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桂香的季节,去余姚,参观河姆渡博物馆和王阳明故居。1992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风靡全国,书中的《乡关何处》一文,这样描述河姆渡遗址:它以7000年前的稻作文明遗迹证明,这儿不仅是我的故乡,而且是中华民族的故乡。自此,河姆渡遗址被大众了解。王阳明则是中国哲学绕不开的人物,他的心学理论启迪了一代代后人。</p><p class="ql-block">河姆渡遗址距余姚市区30公里,我和爱好历史、博物的朋友驱车前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博物馆的外形似挖掘出的干栏式木构建筑。石碑上刻着乔石的题词: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揭开了中华古文明的新篇章。1973年,河姆渡遗址在一次水利工程中被偶然发现,距今约7000年~5000年,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人类活动最早的遗址。河姆渡遗址以丰富的栽培稻和成熟的木栏建筑,成为中国南方史前农耕文明和传统木式建筑技术的源头。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往人们提起华夏历史总说是5000年,河姆渡文化则证明长江流域并非茹毛饮血的荒蛮之地,河姆渡文化改写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唯一摇篮的论断。1978年河姆渡遗址载入中学教科书。</span></p> <p class="ql-block">稻谷</p> <p class="ql-block">菱角</p> <p class="ql-block">芡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稻穗纹陶片</p> <p class="ql-block">经过1973年和1976年两次大规模的考古,河姆渡挖掘出6700多件遗物。</p> <p class="ql-block">骨针</p> <p class="ql-block">骨哨</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的先人在这片土地上,过着饭稻羹鱼,舟楫穿梭,炼泥制陶,穿针缝衣的定居生活。河姆渡文化来自何方?考古学家追根溯源,陆续发现了跨湖桥遗址等,2013年,距河姆渡8公里井头山遗址的发现,为河姆渡人找到了来自海洋的线索。</p> <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是河姆渡原始生态园。一座现代花园。我们沿着考古发掘的路线,来到现场。踏上参观网架环行,想像先民的日常,7000年前的安居乐业,我们与先民对视,时光久远,生活常新,文明从这里开始。</p> <p class="ql-block">距今约5600年的木构水井与井亭,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水井。形制如商金周文的“井”,作陶瓮汲水之状。</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仿制的1号干栏式建筑。 “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木栏”,河姆渡遗址形态可辨认的建筑有七栋,其中最为清淅的一栋建面宽约23米,进深约7米,以5列排栋凌空架起。这种干栏建筑既可防潮,又可躲避虫兽侵袭。</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的文化标志。<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块巨石品叠的牌坊呈洞态,</span>石梁上太阳、鸟兽“双鸟朝阳”的图案,意味着先民的天体崇拜,从山洞走向平地。</p> <p class="ql-block">河姆渡紧依姚江风景区。古渡口今日还在。江面水深浪急,岸边树高叶阔,这里天高云舒,风景如画,我突然悟道,河姆渡的先民依托着姚江的滋养,才能春种秋实,篝渔唱晚。</p> <p class="ql-block">石碑上记录着河姆渡口的另一个故事。渡口又名黄墓渡。因传有商山四皓崔广墓而名。</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故居在余姚市区,离我们住的酒店不远。远远便能看见,王阳明被封为新建伯后在余姚城立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这是矗立在故居前的王阳明雕像。络腮胡子大肚汉,身后挎着长刀。</p> <p class="ql-block">其实真正的王阳明是这个模样,清瘦的脸庞,患有肺病。当地的乡党把他塑造成好汉的形象,且挎着长刀,那是王阳明不仅创立了阳明心学,且能带兵打仗。</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地单位赠送的《大儒王阳明》巨石。背面刻着王阳明的名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p> <p class="ql-block">二进门内挂王阳明画像。门联:兴教育人千秋师表,经文纬武百代楷模,横额:三真不朽。此联将王阳明的一生写尽。三真既“立功、立德、立言”,能带兵打仗立軍功,又有道德修养,克己自律,还能创立自己的理论,著书传世,这是完美的人,圣人的标准了。纵观世上,有立战功者,无立言;有立言者,无战功;有丰功伟绩者,未必有道德。</p> <p class="ql-block">三进门为瑞云楼,王阳明诞生在这里。院内只有一小方地载种着竹子。以前读王阳明的传记,记住了他居所窗外的一片竹子,王阳明望着窗外的竹子“格物”,此后,创立了阳明心学。那片竹子是他的启蒙,现在已不见踪影。</p> <p class="ql-block">保存的清光绪年间的楼题</p> <p class="ql-block">瑞云楼辞</p> <p class="ql-block">王阳明真迹</p> <p class="ql-block">同行中的复旦哲学系周老师,自然而然做了“向导”。他侃侃而谈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我心即宇宙”,“破心中的贼”,“知行合一”,王阳明与朱熹的不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王阳明在“千难百死”中提炼出的人生智慧,集事功、道德、文章与一身,其影响早已超越了时代。王阳明实现了中国儒者的生存价值,做到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span></p> <p class="ql-block">故居一角</p> <p class="ql-block">故居隔街,是建在山上的阳明公园。山腰处有口石井,常年盈水不枯,水面浮现双龙戏水的波纹,故此,山得名龙泉山。山中,阳明先生讲学之地;山脚,严子陵、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四先贤故里立碑。满山的树木竟相生长,茶树、樟树、枫树、榆树遮天蔽日,桂树挂珠,丹朱摇曳,风吹蕊落,满地金银,满街飘香。</p><p class="ql-block">这里的街道,以阳明命名,小镇以阳明命名,广场以阳明命名,公园也以阳明命名,余山姚江养育河姆渡的先民,诞生了“明笫一人物“王阳明。</p><p class="ql-block">晚上,和朋友喝着当地自酿的米酒,聊着余姚的富裕,桂香袭来,不当自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