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想2019年第一次接触直播和短视频时,明明感觉到这是个充满可能性的新天地,心里却总是七上八下,迟迟不敢开始。那种明知是风口却被胆怯捆住手脚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直到后来学习了演讲,才真正帮我突破了心理关卡,让我有勇气打开摄像头,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去传递那些我认为积极、正向的价值观。说真的,是演讲为我推开了人生的另一扇门。 </p>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底,我的直播之路终于启程。作为一项业余爱好,我坚持在每天早上7:40到8:40这一个小时里与大家见面。转眼四个月过去,这段经历既充满摸索,也满载收获。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起步的第一个月,我几乎是个“稿子主播”。内容全靠提前写好,直播时眼睛几乎离不开稿子,讲得生硬,更谈不上有什么灵活的观点。最怕的就是眼睛看跳了,稿子接不上,那一刻大脑就会一片空白,只能尴尬地沉默。有一次,看稿子看跳了一行,念着念着觉得不对劲,发现后马上纠正,感觉自己脸都红了。还好直播间看得没那么清晰,继续讲。第一个月直播很拼,每次至少直播2小时,有时候晚上还要换一个平台播,也想试试看那个流量更好,这一点,我在第四个月才找到答案。 </p> <p class="ql-block"> 分时段分平台直播很累,且不容易连续,同时对于不同平台的规则不同,一个人研究不过来。进入第二个月,我意识到这样不行,得变。我就只在视频号直播。对于内容输出,完全脱稿压力还是太大,我就采取了折中的方式:带着大家共读全文。一字一句读下来,虽然不怎么出错,心理负担小了,但说到底,还是在借作者的文字表达,缺少自己内在的声音和借由思考传递的灵魂。 </p> <p class="ql-block"> 真正的转变发生在第三个月。我开始尝试放下对原文的依赖,试着把读过的内容消化理解,再用自己的话分享出来。不再是机械复读,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想和理解,虽然表达还远称不上精彩,但终于,镜头前开始有了属于“我”的东西。 </p><p class="ql-block"> 这四个月里,我也亲身感受了直播流量的起伏。记得第二个月时,有一场直播的场观达到了800多人次,这里要说明,是整场累计观看人次,不是同时在线。即使如此,看到不断有人点进来,心里还是忍不住高兴,心里还想着“别跑”;可看到人数不再增长、观众陆续离开,心情也难免跟着往下掉。这种因数据而喜忧的体验,大概是每个内容创作者的必经之路。当这800多人一下子涌入直播间的时候,心情很复杂,又惊喜又担心,果然,担心的事情立刻发生,那就是他们迅速都走了。我才明白这些都是过客,他们都是系统对新人的推流,离开是因为我的直播间没能留住他们。 </p> <p class="ql-block"> 到了第四个月,能明显感觉到系统的推荐变少了,流量多来自关注我的粉丝和自然流量。看到场观渐渐回落,说完全不受影响是假的,积极性确实受到了考验。这时我想到了摩西奶奶的话:“我不会因为自己的画卖得多而感到更加高兴,同样,我也不会因为自己的画无人购买就放弃作画,郁郁寡欢。”我是因为直播可以传递积极、有价值的东西才做,不是为了获得名誉上的流量大而做。同时这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才愿意在业余时间里继续坚持。 </p> <p class="ql-block"> 前几天看了“意公子”的短视频,很受触动。她作为一位知识类博主,底蕴深厚、表达从容,团队专业,坚持了四年多。相比之下,我这四个月的业余尝试,实在只是刚起步。我清楚目前自己达不到她的影响力,但我相信,我们在做的是同样的事:传递有价值的内容。哪怕我的声音微小,只要能触动哪怕一小部分人,陪伴他们走向更积极、更美好的生活,一切就都值得。 </p><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天阅读和学习已成为我雷打不动的习惯。我在书里寻找养分,在直播中实践成长,并认真记录每一点进步。 </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的日子,我希望能更专注于内容本身,努力提升观众的停留时长。毕竟,让人“愿意留下来听”,比“偶然点进来”更重要。这条路还很长,但我会继续利用好每天清晨的那一小时,一边摸索,一边打磨。 </p><p class="ql-block"> 四个月,不长不短。它让我体会到业余时间坚持一件事的不易,也让我看见了平凡人也能一点点进步的喜悦。如果你也在尝试直播或任何感兴趣的事,我想说:别担心慢,别害怕普通。只要真心热爱,持续行动,每个人的小小坚持,终会找到它的回响。我们一起让坚持做一件难而正确的事情成为一种习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