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相濡以沫的峥嵘岁月(17)</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十)一首小诗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金秋十月,大女儿出生了。那天,二哥骑着一辆借来的自行车赶到了石灰厂,气喘吁吁的告诉我,妻子难产住进了医院。我急忙同样借了工友一辆自行车,风风火火地赶到了距厂30多里地的郭城公社卫生院。只见妻子已经昏迷不醒,躺在病床上。医生告诉我,说这是子痫病,卫生院治不了,已经联系桃村中心医院,让派救护车来接诊。</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从郭城到桃村还没有直达的公路,汽车需要转道徐家店才能到达郭城。所以大约过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救护车才到达。随车医生做了简单检查后,立即将妻子搬运上车,火速返回了桃村中心医院妇产科。到傍晚时,大女儿诞生了,体重6.5斤, 白白胖胖,满头乌黑的头发惹人喜爱。两名大约30多岁接生的女医生高兴地说,你们两个小孩生了这么一个大胖孩! </p><p class="ql-block">女儿的出生给全家带来了欢乐,母亲乐不可支地忙里忙外,无微不至地照顾儿媳。我虽然那时候只有23岁,却也尝到了初为人父的温馨和幸福。按照民间俗语,这才是“真正脱去了孩子皮”。看着母亲、妻子、孩子开心的笑脸,我深深地感到:必须继续努力,让母亲和全家人过上更加美好的日子。所以,我没有满足于当一名普通工人的现状,而是在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业余活动,在争当先进的同时,千方百计地寻找改变自己命运的途径。</p><p class="ql-block">于是,我想到了给报纸写稿。那年月,在工厂没有电视,听不到广播,书店里的书也少得可怜,所能见到的就只有一张充满政治口号和阶级斗争内容的《烟台日报》。每天来了报纸,翻过来,覆过去地看好几遍。后来发现,每逢重大节假日,该报都出一期副刊,上面登一些诗歌、散文等方面的文学作品。自己便决定写点诗歌,投投看看。没有这方面的书籍和参考资料,便到处搜集。口袋里总是装着小本子和笔,走到哪里,记到那里。有几次到邻居家串门,见糊墙的报纸上有小诗歌,便掏出笔来抄写。人家好奇地问:“抄那些东西干吗?”我连忙回答说:“没什么,没什么!”搪塞了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搜集到材料,晚上便照着葫芦画瓢,练习着写。那时厂里还没有电灯,只能够扒在小油灯前,一写就是几个小时。工友们有时叫去打扑克,下象棋什么的,总是被婉言拒绝。稿子写好后,便悄悄的送到邮局发出去。然而,发出去的稿件,不是被退回来,就是隔山打炮,听不到回音。不管怎样,我还是坚持“登不登,往上拥”,一直写,一直投,从未间断过。</p><p class="ql-block">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1974年5月31日,我的第一篇稿件——一首小诗歌,终于被《烟台日报》采用了。诗歌的题目是:《长大也学姐姐样》,全文如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邮递叔叔进了庄,</p><p class="ql-block">捎来姐姐像一张。</p><p class="ql-block">花布衫,红脸膛,</p><p class="ql-block">一把大镐肩上扛。</p><p class="ql-block">喜的妈妈直端量,</p><p class="ql-block">夸奖姐姐长得‘棒’。</p><p class="ql-block">爸爸看了笑‘呵呵’:</p><p class="ql-block">下乡的道路真宽广!</p><p class="ql-block">我忙提笔写回信:</p><p class="ql-block">长大也学姐姐样。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看来,这哪是什么诗歌啊!不过就是几句迎合当时形势的顺口溜而已。但是,就这样一首很不起眼的小诗歌,却在全厂,甚至全县工业系统引起了不少的震动。来报纸那天,我们的厂长在县上开会,不知道怎么看见了我的这首小诗歌。他高兴地把报纸举过头顶,在人们面前夸耀:“看!这是我们厂的工人写的!”于是,某某厂出了一个会写文章的小青年,报纸上登了稿子的消息,便在全系统传开了。</p><p class="ql-block">那天,自己高兴得半宿没有睡着觉。没想到,短短的一首小诗歌,却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意想不到的改变。首先是厂长把我从车间调到了办公室。然后是县里借调去写会议材料,参加驻厂工作队。再后来,正式调到了县工业局,转为国家干部。</p><p class="ql-block">转为国家干部,由原来的体力劳动者转变为脑力劳动者,工作性质、工作环境以及工资和福利待遇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看到所在工作单位以及其他党政机关和和企事业单位中,有许多双职工家庭,他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都远远超过了落后的农村,心里便情不自禁地萌发了将母亲和全家人转为“非农业户口”,把家搬到县城,让母亲享受一下城市生活的想法,暗暗地把这个理想当作了人生的一个新的阶段性目标。</p><p class="ql-block">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业余时间,便刻苦学习写作知识,积极为各级新闻媒体写稿,先后有数百篇稿件被县级以上报纸和广播电台所采用。曾多次被县委办公室、组织部等单位借调帮忙撰写会议典型材料和评选省劳模、优秀共产党员等事迹材料,均圆满完成了任务。为宣传推广本系统以及其他有关单位的好人好事,宣传推介先进模范人物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自己也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和模范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80岁生日礼物》2025/7/13 1846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