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鄠邑古代勤廉人物之(64)</p><p class="ql-block">从史简中打捞出来的鄠县武英:清代将领贾士威事迹考 </p><p class="ql-block"> /杨晓昌 </p><p class="ql-block"> 在鄠县的历代志书中,武职人物的记载向来寥寥,战功显赫者亦多湮没于文字缝隙。贾士威,这位康熙年间从行伍崛起的绿营将领,就长期处于“隐身”状态——雍正《鄠县重续志》仅以“以行伍为游击”六字略记,后续的《鄠县新志》介绍他还少了一个字,变成了“兴武营游击”。《民国重修鄠县志》中更不见了踪影,再以后的史志更是杳无音信,其功绩也近乎被淡忘。幸而从《平闽记》《陕西通志》《甘肃通志》《宁夏府志》《鄠县新志》等史料的碎片中,我们得以还原这位“作战勇猛、受封一品、戍边尽责”的鄠县武将的光辉一生。 </p><p class="ql-block">一、行伍出身,平叛立勋 </p><p class="ql-block"> 贾士威生于鄠县普通人家,生卒年月不详。康熙年间应募入伍,早期服役地无确切记载,但其应隶属于清代绿营兵体系。2013年《户县志.兵役》记载,清代实行募兵制,户县壮丁主要被陕西绿营兵(清朝前期)和陕西新军第一督标营(光绪年间)招募。绿营兵以汉人为主体、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作战单位的军队,最初是八旗军的配属力量,后因兵员充足、作战英勇,逐渐成为清廷平叛主力。贾士威的军旅生涯,恰好与康熙朝两大战事深度绑定,其勇武之名也在战火中锤炼铸就而成。</p><p class="ql-block"> 首战便是“三藩之乱”中的陕西平叛。康熙十三年(1674年),陕西提督王辅臣响应吴三桂叛清,关中震动。贾士威投身平叛战场,史料虽未详述其具体战绩,但从后续晋升轨迹推测,他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辅臣叛军被剿灭的战役中,必是冲锋在前的骨干——战后他因功擢升为把总(相当于今营连级军官),迈出了军旅晋升的关键一步。 </p><p class="ql-block"> 真正让贾士威载入军事档案的,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平闽战役。据《平闽记》引杨捷《飞报剿贼等事疏》载:当时他以“外委把总”(清代绿营从九品低级武官,为额外委派之职)的身份奉调前往。彼时闽中耿精忠叛乱虽平,但漳州、泉州仍为与耿部勾结的郑经(郑成功之子)集团控制,郑军大将刘国轩据守海澄,依托九龙江出海口构筑防线,阻断清军海路。清廷以康亲王杰书为帅,姚启圣为福建总督,杨捷为福建水陆提督,全力肃清郑氏势力,贾士威正是随杨捷出征,参与了这场决定性战役。 </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役概况是:杨捷、赖塔、姚启圣等率领满汉大兵及各镇征调之兵,一鼓作气夺下洛阳桥,接着焚毁陈山坝,三战而复兴江东桥、夺取狮子山,乘胜追击,大破贼军;之后,杨捷与大将军及制抚诸公会商,水陆继进,直抵厦门、金门,使敌全面退却,逃至台湾岛。 </p><p class="ql-block"> 杨捷在《飞报剿贼等事疏》中,清晰记录了贾士威的战场身影。康熙十七年(1678年),经过近十个月的搏杀,郑军因粮道被清军切断,刘国轩亲率四万余众渡河,欲攻榴山寨、夺江东桥,扭转被动局面。杨捷经侦察后,将清军分为左、中、右三路合击:派遣总督标营内中协右营游击王文魁等官兵一千九百人,从上坑山、蔡店、官埭左翼进军;派遣总兵黄大来率领镇标右营游击张含高等官兵二千二百人,从坂尾山、欧溪头右翼进军;杨捷麾下中营参将马胜等率领马步官兵二千五百人,从下坑山、龟山、果塘山中路进军。 </p><p class="ql-block"> 贾士威以“外委把总”之职,编入中路军两千五百人马中,主攻郑军埋伏的核心区域——下坑山、龟山、果塘山一带,承担“撕开防线”的核心任务,当时这一区域埋伏着叛军一万余人。战役从午时打到申时,郑军“鸟砲、火箭一齐施放”,抵抗极为凶悍。贾士威随中路军直冲敌阵,“人人用命,奋勇直前”;待清军骑兵从侧翼突袭时,他又随部追击,最终“擒斩逆贼三千有余”,打死刘国轩麾下总兵一员及旗手,缴获大量军械。此役后,贾士威的军事才能得到进一步认可,康熙十八年(1679年)三月十七日,杨捷上书报告战绩,并请求嘉奖包括贾士威在内的参战将士。</p><p class="ql-block"> 《平闽记》中这样记载:“奉旨:览卿奏,(你杨捷)会同平南将军赖塔等率领满汉官兵,于下坑山等处地方击败逆贼,擒斩甚多,得获器械等项,具见调度有方,将士奋勇可嘉。在事有功人员着议叙具奏,兵部知道。” </p><p class="ql-block"> 此次嘉奖为贾士威后续的职级晋升与家族封赠奠定了基础,也让他从基层武官逐渐进入清廷的军事视野。 </p><p class="ql-block">二、贵封一品,光宗耀祖 </p><p class="ql-block"> 其后贾士威随杨捷肃清福建郑氏残余势力,战事告一段落后,朝廷针对康熙十七年平闽战役的战功展开审批,最终对贾士威予以嘉奖:授其从三品兴武营游击(实职),并诰封其为从一品荣禄大夫(清代散官,仅代表荣誉级别,无实际职权),加左都督衔(清代武官荣誉加衔)。 </p><p class="ql-block"> “封赠”制度在清代是官员荣誉与地位的重要体现——官员职级达到一定程度,朝廷会追封其祖辈、父辈相应头衔,以示恩宠,对于战功显赫者甚至会追赠到其曾祖辈。需说明的是,此处梳理贾士威家族的封赠情况,并非宣扬“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而是客观陈述清代封赠制度下的历史事实。贾士威虽在鄠县本地志书中无“封赠”记载,但据《陕西通志》载,其曾祖母王氏“以曾孙士威贵貤赠一品夫人”,祖母张氏“以孙士威贵诰赠一品夫人”,母亲张氏“以子士威贵诰封一品夫人”;《鄠县新志》则补充了男性祖辈的封赠:曾祖父贾文性“以曾孙士威贵貤赠荣禄大夫、左都督管陕西兴武营游击事”,祖父贾修真“以孙士威贵诰赠荣禄大夫”,父亲贾琦“以子士威贵诰封荣禄大夫”。 </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貤赠”与“诰赠”存在明确区分:“貤赠”是指官员将本身和妻室所受封诰呈请朝廷移赠给先人,带有补充封赠的性质;“诰赠”则是基于官员本身的品级,对其去世亲属的常规性封赠制度,二者均为清代职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p><p class="ql-block"> 随着职级与荣誉的提升,贾士威的任职也从东南战场转向西北边疆,开启了他“戍边兴武”的新阶段。 </p><p class="ql-block">三、戍边兴武,鞠躬尽瘁 </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贾士威调任陕西兴武营游击,从此开启了他在西北边疆的戍守生涯。根据《清史稿·兵志》记载,清代绿营中游击为从三品武官,属于绿营兵的中级军官,其上有参将、副将、总兵、提督,其下有都司、守备、把总,主要职责是负责地方的军事防御和治安维护等;兴武营作为地方军事组织,核心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抵御外敌入侵。 </p><p class="ql-block"> 兴武营虽名为“陕西兴武营”,实则位于今宁夏盐池县境内,地处明长城南北两道汇合点,是清代“宁夏九边之首”的军事重镇——这里既是防御蒙古骑兵南下的要冲,也是连接陕西与宁夏的驿路、塘路枢纽,战略地位极为重要。</p><p class="ql-block"> 兴武营当时设置游击一员,守备一员,把总三员,马战兵二百五名,步战兵七十一名,守兵一百七十二名,官马一十六匹,兵马二百五匹,驮炮骆驼四只。</p><p class="ql-block"> 作为兴武营游击(从三品),贾士威的职责涵盖军事防御与地方稳定:一方面,需统领营兵加强日常训练,包括骑射、布阵、武艺练习,确保军队“战时能战”;另一方面,要完善防御设施,依托兴武营“周围三里八分、高二丈五尺”的城堡及周边烽燧构成联防网络,防范边境异动;此外,还需协调地方官员与周边驻军,传递军政信息、调配物资,保障中央对边疆的管控。 </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六年,福建人陈良弼接任兴武营游击(据乾隆《甘肃通志·职官表》),据此推断贾士威在兴武营的任职至迟结束于该年。巧合的是,这一年二月,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途经兴武营并驻跸于此,期间召开军事会议、检阅军容——虽史料未明确贾士威是否参与此次扈驾,但从兴武营“驻札游击一员”的建制来看,他必是此次皇帝巡边期间军事防务的核心负责人之一,其戍边成果也得到了朝廷的间接认可。 </p><p class="ql-block"> 贾士威在兴武营任上尽心尽力,鞠躬尽瘁,廉洁奉公。在他的治理下,兴武营“社会相对稳定,百姓能正常生产生活”,既守住了西北边疆的安宁,也为鄠县武职官员留下了“忠勇尽责”的历史印记。 </p><p class="ql-block"> 从鄠县行伍到平闽功臣,再到西北戍边将领,贾士威的一生虽未被地方志书详载,却在清代重大战事与边疆治理中留下了清晰足迹。他的事迹,不仅填补了鄠县武职人物的历史空白,更成为清代绿营兵“以功立身、以职戍边”的生动缩影——那些散落在史料中的“只言片语”,最终勾勒出了一位不该被遗忘的鄠县武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