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民族地区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研修培训(第六期)地理组教师研修组成果展示

柜柜

<p class="ql-block">在师大二附中的跟岗学习,是一场地理学科深耕与跨学科视野拓展的双重旅程。每一幅画面,都镌刻着知识的深度与教育的温度。作为“青海省民族地区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研修培训(第六期)地理组教师研修组”的一员,我带着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民族地区语言与学科融合的使命而来。在这里,我不仅看到了地理课堂的智慧闪光,更感受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学科教学中润物无声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地理课上,教师对“火山利弊”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她用清晰流畅的国家通用语言,将复杂的自然现象娓娓道来——既讲火山喷发带来的灾难,也谈它孕育肥沃土壤、推动旅游发展的价值。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用准确的术语表达观点,展开辩证讨论。那一刻我意识到,地理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学科,更是语言实践的场域。当学生能用规范的语言分析“利与弊”,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国家通用语言的运用能力。</p> <p class="ql-block">走进地理实验课,学生们正分组操作模拟地表侵蚀的装置。他们一边动手调整水流速度和坡度,一边用地理术语描述观察结果:“这里发生了明显的冲刷”“沉积物在下游堆积成扇形”。老师穿梭其间,轻声引导:“能不能用‘外力作用’这个概念来解释?”孩子们立刻回应,语言与思维同步生长。这样的课堂,让抽象概念落地,也让语言学习自然融入探究过程。我默默记下:在民族地区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实验课正是绝佳载体——做中学、说中练,知行合一。</p> <p class="ql-block">“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是学生常感困惑的知识点。但这节课上,教师巧妙设计探究任务,让学生先画风向箭头,再小组互评,最后集体归纳规律。我注意到,学生在表达推理过程时,逐渐从“我觉得是这样”转向“根据气压梯度力方向,风向应偏转……”这种语言的精细化,正是学科思维成熟的标志。而教师全程使用标准、规范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语言输入。这让我思考:在我们民族地区的课堂上,是否也能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掌握地理规律的同时,提升国家通用语言的逻辑表达能力?</p> <p class="ql-block">一节关于“砂田农业”的课让我印象深刻。教师以西北干旱区的真实案例切入,引导学生分析砂石覆盖如何影响水的下渗与蒸发。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讨论热烈:“这就像给土地盖了被子”“我们老家也有类似做法”。老师顺势引导:“那我们能不能用‘水循环’的术语来解释这个‘被子’的作用?”孩子们踊跃发言,将乡土智慧与科学概念联结起来。我深受触动——在民族地区教学,若能像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用国家通用语言搭建知识桥梁,定能让更多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与语言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教研会上,地理老师们围坐讨论“过程类习题”的教学策略。有人分享如何用“五步法”拆解地理过程,有人提出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大家畅所欲言,语言精准,逻辑严密。我坐在其中,既是在学习教学方法,也是在感受专业语言的熏陶。这场研讨让我明白:教师自身的国家通用语言表达水平,直接影响课堂质量。回到民族地区,我也要推动教研组开展类似活动,让老师们在交流中提升语言素养,进而带动学生发展。</p> <p class="ql-block">语文课堂的观摩让我有了意外收获。一位老师讲解诗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情感变化。学生们用“前期豪迈奔放,后期沉郁顿挫”这样凝练的语言概括风格,令我惊叹。我忽然想到,地理教学中描述气候特征、地貌演变,不也需要这样精准的表达吗?学科虽异,语言能力的培养却是共通的。这提醒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不应局限于语文课,而应贯穿各学科教学,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p> <p class="ql-block">物理实验课上,学生动手连接电路,老师用清晰的指令引导操作:“先断开开关,再串联电压表。”每一个步骤都伴随着准确的语言描述。我看到,科学探究与语言表达在这里融为一体。这让我联想到地理实验课的改进方向——我们也可以设计更多需要学生“边做边说”的任务,让他们在描述操作过程、解释实验现象中,自然提升语言能力。</p> <p class="ql-block">操场上,排球飞舞,学生们喊着口号配合传球。体育老师用简洁有力的口令组织训练,孩子们用响亮清晰的回答回应。运动中的语言,同样充满教育价值。我想到,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艺术等课程同样是国家通用语言实践的重要场景。一声“好球!”、一句“轮到你了”,都是真实语境下的语言运用。教育,本就该是全场景的语言浸润。</p> <p class="ql-block">课间,我走过校园,看见学生们在乒乓球台前激烈对打,在广场上谈笑奔跑。他们用普通话交流、打趣,语言自然流畅。这生机勃勃的画面让我坚信:当国家通用语言真正融入校园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就不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生活”。在民族地区推进语言教育,最终目标不正是如此吗?让孩子们在学习中用,在生活中用,在未来的人生中自信地用。</p> <p class="ql-block">这段跟岗学习的旅程,是地理教学的深耕,更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重新理解。我带着满满的笔记与思考归来,心中已有方向:回到民族地区课堂,我要让地理知识与语言学习共生共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用清晰的语言讲述脚下的土地、头顶的天空,用国家通用语言打开更广阔的世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