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漫步于国家会展中心(上海),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宏大场景令人震撼。现代化的展馆如巨龙盘踞,迎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我站在内蒙古馆前,抬头望着那醒目的红色横幅——“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心中涌起对文化交融的深切感慨。这里不仅是商品的汇聚地,更是文明对话的舞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步入馆内,一面巨大的电子屏映入眼帘,屏幕上鹿影伫立于苍山云海之间,静谧而深远。身旁是琳琅满目的展陈,其中几组玻璃柜格外引人驻足。柜中陈列着造型各异的铜银茶壶,锤纹斑驳,鎏金牡丹熠熠生辉,云纹卷草蜿蜒流转,每一把都仿佛诉说着草原工匠世代传承的故事。这些作品源自乌拉特草原,其制作技艺已于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凝视那块银底黑框的牌匾,文字庄重:“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乌拉特铜银器制作技艺)”,文化的重量悄然沉淀于心。</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展厅深处,一幅“内蒙古古”的标识静静悬挂,与现代科技并置,形成奇妙呼应。我轻抚肩上的手提包,想起方才与同行者的低语:原来最动人的展览,不是炫目之技,而是那些穿越时光的手作温度。在这里,传统未曾远去,它以金属的光泽、雕刻的呼吸,在进博的光影中重新苏醒。</span></p>