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农历九月十八,是母亲诞辰90周年的日子。母亲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却在琐碎的时光里,用温柔和坚韧,书写最动人的篇章。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谨以此文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思念。</p><p class="ql-block"> 母亲胡爱香,一九三五年农历九月十八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陈家庄乡胡家庄村,胡家庄村位于五台县西南清水河下游,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盛产花椒、核桃等,这里有两座金代花塔,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胡家庄时,家里有爷爷、奶奶、父母和姐姐、弟弟,母亲在家里排行老二,姐姐出嫁到了邻近的南坡村,弟弟后来当上了村里的小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受晋商文化的影响,解放前,我的老姥爷(我母亲的爷爷)主要是跑口外(走西口)做生意。把自己做的麻糖、饼子、麻花等食品,以及老家的花椒、核桃等土特产用骆驼驮着,从五台经大同,出杀虎口,到内蒙呼和浩特,一路把东西卖了,然后再买下内蒙的白面及土特产驮回老家。</p><p class="ql-block"> 我的姥爷(外公)是做皮货加工的,他会硝皮,帮别人做皮袄、皮大衣赚取加工费。他上过小学,还给村里当过会计。姥爷还是个好厨师,能烧一桌好菜。谁家娶媳妇或是死了人办丧事,都是请他去当厨师。</p><p class="ql-block"> 母亲红彤彤的脸,是黄土高原特有的颜色,自小就把吃苦耐劳刻进了她的骨子里。</p><p class="ql-block"> 老姥爷做麻花的时候,母亲就帮着做,她两只手同时拿筷子左右开弓,不断翻动着油锅里的麻花,麻花炸好后就马上夹出来。</p><p class="ql-block"> 以前家里有纺车和织布机,母亲和姨姨姐妹俩都会纺线、织布,也学会了做衣服。姥爷做皮衣接的活多了,就把布料裁剪好,让姐妹俩负责缝制。</p><p class="ql-block"> 姥爷对她们管理得很严,教会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勤俭持家。比如说用玉米秸杆烧饭,她们刚开始用4、5根秸杆做饭,姥爷就说,这东西你用2根、3根就可以做好,最多3根,火是往上走的。你用4、5根不但灰多,火力受影响,也是个浪费。</p><p class="ql-block"> 我姨姨上学读到了小学二年级,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日本人侵占五台后,很多学校都停办了,所以,那一代人很多就没有文化。解放后,母亲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加“扫盲”运动,去村里的扫盲夜校学习,通过她的刻苦努力,摘掉了文盲的帽子。</p><p class="ql-block"> 那时家里有很多土地,也雇了很多长工,养了1000多只羊,也很富裕。老姥爷抽上了大烟后,把家里的几个大院和土地全卖了,败了家,成了破产地主。后来,就一直住在一个亲戚家的院落里。直到1997年,舅舅盖了新房,这才有了自己的小院。</p><p class="ql-block"> 1958年父亲回到离别20多年的老家五台县,在我二姑姑(我二姑姑出嫁在胡家庄,跟我母亲一个村)的张罗下,父亲有缘结识了我的母亲,结为了终身伴侣。</p><p class="ql-block"> 父亲当时在四川省秀山县龙凤区公所任区长,那时区、乡、各场镇普遍组建铁、竹、木、纺织、缝纫、采矿、榨油、粮食加工、豆腐、造纸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母亲就随父亲在清溪场缝纫合作社上班。</p><p class="ql-block"> 母亲远嫁到秀山后,老家村里的人们问我姥娘(外婆),想不想二妮子(我母亲),你二闺女要回来不?她说不想,不晓得她走哪里去了,哪还能回来,见不上了。嘴里说不想,但眼泪却止不住的往下淌。</p><p class="ql-block"> 1963年4月,父母带上我大姐回了老家,这是母亲1958年离开家乡后第一次回老家。之前老家来信说我姥娘去世了,父亲怕母亲伤心难过,就一直瞒着没敢告诉她。</p><p class="ql-block"> 到了老家时,我姨姨头上还戴着孝帽,穿着孝服,为姥娘守孝,听见说妹妹回来了,就着急地跑到了里间把孝服脱了下来。母亲一回到家里,就问:娘呢?大家就告诉她说:你娘回娘家了。几天后母亲还是知道自己的娘走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典型的山西女性,生长在太行山区的黄土地上,山西女性通常以勤劳、坚韧、善良和质朴著称,她们在艰苦的自然环境中孕育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对家庭的深厚责任感。</p><p class="ql-block"> 1963年8月,我二姐出生了,因要照顾大姐、二姐,母亲就放弃了工作,回家带孩子。后来家里又增加了我和妹妹。别的家庭有亲戚帮忙,我们家的亲戚都远在山西老家,在秀山没有亲戚帮衬,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支撑,一家人也过得相当苦。好在当时的邻里关系非常好,家里有事,都跟邻里的叔叔、孃孃们商量。在我们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是邻里,是父母的朋友们给了我们无尽的支持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60年代初,我们住在西街高家巷。那时,家里条件非常简陋,全家6口人挤住在一间近30平方的全木结构的屋子里。没有厨房,就在屋外街沿上砌了一个灶台,平时就在这里做饭,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就只好等雨停了再做。到70年代的时候,家里像样的家具也没有,大多是用一些木制包装箱存放东西,烤火桶(当地做的一种木箱,人围坐在里面,中间可以生火取暖)算是家里第一件像样的家具。</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勤劳朴实,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全力支持父亲的工作。面对生活的压力,就抽时间打零工、做小工,以补贴家用。先后做过棉絮翻新,搓麻绳、缝麻片、加工柚子片、晒李子干等。等我们稍大一些,母亲就到西门桥头筷子厂做筷子,到胜利路手工业合作社手工编织漏勺、扎猪综刷子、鸡毛扫等等。好在这些都离家很近,按完成的件数计算工资,也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规定,还可以把材料领回家做,既增加收入,也方便照顾家庭。</p><p class="ql-block">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里,母亲毫无怨言,从不责怪父亲,也从未找组织上提出过任何要求,自己省吃简用,合理安排家庭开支。特别是父亲参加“三线建设”修建襄渝铁路近两年的时间没回家,母亲独自带着我和姐妹们,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p><p class="ql-block"> 在吃的方面,母亲发挥山西女性的特长,变着花样的给我们做吃的,蒸馒头、做花卷、面块、炸麻花,做老家的酱菜、猪头肉,以及炒棋子、炒胡豆、爆米花等;还教我们做老家的花馍馍,用红豆做鸟的眼睛,用梳子按压做成鸟的翅膀;过年也能给我们包水饺(老鼠饺)吃等等。为了丰富我们的生活,她还虚心向邻居们学习做一些秀山地方特色美食,像做米豆腐、炸油粑粑,做吊浆粑(汤圆粉)、灌海椒、泡菜、大头菜、盐菜,海淑面等,也学会了做秀山的炒菜,也慢慢习惯了吃辣椒等。母亲做的大头菜、盐菜、海淑面还特别好吃。</p><p class="ql-block"> 在穿的方面,母亲在老家时就学会了做衣服,在我们小时候她用拆下来的白色包装布给我们裁剪缝制贴身衣服;外面穿的衣服就买些染料放锅里煮,染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大姐穿过的衣服短了,就改做为二姐穿,二姐穿过了再改给妹妹穿。虽然那个年代,家家生活困难,但母亲总会把几个孩子打扮得整洁、漂亮,我们从小都穿着她织的毛衣,亲手缝制的棉衣,我们身上的衣服都是母亲自已裁剪,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虽然条件差一点,但在那个年代,母亲也没让我们饿着、冷着。</p><p class="ql-block"> 家里的日常家务母亲也全包下来了,父亲每天下班回家后,喜欢戴上老花镜,坐在院子里看报,母亲把饭做好叫吃饭了,父亲手里的报纸才会放下。</p><p class="ql-block"> 由于长期操劳,母亲也经常生病。1977年初,母亲出现咳嗽,一直以为是感冒,吃了几个月的药也没见好转,就去县人民医院、湘西州人民医院检查,又把拍的片子托人带到成都请医生看,最终确诊为“肺癌”,从此全家人陷入极度的痛苦和恐惧之中。</p><p class="ql-block"> 为给母亲治病,父亲多方询医问药,听秀山本地人说杨桃子(野生猕猴桃)根熬水喝效果好,就托人到山里去挖杨桃子根熬水喝。</p><p class="ql-block"> 到了1978年母亲的病情逐步加重,瘫痪在床,承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病痛折磨。母亲说痛的时候就像拿着刀子在骨头上剔肉。那时唯一的止痛药就是吗啡。到后来疼痛的次数越来越多,也疼得越来越厉害了。邻里们听到母亲的呻唤,都会来到母亲的床边,给她揉手揉脚,陪她聊聊天,缓减疼痛。父母的好友、同事也经常来看望母亲。母亲病重后,父亲请假没有上班了,全身心照顾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在上小学四年级以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那时候主要课程是语文、算术和常识,我每次考试都是3个100分,一直是班上的班长,年年的“三好学生”。自从母亲病重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这一年的毕业考试(当时小学实行五年制)平均成绩只考了80多分,勉强进入秀山一中。</p><p class="ql-block"> 1978年夏天的时候,母亲的病情更加严重,父亲一个人在家照顾不过来,在榨菜厂做合同工的大姐也请假回家,一起照顾母亲。</p><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母亲病情非常严重了,住进了县人民医院。 9月14日的晚饭是给母亲做的肉丸汤,平时她都吃不完要剩一点,这一天全部吃完了,到了第二天母亲就昏迷不醒了。</p><p class="ql-block"> 9月16日下午3点多钟,我正在学校操场上体育课,大姐在她的同学陪伴下去学校找到我,替我向老师请了假。于是我跟随大姐急忙赶到医院,见了母亲最后一面。</p><p class="ql-block"> 一切的努力终究还是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命。1978年9月16日,母亲受尽了病痛的折磨,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43岁。当时,我大姐18岁,二姐15岁,我12岁,年幼的妹妹才8岁。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母亲,更是我们生命中最大的守护神。在邻里和朋友们的大力帮助下,为母亲料理了后事,入土为安。</p><p class="ql-block"> 母亲1963年离开老家,就再也没有踏上这片生她养她的黄土地,这一别就成了永别。</p><p class="ql-block"> 母亲走后第二年,我大姐、二姐有了正式的工作,家里的条件有了根本的好转。本该母亲享福的日子,老天却无情地把我们分离开来。呼天喊地都无应,还没来得及报答她的养育之恩,就永远的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孝敬长辈,她帮着爷爷加工干货,帮着父亲缝制衣服,帮着母亲料理家务,是家庭的得力助手。</p><p class="ql-block"> 母亲为人忠厚善良,平时说话轻言细语,从来不与人争吵。她喜欢做老家山西的面食,也总是不忘给邻里们送上一份,一起分享。母亲乐于助人,谁家有事,她也非常乐意帮忙。70年代初,母亲被推选为街道居民小组长,她工作认真负责,为人友善,1974年1月光荣地出席了秀山县先代会。</p><p class="ql-block"> 母亲热爱家庭,勤俭持家。她把照顾家庭的重担一个人承担下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她抽时间做工赚钱,贴补家用,从来没有听到她的埋怨。在有限的收入下,她精打细算,合理安排,把全部的爱倾注于孩子,含辛茹苦哺育我们成长。</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她把“母亲”这个词从字典里抽像的解释,变成了具体的生活。是三餐烟火,四季温暖,是贯穿岁月始终的守护。她的爱从不挂在嘴边,却藏在为你掖好的被角里,在永远温在锅里的那碗米饭里,在看你狼吞虎咽时那份心满意足的笑意里。她的慈祥的面容,一生操劳不息的身影,永远都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她是世界上最善良最伟大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愿母亲在天堂里安好,不再受人世的苦。</p><p class="ql-block"> 愿母亲在天有灵,护佑她的子孙后代健康平安幸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7日</p><p class="ql-block"> 农历乙已年九月十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水河下游自然环境优美的五台县陈家庄乡胡家庄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亲在山西省五台县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9年父母亲在秀山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59年8月母亲在秀山县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0年母亲和大姐在秀山县龙凤区清溪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亲在秀山县龙凤区清溪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1年父母和大姐在秀山县龙凤区清溪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2年父母和大姐在龙凤区清溪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3年国庆节父母与大姐、二姐在秀山县城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6年国庆节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69年元旦节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1年春节<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全家相,春节期间</span>父亲仍战斗在襄渝铁路四川渠县的建设工地上没能回家过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2年春节全家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亲用传统绣花针一针一线绣的毛主席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亲一针一线绣的毛主席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母亲用过的针线盒、锥子、顶针和私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父母保存的毛主席像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4年1月5日母亲(前排左三)参加秀山县先代会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7年春节全家福,这是母亲留下的最后一张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