消费,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对我以后的供销管理工作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总觉得,一个人无论青年、中年直到老年,都是需要孜孜不倦地学习的。要不断用新的、用适应时代变化的知识充实提高自己。但关键还在于青年时期。前半生的基础打的好不好,对于后半生关系很大。拿我来说,整个八十至九十年代期间,从供销工作到酒类事业上的发展,都离不开在军旅和地方上学过的东西。知识靠积累。如果把积蓄的知识叫做"老本",自然是"老本"愈多愈好。底子厚实的人跟底子浅薄的人,在工作中的作为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例子在我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从工作到现在的退休生活,我依然觉得没有解决最终的惑。要释怀这个问题,就需要去不停地在阅读和学习中寻找答案。趁着精气还充沛的时候尽可能多学些东西,多精读和博览一些经典的书籍以开阔视野,多积累一点素材以启迪智慧。用时代的脉搏来检验自己的能力,用种种新生事物,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来诠释自己内心的惑。我始终觉得,一部戏剧演完了还可以重演,流逝的时光是永远不可能倒转回来的。不要今天发誓"明天学",明天又想着"明天学"。一旦挨到人老珠黄、动弹不得了,岂不追悔莫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轻时,我往往以为来日方长,总觉得离"老"字还远得很,浪费几个"明天"甚至几个"明年"无所谓。到今天自己真的"老了",我才大吃一惊:原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句俗语并非言过其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来没害过病的人,按理说应当最能体会到身强体壮的幸福,格外注重体能锻炼。其实往往不然,原因大概就在于他们不曾尝受过害病的痛苦。真正的智者,是那些身体强健仍非常重视锻练的人。青春虽然属于青年,难道不正是老年人更应懂得青春之可贵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愿通过学习,能从中得到醒悟;但愿通过醒悟,能懂得青春如炬,奋进人生的真正含义,但愿通过夕阳,能让生命之光永远闪耀在前行的路上。</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