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沿着嘉陵江岸穿行,斜风细雨,淅淅沥沥不止。山色染雨,更加翠绿,那一团一抹、淡淡的云雾绵延了整个山脉,山峰被雾气笼罩,飘飘欲仙,惊讶于那山色之美。<br><br>川北的群山,隧道不少,不知何时,太阳慢慢的露出。在微弱的阳光下,见那雾气飘忽,甚至在窗前飘过。<br><br>过一大山隧道,印象深刻。山那边,雾气笼罩,淡墨不一;山这边,雾气全无,云淡风轻。怎么这山南山北,就成了两重天地?<br><br>走在高速上,体会到川北出行的不易。连绵不绝的群山之中,看到那小路蜿蜒,随山而转,远方的路,需越谷翻山,涉川渡涧;古代人的出行,何其艰难?!<br><br>来到了广元。<br><br>从绕城高速看,见河流穿城,山外有城,城内有山,这是一个群山环抱中的河谷型城市。<br><br>来到了嘉陵江边。沿江岸行走,到了皇泽寺。这里是武则天的家乡,武则天登基后,为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下令赐名她童年时拜佛的“川主庙”为“皇泽寺”,意为“皇恩浩荡,泽被乡里”之意。<br><br>寺外,有一大大的“曌”,书挂高墙之上,俯瞰众生。<br><br>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说的是中华文字的创造者为皇帝的史官仓颉,<br><br>“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得“天启”、“神助”,一夜之间造6000余字,鬼神皆惊;鼎定了中华文化的文字起源。<br><br>这个故事,有人言之凿凿,有人谓之神话,不管如何,仓颉对中华文化贡献之大,是那种泰山北斗似的存在,令人高山仰止。<br><br>仓颉之后,中国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又造出18个字,流传下来的那个“曌”字,就是自己的名字,所谓“明月当空照”,女皇的自负心态跃然纸上。<br><br>这改字也有趣闻,唐代笔记小说《朝野佥载》记录了武则天二次改“国”字的历史(先,字体为口内有武;后,字体为口内有八方,上八下方)。<font color="#333333"><i>“天授(武周建元年号)中,则天好改新字,又多忌讳。有幽州人寻如意上封云:‘國字中或,或乱天象。请囗中安武以镇之。’则天大喜,下制即依。月馀,有上封者云:‘武退在囗中,与囚字无异。不祥之甚。’则天愕然,遽追制改令中为八方字。”</i></font><br><br>武则天为什么喜欢改字?可能是出于天下对女性统治的质疑,特别希望通过改字来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及“君权神授”的观念,那个“天授”的年号更加直白的说明了这一点;同时,也看出女皇对文字形义的吉凶十分敏感和多疑。<br><br>中国历史上类似武则天的女性有几个,如西汉的吕后、辽朝的萧太后、清朝慈禧太后等,其政治谋略在传统男权社会中也是出类拔萃的,可是她们都赶不上武则天。<br><br>武则天生前篡夺李唐王朝,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建立武周王朝。身后也没有被剥夺尊荣,称“则天大圣皇后”,并与高宗合葬于乾陵,可谓神奇之至。<br><br>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女性之一,流传一千余年的科举制就是经她颠覆性改革而扩大的,西域安西四镇也是在她任上收复的,其实她的治国成就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br><br>武则天统治的时代,是大唐疆域最广的时期,只是紧邻其后,唐玄宗有“安史之乱”,“渔阳颦鼓动地来”,大唐由盛而衰。拉长历史观察,其实这也是中华文化由盛而衰的分野;唐初那种进取、昂扬、奋发向上的文化逐渐开始下行,就像过了高峰一样,在后来的中华文化中再也找不到了。<br><br>黄泽寺内,钟鼓楼沿墙而左右高立,有假山、流水、陂塘相伴。有则天殿,供奉着一尊唐代石刻的武则天真容像,是个老太太模样。有二圣殿,殿内供奉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左右侍立18位大臣,是纪念“二圣”共同临朝理政的那段特殊历史。有武氏家庙,纪念武则天之父(武士彟)母及三姐妹之地。有武则天纪念馆等。还有崖壁之上的佛窟若干,属北魏、隋唐时期造像,宏伟庄严,风格多样。<br><br>临崖而观,青山抹影,城阙不老,江流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