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发文纪念抗日时期参加工作的大姨夫潘力模和大姨妈王力明

及宪法(占国)二八班朝阳

<p class="ql-block">今天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纪念日,我翻出大姨夫潘力模的老照片,心里泛起一阵温暖。他出生于1921年,是河北交河人,年轻时便投身革命,也投身艺术,用画笔为时代发声。那一年,他走进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大门,不只是为了学画,更是为了把艺术变成武器,记录战火中的人民,传递信念的力量。后来他在《晋察冀画报》做美术编辑,一张张插图背后,是前线的消息、是后方的坚守、是无数普通人咬牙挺过的日子。他画《模范教师陶端蕴》,画的是平凡中的伟大;画《社会发展史组画》,画的是民族前行的脚步;还有那些《海防前线速写》,笔触简练却充满力量,仿佛能听见海风呼啸与哨兵的脚步声。照片里的他戴着一副眼镜,穿深色中山装,神情沉稳,目光温和却坚定,像极了那个年代许多默默耕耘的知识分子——不喧哗,自有声。</p> <p class="ql-block">那张年轻时的照片,是标准的正装照,透着一股属于那个年代的庄重。那时的他已走上革命文艺的道路,不再只是执笔作画的人,而是用线条和构图参与历史的人。每一幅插图都是一次呐喊,每一次落笔都在为抗战鼓劲。他和大姨妈王力明一起走过最艰难的岁月,风霜刻在脸上,却从未磨灭眼里的光。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在各自的岗位上,把一生站成了某种坚持。</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初,平安里三号的军报大院里,阳光洒在院子里的梧桐树上,斑驳的光影落在肩头。大姨夫站在那儿,没戴帽子,神情比年轻时松弛了些,嘴角微微扬起,身旁的大表姐笑得灿烂。那座院子,不只是家,更是他们工作与生活交织的地方,是无数稿件从笔下流出、从印刷机传向全国的起点。照片定格的那一刻,没有战火,没有动荡,只有寻常人家的安宁与温情。可我知道,这份平静,正是他们那一代人用青春换来的。</p> <p class="ql-block">母亲曾告诉我,她去北京探亲时,在那栋熟悉的大楼前也拍过一张合影。大姨妈和孩子们站成一排,穿着样式相近的制服,笑容自然,背景是高大的杨树和灰砖楼房。那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照片里的人眼神明亮,有一种踏实的幸福感。她们或许没想过,几十年后,这些影像会成为我们回望历史的眼睛。大姨夫潘力模和大姨妈王力明,是抗战时期参加工作的普通人,也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见证者。他们不曾站在聚光灯下,却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信念与责任。</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不只是为了重温历史的硝烟,更是为了记住那些在沉默中奉献、在平凡中坚守的人。他们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家国情怀,什么是静水流深。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些故事轻轻讲给下一代听,让记忆不被风吹散,让精神始终有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